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5章中国哲学素养第1节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一、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概述:天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世界本源的根本观点。萌芽于神话。中国哲学在萌芽期有夏代“天”,殷代“帝”,周初“德”的思想观念。(一)周初“敬德保民”的宗教政治思想以“德政”保民,遵守礼制规范。(二)《周易》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专门研究阴阳变化之理,预测凶吉的经书。包含了:阴阳说和原始宇宙构成论。矛盾的对立、交感及其相互作用。矛盾的变化。(三)《尚书.洪范》的朴素自然观。原始“五行思想”:金木水火土重视差别,是从征服自然的神话幻想发展到认识自然的哲学萌芽。(四)无神论观念的兴起西周末年,奴隶主统治动摇《诗经》中出现疑天、责天思想。是春秋时期唯物主义哲学的先驱。把吉凶祸福的根源归结到人事方面来。二、先秦诸子与百家哲学(一)儒家哲学思想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轲——性善论主张法先王(唯心)荀子——性恶论主张法(唯物)1、孔子(公元前551年—479年)仁和礼为核心的哲学思想(1)仁学思想:“孝悌”“克己复礼为仁”。(2)德治与正名思想:“为政以德”“按等级身份的限定去行动——仁政德治”“举贤才”(3)认知论和教育思想:“六艺”教育思想:持之以恒、实事求是、学思并用、多闻多见、学以致用、因材施教、道德修养(4)天命论和中庸之道他的自然观并不明确。“本体论”中庸思想:他的天到宇宙观——“不偏不倚”。2、孟子(约公元前390年—305年)(1)主观唯心主义——“性善”的心性理论。善端——“仁、义、礼、智”心性——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富有儒家哲学伦理化特点——尽心+知性+知天(2)仁政——反对严刑峻法,“义和利”“劳心者治人”。3、荀子(约公元前313年—238年)(1)唯物主义无神论——重视人事。否定天命。“物理可知”——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主张“性恶论”提出“隆礼”“重罚”的主张(二)道家哲学1、老子(公元前571—471年)(1)“道”生万物的哲学体系道:混沌的精神和物质的混合。是原始的,先天地而生。是一种不可名的高度抽象。(2)“静观”“玄览”认识论静观——致虚极,守静笃。玄览——理性思维。(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之间彼此依赖。事物处于变化之中。变化动力在于内部。“物壮则老”——量变促进质变。(4)社会政治历史观“少私寡欲”“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回归内心质朴,统治才能巩固。2、庄子(公元前369年—286年)逍遥游的人生观——批判和回避、顺其自然主张“以神遇”,反对“以目见”。极端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三)墨家哲学1、墨子(公元前476年—390年)(1)三表思想:以过去的间接经验作为衡量真伪是非的标准以直接经验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以社会效果作为检验认知的真假和言论的是非。以实定名的经验论(2)社会政治思想:“尚贤”“尚同”主张贤能政治;建立统一政权和君主集权制——“天志”(3)“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观“非攻”——反对战争。(4)宗教观——天志、明鬼。相信上帝鬼神——原始的宗教思想。(四)法家哲学思想1、前期法家思想始祖:李悝(战国时期)《法经》——中古第一部法典商鞅:《商君书》2、韩非《韩非子》——以法治国(核心主张)(1)自然观:唯物主义思想——客观世界有规律(2)虚以静后的认识论(3)反对“是古非今”的历史观(4)政治理论:法、术、势相结合(5)注重耕战——农耕和战备(五)其他哲学思想1、名家学派思想:发展成诡辩论和逻辑学。2、兵家哲学思想:孙武《孙子兵法》——富国强兵,丰富的作战思想。3、管子《心术》《白心》《内业》诸子百家的繁荣局面为中国哲学奠定了深厚基础。第5章中国哲学素养第2节封建社会时期的哲学一、秦汉时期的哲学(一)秦朝哲学崇尚法家思想焚书坑儒——中国哲学发展陷入困境(二)汉朝哲学1、黄老之学:“无为而治”“道法结合”2、董仲舒——人天感应论(1)“天志天意”的自然观(2)体查“天意”的认识论(3)历史观和性三品说——复古主义循环观“人性三品”、“三纲五常”3、司马谈和司马迁司马谈——形神二元论,精神是生命的根本。司马迁——天地万物的根源是“元气”。国家的兴旺是人谋。人类掌握自身。4、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元气是万物的自然基础。重视感觉经验。反对崇古非今。人性有善恶。性与命相连,未拜托唯心主义。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一)概述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十分复杂也极为活跃。