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诗词鉴赏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相关知识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二、教学重点介绍古诗词相关知识三、教学难点把握格律诗的特点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还是比较茫然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二)基础知识1、古诗分类:古体诗(古风):古诗、楚辞体、乐府诗、歌行体。《长歌行》诗绝句《江南春》《泊秦淮》近体诗(格律诗)起承转合(五言、七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黄鹤楼》词有单双调之分,都有词牌。婉约派:代表李清照《醉花阴》豪放派:代表苏轼《江城子》“苏辛”曲《天净沙秋思》(小令)叙事诗《石壕吏》2、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春望》《月夜》《泊秦淮》《江城子》哲理诗《长歌行》《论诗》山水田园诗《过故人庄》《滁洲西涧》战争边塞诗《使至塞上》《凉州词》怀古咏史诗《赤壁》3、按题材内容分写景抒情诗《浣溪沙山下兰牙短浸溪》咏物言志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即事感怀诗《泊秦淮》赠友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它们的特点分别是:①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②战争边塞诗: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③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往往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④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⑤咏物言志诗: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⑥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⑦赠友送别诗: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4、主题归纳内容/情感题目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劝勉友人乐观开朗的感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离别之诗,抒发对家乡的思念。《渡荆门送别》《次北固山下》别后对家人,对朋友的思念。《夜雨寄北》《水调歌头》表达思归之心,羁旅之愁。《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赤壁》《山坡羊•潼关怀古》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石壕吏》《春望》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观刈麦》白居易唐《泊秦淮》杜牧唐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闲适恬淡的心情。《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表达忧国之思、报国之志、忧民之心。《过零丁洋》《已亥杂诗》即景抒情/言志《登飞来峰》《使至塞上》抒发对自身遭遇的感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见欢》李煜唐抒发对春天等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钱塘湖春行》表现对年华已逝,好景不长的感伤。《浣溪沙》晏殊宋对国事的关心,代父从军的叙事诗《木兰诗》《乐府民歌》南北朝表达对爱情、理想的追求。《关雎》《诗经》春秋5、疑难探究问:同学们在古诗鉴赏方面存在着哪些困惑与问题?(学生各自发言,谈自己学习、鉴赏诗歌的体会与困惑)。明确:总结整理一下大家的体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读不懂诗歌,看不懂作者的意思,体会不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把握不准意境、主旨。不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找不到合适的角度。有时隐约有点感觉,但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恰切(心里明白了但写不出来)(解说:问题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来,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与收获。也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思考和研究,以此养成好的学习习惯)。6、学生练习学生练习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请鉴赏这首诗,(学生体会、讨论)明确:诗中所写的是山、水、帆、日四种景物。但这些景物都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诗人眼中的意象,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特的意境,这正和诗人那气势浩荡的胸襟和激越炽热的情怀相契合。
本文标题:诗词鉴赏课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041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