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六章中国传统艺术中国艺术源远流长,音乐、书法、绘画、雕塑、舞蹈、戏剧、建筑及园林,门类众多。但由于物质媒介不同、创作方式不同,对人审美感官的作用范围不同,社会功能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独具的特色,并以辉煌的成就向世人展示了各自的风采。一、书法和国画1、书法先秦时期书法艺术的起源。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系统的文字。主要出土于商代晚期都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内容大多与占卜有关。风格从粗犷豪放到优美精丽,体现了商代文字的书法意趣。金文。铸造或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古时称铜为金而称金文,也称铭文、钟鼎文。产生于商代,兴盛于西周。书法雄奇恣放,保留有甲骨文的字形特点和象形成分。西周成王、康王之后趋于成熟,形成了点画圆浑、体势雍容、章法工整的“宗周风格”,构成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用笔、结体、章法的初步格局。春秋战国时期,因各诸侯国文字异形,金文书体具有地区的差异。如春秋传世铜器的齐国《齐太宰归父盘》、楚国《散氏盘》等,都有各自的书法特点。战国时期的书法主要散见于货币、竹简、帛书中,大多与金文具有脉息相通之处。大篆。战国六国文字。已明显注意到书体本身的结构美,不但在结字上有明显的规律性,而且在笔画的借让方面也注意到均衡和虚实,用笔力求统一,成为一种从古文到秦篆的过渡文字。秦汉时期书法艺术的形成。小篆。秦代全国通用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李斯等统一文字,要求以秦文为标准斟酌省改,凡是不与秦文合者一律废除。这就产生了秦篆,与称六国文字为大篆相对,又称小篆、秦小篆。字体结构整齐美观,讲究对称,代表作有《秦山刻石》等。隶书。萌芽于战国末年,施用于秦,定型于西汉,极盛于东汉,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重要变体。它是一种草创的简化字,书写比篆书简便得多。它将小篆线条的圆转变为方折,用笔出现提按轻重的变化,为楷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传世的汉隶,一般是东汉碑刻,开魏碑先河。草书。产生于两汉。西汉草书的最初形态叫章草、草隶、隶草,结体简约,笔画钩连,字与字不相连,用笔与隶体相近,保留了隶书的书写意味,据说开创者是汉元帝时的史游。东汉草书进一步突破隶书法则的束缚,体势变横为纵,字与字之间笔势相连,草书特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开始形成。严格地讲,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开始于汉末,以书法为纯艺术的书法家也出现于此时。如主张“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的蔡邕,“监墨学书、池水尽墨”终为草圣的张芝等。魏晋隋唐五代时期书法艺术的繁荣和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书法空前繁荣的时代。魏晋书体在汉隶的基础上演变出了楷书,2相传钟繇为楷书之祖,可惜无真迹传世。北朝以魏碑为代表,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晖福寺碑》、《张墨女墓志》等。东晋以“二王”(羲之、献之)为代表。二王在我国书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对于促进楷书、隶书、草书的成熟和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一代书圣王羲之,书学钟繇、张芝等名家,创立行楷,擅长楷、隶、草、篆各体,成就极高。其代表作《兰亭序》相传是王羲之同谢安等41人于会稽山阴兰亭作驱疫仪式,为轮觞所作诗集写的序。原贴由蚕茧纸和鼠须笔书就,字体妍美流便,神采奕奕,其中20个“之”字、8个“以”字、7个“不”字,各具其妙而不雷同。据传唐太宗视《兰亭序》真迹如掌上明珠,在世反复临摹,死后还将其作为陵内第一件最珍贵的陪葬品,此贴因此而只留得摹本。隋代书法大多追求华美,已从粗犷、浑朴向严谨、闲雅转变,为唐人书法开启先河。代表作如《苏孝慈墓志》、《董美人墓志》、《龙藏寺碑》。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唐代楷书法度森严,风格峻整,发展到极致,涌现了一大批多才多艺、富于创新的书法家,如“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晚唐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书法均为后世所宗,影响深远,至今依然。