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习题加答案
1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定义: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2.自然辩证法的形成过程:工业革命浪潮对农耕文明的冲击,科学技术活动职业化,旧自然观的终结,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属性:学科性质:(1)哲学的分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2)中间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3)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4)综合性和开放性第一章自然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关系(论述):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②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③生态系统是具有自组织的开放系统。④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⑤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4)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2第二种答案:生态危机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发达国家环境问题出现的比较早、比较严重。发达国家的迅速工业化带动了经济的繁荣,但这种经济繁荣是以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因此,环境保护的迫切感最为强烈。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的发表,“标志着生态学时代的到来”,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震撼,人们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普遍觉醒,生态环境保护已经不仅是一种思潮,而且逐渐成为一种运动,影响越来越大。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生态自然观就是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前提下,在现代系统科学、环境科学和现代生态科学等新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系统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原者)等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2.生态系统是层次分明的整体性系统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之间层次分明:个体、群体、种群等等,但它们又是相互关联的部分,共同构成一张有机的生命之网。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中的各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环境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开放系统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动态性。5.人类既是生态系统的要素又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生态自然观把人类的角色由生态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为共同体的一个要素,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因此,人类具有维护生态共同体安全和稳定的责任。3.动态系统演化模式有哪些:1、因果互激模式2、反应循环模式3、自催化模式4、生态相关模式5、超循环模式6、综合性模式4.自组织系统的基本思想(论述):①开放性、远离平衡态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就能够从原来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无序与增熵是封闭系统运行的唯一方向,这是由封闭系统所决定的,而对抗这种决定的运动路线的关键就是开放。所谓开放,就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抗熵克服,抵消系统内部的增熵。因此开放式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因为在近乎平衡态的情况下,即使系统开放,它也会返回平衡态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②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胸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所能说明的,而是多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这意味着系统内要素独立性的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的出现。③涨落:“生序原理”通常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的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就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称为涨落。涨落是由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元素的无规则运动及外部环境不可控制的微观变动引起的,是一种随机的,不可预言的事件。一般说来,当系统的宏观状态为平衡态和平衡态附近的某个定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线性的,涨落都是衰减的。涨落本是很微小的,衰减的涨落当然不可能对系统状态产生什么大的影响。而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那么,某种微小的涨落就会使系统的状态发生微小变化,这种微小变化将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第二章科学1.笛卡尔关于科学划界的标准:有组织性,可理解性,完备性,可检验性,普遍性(1)科学是有体系、有秩序的知识(2)科学概念和逻辑关系清晰明确,并且对任何有心人开放(3)既然上帝按照某种完美的样式创造了世界,科学就应该不断证明上帝创世的完美,而不应该出现某种缺陷。(4)科学的基础充分可靠3(5)科学不应该限于对某些特殊事物的认识,而应当具有“可以推广到其它领域”的普遍有效性。2.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划界的标准: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划分标准是“可证实性”。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划界:剔除无意义陈述,所有无意义的陈述都不是科学陈述,即形而上学陈述没有意义,无明确指称的陈述没有意义,二分法的两可陈述或两不可陈述没有意义,文学类的陈述没有意义。经得起实验和逻辑的分析与证实的陈述是科学陈述。逻辑实证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命题。如果一个命题能用经验事实加以证实,那么这个命题就有意义,反之就没有意义。逻辑经验主义以意义标准作为科学划界的唯一标准,这是与它的证实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3.批判理性主义科学划界的标准: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划界标准是“可证伪性”。批判理性主义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所以可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第一,拒绝讨论无意义陈述的科学性问题;第二、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反驳:经验证据只能为理论增加新的事实,却不能决定性的正是这种理论的科学性。第三、可否证性标准:科学应当给出这样一种暗示:如果它是假的,则应当有实验和逻辑分析证据证明它是假的4.如何开展科学研究?(论述)科学研究起源于问题,问题又有两类:一类是经验问题,关注的是经验事实与理论的相容性即经验事实对理论的支持或否证以及理论对观察的渗透,理论预测新的实验事实的能力等问题;另一类是概念问题,关注的是理论本身的自洽性洞察力精确度统一性以及与其他理论的相容程度和理论竞争等问题。科学研究提供的对自然界作出统一理解的实在图景解释性范式或模型就是“自然秩序理想”它使分散的经验事实互相联系起来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公理和原则,是整个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根据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不同,科学研究通常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基础研究是对新理论,新原理的探讨,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科学领域,为新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提供理论前提2、是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的理论应用于特定的目标的研究,它是基础研究的继续,目的在于为基础研究的成果开辟具体的应用途径,使之转化为实用技术3、开发研究又称发展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心环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是整个科学研究系统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它们在一个国家、一个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体系中,协调一致地发展科学研究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如需有一支合理的科技队伍必要的科研经费,完善的科研技术装备以及科技试验场所等。科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观察到一种特殊现象4提出假设去解释这个现象利用假设作进一步的预测设计实验检验以上预测第三章技术1.技术实现的基本方式:一般性技术的发明,技术集成,技术开发和技术的扩散。技术发明是指具有新颖性的新设计、新工艺、新方法;技术集成是指利用已有的技术,依据新的技术加以从新组合,是技术系统实现新的功能;技术开发指新技术从形成期到成熟期的日益完善的发展阶段;技术扩散则是把一种技术扩散到另一个领域去。2.技术创新的战略模式:1、传统模式:研究一代、开发一代、成熟一代、改进一代。2、并列工程模式:采用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相关过程的系统化方法,使在产品研究阶段,充分考虑下游的各种因素,以达到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目标。3、敏捷制造模式: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市场提供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3.如何用系统思想看待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1)系统科学是从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局部与全局以及层次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客观世界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能反映事物这个特征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系统。所谓系统是指由一些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组织部分构成并具有某些功能的整体。系统在客观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系统是系统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基本对象。这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不同,但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系统科学能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问题联系起来作为系统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研究,这就是为什么系统科学具有交叉性、综合性、整体性与横断性的原因,也是系统科学区别于其他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个根本特点,使系统科学处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性整体化的方向上。系统科学也有三个层次的知识结构。在钱学森建立的系统科学体系中,处在工程技术或应用技术层次上的是系统工程,这是直接用来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技术,但和其他工程技术不同,它是组织管理技术;处在技术科学层次上直接为系统工程提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法习题加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075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