东汉末年,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哲学变得越来越烦琐和荒诞,已是穷途末路,需要有一种新的哲学思想为封建社会的合理性作论证,以抽象性为特征的玄学思潮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富于思辨性的哲学,它较深入地探讨了宇宙本原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哲学范畴、概念和命题,如有无、体用、本末、名教与自然之辩、言意之辩等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哲学。与此同时,印度佛教在中国逐渐流传,中国道教也建立了自己的宗教神学的理论体系。(二)重要哲学思想1、玄学第一阶段:以“老学”为主,“无”是世界的本体。“无为而治”代表人物:何晏、王弼、嵇康第二阶段:主张有为“自然”,有强烈的反儒倾向。代表人物:阮籍、嵇康第三阶段:以庄学为主,提出“崇有论”思想反对“无中生有”否认事物的相对性。代表人物:郭象、裴頠第四阶段:玄佛合流时期主张合“有无”为一。代表人物:僧肇2、南北朝道教起源:古代武术和秦代的神仙法术最早的组织: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教义:把道人格化为神。思想核心:玄3、南北朝佛教起源: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佛陀)称佛。传入:两汉之际分类:汉传、藏传和南传佛三、隋唐时期的哲学(一)概述统治者推崇道家思想,但也与佛教并存。佛教以法相宗即唯识宗和禅宗为代表。道教发面以司马承祯为代表。法相宗创始人:玄奘。韩愈:用儒家道统学反对佛教,宣扬天命论。(二)重要哲学思想1、隋唐佛学唐李世民用佛教治国,佛教得以昌盛宗派: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密宗、净土宗。玄奘——唯识宗创始人。强调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法藏——华严宗创始人。“圆教”。慧能——禅宗创始人,宣扬顿悟成佛。2、王通、韩愈和李翱王通:隋朝大儒,主张三教合一。韩愈:倡导复兴儒学。李翱:主张性善情恶说。四、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一)宋明理学——两宋至明代的儒学。北宋新儒家主张:上承儒家经典,讲仁和心性,又讲格物穷理。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代表人物:周敦颐、张恒渠、“二程”。其中,周敦颐:道学唯心主义创始人,将“无极”引入儒家理论,认为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程颢和程颐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提出以“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体系。朱熹——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影响巨大的唯心主义思想家。认识论——认为人的主观是自生的。物与物见是独立的。儒家教义是绝对真理,神圣准则。用来束缚人民思想。陆九渊——南宋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代表人物。主观唯心论——心即理。心是本源。(二)明朝理学思想统治思想——程朱理学。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心即是理。(三)明末清初的理学思想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气”构成物质实体。为君之道——民贵君轻,民本思想。顾炎武:清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肯定天地间气是为一的本源。规律离不开物质王夫之:朴素唯物主义者。宇宙是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理是气的内在规律。第5章中国哲学素养第3节中国近现代哲学一、近代初期哲学(一)龚自珍、魏源的哲学思想龚自珍:励志社会改革,重视人的努力,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魏源:提倡“经世致用”,认为每一个人的智力和才干都应用于“济民物”。革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倡“亲历诸事”。(二)太平天国与洪秀全宇宙观是宗教唯心主义的:上帝观念和平等思想。革命方式上:变革封建王朝统治。建立农民天国。提倡西学。意义: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哲学的产生做好了准备。二、近代资产阶级哲学(一)资产阶级洋务派哲学政治思想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用: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张之洞:以封建“圣教”“礼正”为内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二)资产阶级维新派哲学政治思想康有为:信奉孔子儒家学说,主张“公羊三世说”的社会历史观(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空想社会观——“大同”理想、限制君权政体——专制、立宪和共和。