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章佛教文化第一节佛教的由来和传入中国一、佛教的由来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的古代印度,距今约有2500年的历史。当时,印度把人群分为四个等级,代表神权的婆罗门最高,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依次排列。由于奴隶制经济的发展,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以刹帝利为代表的富有武士阶层要求成为社会最上层,而婆罗门的腐朽也激起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反抗。印度进入了“百家争论”时代,佛教便是适应刹帝利军事贵族和吠舍工商业奴隶主的需要而产生的宗教。关键词:佛教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3至前483年),刹帝利种姓,释迦族人,出家前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子。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他幼时曾受婆罗门教徒传统教育,29岁出家,据传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35岁创立佛教,此后一直在印度恒河流域一带传教,80多岁去世。梦象受孕姨母抚育出游感苦夜别妻儿削发更衣六年苦行牧女献糜大悟成佛关键词:白马寺二、佛教的传入一般认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始于汉明帝。据史册记载,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派遣使者蔡愔等12人前往西域的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访求佛法。元67年他们同天竺(古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京城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同时在洛阳建造中国第一所佛教寺院“白马寺”。白马寺的名称当是后起的。原寺今已不存。现在寺内诸物多系明清遗物。关键词:宗教三、宗教的实质1.宗教的本质是“幻想的反映”,“是颠倒了的世界观”(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2.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说过;“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四、我国佛教发展的简要历程1.初兴时期:从东汉到魏晋特点:大兴土木,广盖禅寺,开凿石窟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诗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敦煌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龙门山奉先寺露天大龛卢舍那高17.14米;龙门石窟开凿历时23年关键词:唐玄奘2.全盛时期:隋唐特点:(1)统治者儒释道结合使用(2)寺庙遍地,广占良田(3)教派林立,教义中国化(4)“三武一宗”灭佛事件(5)唐太宗为孤征17年,行程5万里的唐玄奘修建大规模的译场关键词:佛教八派“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北魏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周世宗佛教八派: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法相宗,律宗,密宗,禅宗关键词:佛教名山六、佛教名山四大佛山:金五台——文殊菩萨道场——清凉佛国银普陀——观音菩萨道场——海天佛国铜峨嵋——普贤菩萨道场——秀丽佛国铁九华——地藏菩萨道场——仙城佛国诗云:名山自古僧占多只有庸人滥拜佛第二节佛教的教义、制度和仪轨一、佛教的基本教义1.佛教的信仰(1)佛宝:释迦牟尼(2)法宝:释迦牟尼开悟的方法以及智慧观(3)僧宝:修行佛法并传播佛教的教徒关键词:苦谛2.佛教的“四谛”(1)苦谛苦谛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人生的价值判断,并以此为判断真理的教义。苦有三苦和八苦等各种说法。第一类:生、老、病、死四苦,这是人生的自然过程之苦;第二类: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这是主观愿望所不得满足之苦。最后归结为“五盛阴苦”即“五取蕴苦”。关键词:五蕴“五蕴”是佛教所说的构成众生身体的五种要素:色(相当物质)、受(感受)、想(表象、知觉)、行(意志)、识(精神的总体),有时直接用以代表众生的身体。“五盛阴”指对人生的爱恋与追求,以此为苦,说明人的存在本身为苦,凡是有生命的个人,“苦”都是在所难免的。关键词:集谛(2)集谛是对苦因的说明。