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电子商务 > 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第六章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第十四节地球的结构604地球的圈层构造一、地球的外部结构地球的外部就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所组成的。《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沈振剑制作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二、地震波与地球的内部结构•关于地球内部结构情况,只能通过各种间接手段进行研究,如地震波的传播,热的传导,以及磁性和重力等。其中,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对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最为重要。•地震波有两种来源,即人工爆炸和天然地震。强烈的天然地震,震波从震源通过地球介质向各个方向传播到整个地球。《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沈振剑制作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分为体波和面波。同地球内部结构直接有关的是体波。•地震体波又分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纵波是一种压缩波,是物质质点以波的传播方向往复运动,使介质发生周期性的压缩和膨胀。这样的震波能在任何介质中传播。•横波是一种剪切波,是物质质点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的振动,如同我们所熟悉的蛇行那样。这种震波不能通过液态和气态介质。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它总是比后者先到达测站。根据横波滞后的时间,可以推知震源的所在及其距离。《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沈振剑制作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三、地球的内部结构根据对地震波传播的研究,地球内部分为四个主要圈层。它们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又分外核和内核。各个圈层之间,存在一个物理上的界面,即不连续面。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在地面以下20—30km,称为莫霍洛维奇界面(Mohorovicicdiscontinuity),简称莫霍面。在那里,P波和S波的波速都急剧升高。地幔和外核之间的界面约在2900km深处,称古登堡界面(Gutenberydiscontinuity)。在那里,P波速度急剧下降,S波停滞不前,突然消失。外核和内核之间的界面出现在5100km深处,称利曼界面(Rehmanndiscontinuity)。在这个界面上,P波又急剧加速,S波重又出现(由P波转换而来)。《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沈振剑制作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莫霍面、古登堡界面和利曼界面《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沈振剑制作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根据地震学家布伦(K·E·Bullen)1970年提出的模式,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深度和厚度列表如下:地壳中还有次一级的不连续面,分地壳为上下两层:上部是花岗岩类岩石,富含较轻的物质硅和铝,叫硅铝层;下部是玄武岩类岩石,除硅和铝外,还含有较多的镁和铁,叫硅镁层。在大洋底部,硅镁层直接露出洋底。《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沈振剑制作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地幔的组成物质主要是铁镁含量很高的硅酸盐矿物所组成的橄榄岩。•岩石圈的厚度为70—100km。岩石圈以下,地震波速度明显下降,在那里出现一个地震波的低速层。这表明,那里的岩石已接近熔融状态,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同上部的岩石圈比较,它易于流动,称为软流圈,其厚度约为200km。《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沈振剑制作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地幔与地核之间的古登堡面,是地球内部最显著的一个不连续面。P波到了这个界面上,突然减速,并急剧改变行进方向,以致地面上产生P波的影区,即P波无法到达的地带;同时,S波在这个界面上突然消失,以致地面上产生S波的影区。前者是一个宽度为4100km的环形地带(其南北界线距震中分别为5700km和11600km);后者是一个以震中的对蹠点为中心、半径为8400km的圆形地区。《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沈振剑制作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根据上述情况可以推断:(1)地球的外核是液体。因为P波在液体介质中要急剧减速,而S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但在5100km深处的利曼界面上,P波又急剧加速;同时,S波又重新出现。(2)地球的内核是固体。因为在地核内部,P波的加速和S波的再现,只能被认为是地震射线由液体进入固体的反映。(3)地幔和地壳都是固体。我们知道,P波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快,因为固体的弹性有利于提高波速。根据同样理由可以推断,地幔和地壳也都是固体。(4)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是由重物质铁和镍所组成。但是,对于地球内部的许多问题,都仍属于推论。《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沈振剑制作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中国地震带分布图《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沈振剑制作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地内各层主要物质组成《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沈振剑制作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605地球的表面结构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地球表面510000000km2的总面积中,海洋面积为361000000km2,约占70.8%;陆地面积为149000000km2,只占29.2%。二者约成2.4:1。《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沈振剑制作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半球海洋面积陆地面积水半球89%11%陆半球53%47%《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沈振剑制作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水半球,其视域中心位于新西兰的东北沿海(南纬38°,经度180°);陆半球,其视域中心在西班牙东南沿海(北纬38°,经度0°).水半球集中了全球海洋面积的63%,陆半球集中了全球陆地面积的81%。