主张依宪治国。(二)资产阶级维新派哲学政治思想谭嗣同:认为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的运动形式没有质的区别。机械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向往人道主义,宣扬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三)资产阶级民主派哲学政治思想严复:批判封建君权、宣扬民主自由。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中国。梁启超:群变理论。“变法、保国、保种、保教”开民智、新民德。孙中山:中华民国,中国国民党创始人。近代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生元说”——世界是进化发展的。“知行学说”——知由行中来。伦理思想主张——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现代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陈独秀《新青年》(1915年)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哲学的序幕。逻辑起点:1933年“科学与玄学的论战”。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唯物史观。毛泽东《论矛盾》《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二)当代新儒家哲学思想大陆时期,民国初年开始,台湾、香港的儒家学派。有三代:1921-19491950-19791980至今梁漱溟:创立“新孔学”思想体系“用意欲论和直觉论”观点看待中西方文化。并把人类文化分为西洋、印度、中国。张君励:主张吸取各国思想,建立一个以我为中心,自力更生之多元结构”的思想形态。熊十力:建立新唯认识论。冯友兰:提倡“新理学”。运用逻辑分析方法,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第6章外国哲学素养第1节古希腊与罗马哲学要概念:1、自然2、宇之主宰意义上的原则3、有序且其秩序可被认识的、壮观的世界。4、概念、论据、解释、理性以及言语和语言以上四方面是苏格拉底前哲学家对世界的解释。一、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一)米利都派哲学家代表人物:泰勒斯主张:水是万物的始基。(二)毕达哥拉斯主张:万物皆数。(三)赫拉克利特和门尼德主张:万物皆大,宇宙的秩序是对立面和谐的统一起来。存在是永恒的。(四)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主张:事物都有物理原子组成。以不同方式结合,构成了经验的对象。二、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一)苏格拉底西方哲学奠基者他的辩证的方法就是为事物寻找一个最恰当的定义。(二)柏拉图他的哲学标志着古希腊哲学进入体系化的鼎盛阶段。阐发:以理念为核心范畴的本体论、灵魂学、知识、辩证法、宇宙论等。1、学习过程:对话交流中的思维过程,即对话形式。共24篇。富含哲学思想。2、形而上学:理念论感觉经验的对象并不是真正实在的,真正实在的应该是我们通过理性能达到的理念。3、正义论批判地总结了全部早期希腊哲学的希腊古典哲学,创立了一个从现实存在出发,结合经验与分析理性、深化与融合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博大的哲学体系,达到了古希腊哲学体系化的高峰。知识分三类: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创制知识。逻辑学不属于其中。三、亚里士多德(一)逻辑和哲学。(五)政治哲学(二)自然哲学。(六)诗学(系统的美学理论)(三)形而上学(四)伦理学四、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哲学(一)伊壁鸠鲁以愉悦的宁静和“心灵的安宁”为主的哲学思想。是温和的感觉论代表。价值判断的最终基础也在主观感觉中。(二)斯多亚学派体现帝国型集权奴隶制时代的基本文化精神。以雅典为中心奠定学说,强调自然、理性和神的统一性。形成自然主义伦理和世界主义政治的学说。(三)普罗提诺——新柏拉图主义对基督教神学产生重大影响。审美认识被理解为再次回忆。把恶作为一切善的缺失理解。(四)犬儒学派与怀疑派(接近中国的道家)提安西尼创立。提倡:回归自然、清心寡欲、克己无求、独善其身第6章外国哲学素养第2节中世纪哲学一、教父哲学教父:基督教教义的传播者、解释者、教规的规定者、公教会的组织者。建立了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范式。对中世纪乃至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一)查士丁基督教哲学的第一开端。核心:逻各斯精神。将信仰凌驾于哲学之上。(二)德尔图良将理性完全排除在信仰之外。(三)奥古斯丁最重要的拉丁教父。学说有:关于心灵对上帝的领
本文标题:第5章中国哲学素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03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