集谛可以用“五阴聚合说”、“十二因缘说”和“业报轮回说”加以概括。A.五阴聚合说“五阴”为色、受、想、行、识等五种现象的总称,其中后四阴亦曰“非色四阴”,简称为“名”,故五阴又叫作“名色”。“名色”可以泛指一切精神与物质现象;而“五阴”一般特指“有情”,或作为人的代称。佛教对“非色四阴”的划分,在心理学和认识论中有重要的作用;但“五阴”的理论,却是为了引出因果报应的宗教观念和“人无我”的哲学结论。关键词:五阴聚合佛教认为,“五阴”本是以“类”的性质独立自存的,它之所以集合成为千差万别的个体“有情”,在于有一种追求和贪爱五阴的业力。这种业力不同,感得五阴聚合的形体也不同,因此有三界六道、贫富夭寿种种差别。如此业报轮回,受诸苦恼。个体“有情”既然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体,那么,它自身就不是独立永存的实体,因此它没有单独的“自性”,这就叫作“人无我”。佛教认为,“我”是一种“常一自在”的存在,是独立的有绝对自由的永恒精神体。“人无我”亦称“人空”,是佛教空观的内容之一,它主要是否定“有情”和人的真实性。关键词:因缘B.十二因缘说十二因缘也称十二缘生,是以人生为对象的阐明对苦因、苦灭见解的缘生说,实际上是佛教的的因果观。因缘、缘生、缘起,是指事物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佛教把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称为“因”,把起间接或辅助作用的原因称为“缘”,故有“内因”、“亲因”和“外缘”、“疏缘”的说法。“缘起说”的基本命题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意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的现象存在;这句话也可以反面来表述为“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也就是说,任何现象都处在生灭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关键词:十二因缘离开了因缘,就没有世间的一切,正如《中阿含经》卷30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在这里,“缘起”与“佛法”同位甚至合一了。所谓十二因缘是把人生分为十二支,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概念构成一个前后相续的因果链条,也叫作“十二支缘起”。其中:“无明”:也作“痴”,意为不明事理;“名色”:“名”是“五蕴”,指精神;“色”指肉体;“六处”:即“六入”(六根)、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处。关键词:十二因缘“爱”:即渴爱,是指对人及其他事物的爱恋和追求。包括欲爱(对欲界的爱)、色爱(对色界的爱)、无色爱(对无色界的爱)。十二因缘是用“缘起”说解释人生本质及其流转过程的,这十二支可以由因推果,也可以由果追因,前者叫顺观,后者叫逆观。在这十二支中,最重要的是“生”、“爱”与“无明”。关键词:业报轮回C.“业报轮回”说“业报轮回”说以十二因缘为理论基础,是早期佛教的核心。按照佛教后来比较普遍的说法,十二因缘是涉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因果链条,现世的因必将引出未来的果,现世的果必然有过去的因,即三世二重因果。“世”指今世的状况,是由过去的行为决定的;今世的行为,决定来世的状况,这就是因果报应。作为能够导致果报之因的行为,叫做“业”。业分身业(行动)、口业(言语)意业(思想)三类,即人的一切身心活动。任何思想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叫做“报应”或“果报”,“业力不失”则是联结因果报应的纽带。关键词:三界五道报有“此世报”,也有“他世报”,按照善恶罪福的业报法则,有情在“三界五道”中流转。“三界指、”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五道”则是对有情类的划分,即天(神)人、畜牲、地狱、饿鬼。也有讲六道的,即增“阿修罗”一道,“阿修罗”指与天神对立的恶魔。作善业者生于天、人之道,作恶业者堕于“三恶道”即畜牲、地狱和饿鬼。关键词:灭谛(3)灭谛灭即寂灭,使佛教追求的最高理想“涅磐”,也译作“灭度”、“圆寂”等,其实就是死亡。小乘佛教主张自我解脱,追求“无余涅磐”;大乘佛主张普度众生,进入“实相涅磐”。关键词:道谛(4)道谛即通向涅磐之路,可归结为“八正道”,也称“贤圣八道”,这八正道从思想、言论和行动三方面规定了修行的原则。“正见”是对四谛的正确理解,;“正志”(正思想)对四谛作认真、细致的思考;“正语”是做到言语正确,不说妄语、恶语、暴语等;“正业”即不做恶行,不淫、不盗、不杀;“正命”即克己知足,不以不正道的手段谋取财物;“正精进”是止恶从善、反对昏沉懈怠;“正念”是牢记四谛道理;“正定”是正确地修持禅定。2.三学和三法印关键词:三学修行方法可归纳为“三学”:戒学、定学、慧学。A.”戒”——是指约束佛教待的纪律,后来扩大为“律”。B.“定”——为“禅定”,指通过精神集中、观想特定对象而获得佛教悟解或功德的一种思维修习活动,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性质,成为追求“神通”的手段。