唐代草书极负盛名,代表人物是张旭、怀素。张旭虽精通楷法,却以草书名于世。性嗜酒,每每醉辄草书,挥笔大叫,甚至以头浸墨而书,醒后自视,以为神异,时人谓之“张颠”。相传张旭草书、李白诗歌和袁旻(mín)剑舞,并为唐代“三绝”。怀素俗姓钱,幼年出家,为玄奘门人。自幼酷爱书法,勤学苦练,秃笔成冢,漆板写穿,因家贫无钱买纸笔,即广植芭蕉,以蕉叶代纸书写。他继张旭完成了狂草的创造,成为与张旭齐名的狂草大家,人称“颠张醉素”。怀素的狂草,较张旭笔法变化丰富而不违背传统法度,可识性强,因而对后世的影响超过张旭。五代至宋初的书家以杨凝式的成就较为突出。他的字体趣韵具足,突破了唐人的严谨法度,在由唐楷至宋行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枢纽作用。宋元明清时期书法艺术的兴旺中兴。宋代书法盛行行书,主要代表是世称“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苏轼书法“尚意”,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黄庭坚书法“重韵”,代表作有《松风阁诗贴》;米芾书法清雄绝俗,代表作有《珊瑚贴》;蔡襄书法骨气洞达,字势雄逸,代表作有《自书诗》。他们四人均打破了唐后期以来日趋僵化了的格式和笔法,使中国行书形成了新的高潮。元代书法越两宋而直承晋唐,出现了大书法家赵孟頫(fǔ)。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篆、隶、行、草无所不学,字体端庄而妖媚妍丽,用笔圆肥而笔力沉着,后人称为“赵体”。元代与赵孟頫并驾齐驱的书家是鲜于枢和康里巙。明代书家兴旺,书法蓬勃,被称为“千匹乌骏驰宣纸,万淙细流汇汪洋”。但从总体上看,有如江河日下,呆板齐整,缺少神气,形成所谓“台阁体”。其间影响较大的书法家主要有祝允明、文征明、。明末清初一些富有创意的书法家在抒发胸臆,体现自我的情趣方面,有了更加大胆和执着的追求,代表书家有董其昌、米万钟、邢侗、张瑞图,被称为“晚明四大家”。清代书法中兴,力图摆脱帖学的影响,于是极力提倡碑学。以嘉庆、道光为界,分为前后二期,前期重帖学,书法不很景气;后期重碑学,注重了继承与创新,突出了个人风格,因而出现了新的局面。清代的书家极多,有突出成就者有郑燮、金农、邓石如、赵之谦、昊昌硕、何绍基等。中国传统书法,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有着灿烂辉煌的成就,经数千年的发展,留下来无数的旷世杰作,足以与西方任何年代的作品相媲美,越来越为当今世3界所瞩目。2、国画先秦:中国绘画艺术的发生期。原始彩陶。中国绘画的源头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原始彩陶商周青铜纹饰。初步确立了中国绘画从整体着眼,以线为主,平面构图的基本原则。战国帛画。反映出早期中国绘画水平。汉魏六朝:中国绘画艺术的形成期。汉代帛画。汉代画风兴盛,设有画官,帛画更为成熟,而壁画尤为发达,具有满、实、多、动的风神,画面丰实,线条飞扬,造型生动,色彩鲜明。三国佛像画。三国画家曹不兴是中国第一个佛像画家,对后世佛教画影响很大,只是画迹很少流传。魏晋南北朝石窟壁画。随着佛教的流传,魏晋南北朝佛教艺术兴盛起来,石窟壁画无论规模和成就,都超过以前。其中以敦煌莫高窟(千佛洞)最为著名。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上层社会的士大夫阶层也开始进入美术创造队伍,出现了一批著名画家,如“以形写神”的人物画代表顾恺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使人“澄怀味象”的山水画代表宗炳、王微。同时,随着社会进一步重视绘画,画史论著问世,齐梁之间的画家谢赫在所著《画品》中提出评价绘画的标准为“六法”,将表现人物精神状态的“气韵生动”列为首位,是对汉以来绘画创作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为后世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唐五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多元发展期。隋代绘画的主流仍是宗教画和人物画,但其精细的程度远远超过魏晋南北朝时代,在风格上也呈现出成熟的民族样式。这可从敦煌莫高窟遗存的110个隋代壁画洞窟中看出来。这一时期的画家有展子虔、郑法士、杨契丹、尉迟跋质等,但只有展子虔有作品传世可考。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反映在绘画上同样如此,它超过了以前各代,并影响到东方各国。宗教画(主要仍为佛教画)的发达堪称“空前绝后”,其中尤以敦煌壁画成就巨大,其用线着色十分有气势和意趣,佛象中既寄托了对现实生活的要求,更显示了画工们的艺术才智和创造力。人物画在唐代也臻于顶峰,“画圣”吴道子长于宗教人物画,“吴带当风”、“吴装”、“吴家样”都是誉其画作。