它们各自的海陆面积对比如下:海陆分布的特点是:(1)即使在陆地最集中的半球,海洋面积仍然大于陆地面积。(2)海洋不仅在面积上超过陆地,而且它的深度远超过陆地的高度。海洋的平均深度达3729m,而陆地的平均高度仅875m;大部分(约75%)海洋的深度超过3000m,而大部分(约71%)陆地的高度不足1000m。《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沈振剑制作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3)、海洋的平均深度和陆地的平均高度差异悬殊,但二者的极值却相当接近。海洋最深处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度为11034m;陆地上的最高山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8m。从最高山峰到最深海渊,垂直距离为19882m。这个数字十分接近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的差值——约21000m。《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二、陆地全球的大陆共分七大洲,它们是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澳洲)和南极洲。《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沈振剑制作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岛屿按其成因分为大陆岛、火山岛和珊瑚岛。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及大陆的轮廓,具有如下一些明显特征:——各大陆形状多是北部较宽而南部狭窄,状如倒三角形。但澳大利亚不太明显,而南极大陆是个例外。大陆狭窄的南端有向东弯曲的倾向。这个特征以南北美洲最明显。——较大的岛屿群大多位于大陆东岸。亚洲东岸有萨哈林岛(库页岛),日本群岛,我国有台湾岛和海南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和斯里兰卡岛;非洲东岸有马达加斯加岛;北美洲东岸有格陵兰、大安的列斯群岛;南美洲东岸有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澳大利亚东岸有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沈振剑制作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大陆东岸不仅岛屿多,且有系列岛弧分布。其中最明显是亚洲东岸的岛弧群—东亚岛弧,自北至南有: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等,地理学上有“花彩列岛”之称。此外,如澳大利亚东岸有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北美洲东岸有巴哈马群岛和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大陆西岸虽也有一些群岛,但很少成花彩岛屿。《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沈振剑制作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十分相似,一个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是另一个大陆的凹进部分。这特别清楚地表现在,南美洲东岸伸入大西洋的巴西东部,恰巧可以嵌进非洲西岸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沈振剑制作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大陆的东西边缘多有隆起的高山,中部有低陷的平原。这在南北美洲表现得最明显:西部有纵贯南北的科迪勒拉山系(北美的落基山脉和南美的安第斯山脉);东部有阿巴拉契亚山脉和巴西高地;其间分布着密西西比平原,亚马逊平原和拉巴拉他平原。澳大利亚和欧亚大陆北部也有类似情形。《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沈振剑制作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三、海洋•统一的世界大洋分海和洋。洋是世界大洋的中心部分和主要部分,深度较大,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9%;海是为岛屿或半岛所分割的大洋的边缘部分和次要部分,深度较浅,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1%。•按照位置的不同,和面积的大小,海分地中海、内海和边缘海等不同类型。地中海介于大洲之间,面积很大,最典型的就是介于欧、亚、非三洲之间的地中海。内海深入陆地内部,面积较小,例如我国的渤海、北欧的波罗的海和南欧的黑海等。地中海和内海通常只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沟通。它们的海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明显地不同于大洋。边缘海是洋的边缘部分,中间或隔着一些岛屿,它们的海水没有明显的个性。《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沈振剑制作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世界大洋分成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它们之间没有天然的界线,只能以经线或水下的海岭划分:•太平洋和大西洋分界线:以通过南美洲合恩角的67°W的经线为界;•太平洋与印度洋分界线:以通过澳大利亚南部塔斯马尼亚岛的147°E经线为界;•大西洋与印度洋分界线:以通过非洲南端的厄加勒斯角的20°E经线为界;•大西洋与北冰洋分界线:以汤姆逊海岭为界。《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沈振剑制作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四大洋的面积和平均深度表大洋的海底地形有一些共同特征:(1)在大洋边缘,有一个海陆之间的过渡地带。它的深度和坡度都很小: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坡度在0.2%(每500米深度增加1米)上下,是大陆向海洋延伸的部分,被称为大陆架。大陆架约占海洋总面积的7.6%,其宽度为10—1000km以上不等。《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沈振剑制作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在大陆架向深海的一方,有一个深度不很大而坡度特大的地带。其深度约为200—2500m,坡度则达3.5%—6%,即2°—3.5°,这个地带被叫做大陆坡,是陆块与洋底的真正界限。《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沈振剑制作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大陆架和大陆坡之外是海盆,深度很大而坡度很小,是大洋的主体部分。海盆的深度通常为2500—6000m。比起陆地的地形起伏来,海盆是比较平坦的。但是,海盆也有它的隆起和深陷的部分,前者叫海岭,后者叫海沟。海岭一般位于大洋中部。世界各大洋的洋底,都贯穿着一条高大的海岭,彼此首尾相接,连绵不绝,称为洋中脊。最引人瞩目的首推大西洋中脊,它呈S形纵贯南北,与两岸大陆轮廓完全吻合。《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沈振剑制作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河南教育学院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本节结束!
本文标题:地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069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