C.“慧”——为“智慧”,是考察人生和宇宙诸现象的一种特殊观点和思维方法,它是指那种通达事理、决断疑念从而取得决断性认识的那种精神力量。关键词:三法印上述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被概括为三条根本义理,称之为“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A.“诸行无常”:指世界万有都是虚妄幻化,处于刹那不停的生灭流变之中,是无常的;B.“诸法无我”:指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没有独立的实体或主宰者,人类也是如此,只是由于无名的烦恼熏染,人才迷执于我体,困扰于生老病死,轮回于六道之中,因此,人们只有悟破我体实无,才能外不迷于境,内不迷于我,于境知无常,于我知无我;C.“涅磐寂静”:指只有如此才能解脱生死所招来的苦恼,进入寂静无扰之涅磐境中。佛教依此之三条基本原则有印鉴之用,凡符合者就是佛说的法,凡不符合者一律判为“外道”。3.六度六度也叫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到彼岸”的意思,六度,就是六种从烦恼到觉悟、从此岸到彼岸的方法。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智慧),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心、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邪见)。六度是三学的延伸和发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四度为戒学,禅定为定学,般若为慧学。关键词:布施(1)布施。布施就是施舍和给予,分为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布施是修行的第一步,是三学中戒的延伸,布施就是戒贪。(2)持戒。防非止恶清净身心。是菩萨最根本的戒。持戒有三种,律仪戒(遵守戒律)、摄善法戒(发愿行一切善法)和饶益有情戒(一切为了利益大众)。(3)忍辱。忍辱即安于忍耐,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关键词:精进(4)精进。就是静虑、寂照的意思,专注一境,内心平静,明心见性,不生昏沉、杂乱的烦恼。把心专注在一种境界上就是止,止在一个境界上,久而久之,就会得定。《坛经》说“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外禅内定,是为禅定。”禅定是六度中的枢纽。(6)般若(智慧)。般若,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度脱愚痴,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真实智慧。般若在六度的最顶端,总括了前五度,《大智度论》说“五度如盲,般若如导”,它是六度的根本。4.禅(1)禅的释义禅是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即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禅是直觉。关键词:以心传心(2)禅宗由来禅宗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一支流派,它以顿悟为特色,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无迹可。它以独特的魅力和神韵,征服或影响了无数的人。禅宗起源于释迦牟尼的一次法会。释迦牟尼平常都是以说法教诲弟子。可有一天,释迦牟尼却一言不发,许久,只是微笑的掂着一朵金婆罗花,看着大家。弟子们全都无声无息,暗子琢磨他的用意。弟子迦叶突然破颜微笑。释迦牟尼知道迦叶已经领悟了佛法,于是说道:“我有正法眼藏,涅磐秒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道传给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道传给了迦叶。禅,就这样在拈花微笑中产生了。。付嘱。。。”这个法门是以心传心,迦叶是第一代传人。关键词:慧能大师传到第28代时是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在少林寺后面的山上面壁9年。菩提达摩是中国禅宗始祖,后传二祖慧可,三祖是僧璨,四祖是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慧能以后,不在一脉单传,传者甚众。六祖慧能是我国佛教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一介文盲材夫,没看过佛经,却一听就懂,他讲的《坛经》是唯一一部能和释迦牟尼讲的并列的经。因为一般只有释迦牟尼讲的才能叫经。禅宗在光辉灿烂的慧能手里发扬光大了。关键词:禅宗这个法门是以心传心,迦叶是第一代传人。传到第28代时是菩提达
本文标题:第6章佛教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09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