画家阎立本留下的传世名作有《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山水画在隋朝成为独立画科,在唐代得到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李思训、王维、张璪(zǎo)等。李思训创金碧青绿山水画,重彩工笔,代表作《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王维创水墨山水画,“画中有诗”,后称“文人画”。五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表现为山水画和花鸟画均向写实方向发展。山水画代表画家是后梁的荆浩、关仝(tóng)及南唐的董源;花鸟画代表画家是西蜀的黄筌、黄居寀(cài)父子,为后世花鸟工笔之祖,江南的徐熙则为后世花鸟写意派所宗。当时的西蜀和南唐都设立了画院。宋元明清:中国绘画画艺术的鼎盛和变革期。北宋统一后,绘画发展又达高峰。宋在开国之初就设立了翰林国画院,并用科举的办法将许多著名的画家罗致于画院内,形成了精细谨严、注重法度的院体画风,构成了宋代4绘画的鲜明特色。宋代的人物、山水、花鸟、风俗画随院体画一同前进。人物画发展了白描和减笔的表现形式,出现了李公麟、梁楷、米芾等著名画家。重要的山水画家集中于南宋画院,出现了号称“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他们的画风趋向简括,用笔取景更加洗炼,在形象和意境创造上都有很高水平。花鸟画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出现了以梅、兰、竹、菊为描写内容的“四君子画”,标志着写意花鸟画的崛起,代表画家有苏轼、文同、赵孟坚、杨无咎等。风俗画反映社会生活现状,北宋末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杰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中国绘画艺术在元代发生了重大变革和转折,一个最主要的特征是诗、书、画密切契合,“画法即书法所在”。元代文人的渗透了佛道思想的写意画趋于兴盛,并向更清逸荒寒的方向发展。赵孟頫风格清远,上追宋时神致,下启元人逸韵。代表人物是元末黄公望、吴镇、王蒙和倪瓒,四大家中尤以倪瓒“逸笔草草”,古淡天然而备受推崇。此时的花鸟画名家有钱选、王冕。壁画在元代也取得了很高成就,如山西永乐宫壁画、敦煌壁画等。明初由于统治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实行禁锢政策,画坛十分僵化,直到明中叶以后,画坛才渐趋活跃,山水画出现了浙派和吴派两大流派。浙派画风继承南宋院体,在造型技巧上有深厚功底,代表画家有戴进、吴伟、蓝琰等。吴派代表画家是苏州的文征明、沈周、仇英和唐寅,他们的画风各不相同,被称为“明代四大家”。明代晚期松江董其昌极力鼓吹文人画,在其影响下,明末清初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初,史称“四王”,都追踪元人,除其中王翚融合宋元各派外,其他三人画中大都缺少境界,一味追求笔墨韵味,成为正统的文人画派。明代后期人物画家以崔子忠、陈洪绶为代表,有“南崔北陈”之称。而在花鸟画方面,明代花鸟画工细一派有陆治、边文进等;写意一派有陈淳、林良等,此外民间绘画有一定成就,主要体现在大量的版画插图上,著名的木版插图画家是陈洪绶,其代表作有《水浒叶子》、《博古叶子》、《西厢记插图》等。清初画坛上有创造性的是江西、安徽、江苏一带的画家。江西米耷擅以夸张变形的手法画写意花鸟,表达内心悲愤。石涛主张山水应借古以开今,反对因袭,力倡我用我法。江苏髡(kūn)残善于用画笔表达对自然的感受。他们三人加上安徽的弘仁被后人并称为“四僧”。清代中叶,在商业经济繁荣、文化活跃的扬州,聚集了一批画家,被称为“扬州八怪”的金农、李鲜、黄慎、汪士慎、郑燮、高凤翰、闵贞、罗聘,不但擅长绘画,还兼精金石书法。他们的绘画多以写意见长,艺术上破除陈言俗套,具有独创精神。清代末年,上海、广州、天津等近代商埠出现了一批具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如“沪上之熊”(朱熊、张熊、任熊)和“海上三任”(任熊、任重、任颐),其中最杰出的是任颐(伯年)和吴昌硕。任颐在绘画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山水、人物、花鸟、肖像,无一不精,作品极富独创性。吴昌硕擅长写意花卉画,并将书法、金石绘画结合起来,开创出自己的新风格。此外,清代宫廷绘画和民间绘画(木版年画)都很活跃,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淮坊的年画享有盛名,给当时
本文标题:第6章中国传统艺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0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