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添加联想丰富写作”案例分析案例撰写:北京朝阳区陈经纶学校陈沛案例分析:北京朝阳区教研中心李满园本节课教学内容背景(引言):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在智力结构中,注意力是窗口,观察力是眼睛,记忆力是仓库,思维力是心脏,想象力是翅膀。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联想想象这种思维能力有多重要。作文是一项认识生活、体验生活进而表现生活的复杂思维活动。它要围绕一个中心,把记忆、印象、见闻、感受等连接起来,进而形成一个整体,这就需要进行联想。没有联想这一思维活动,所占有的材料就是一盘散沙,就很难形成一篇完美的文章。相反,如果在写作中能够运用联想,就能使作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地选用材料,灵活地进行构思,丰富文章的内容。在作文教学中进行联想思维训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教学背景分析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小学六年和初一一年的写话和习作训练,对语言材料的积累、语句的选用、标点的使用以及简单的文体如记实作文、想象作文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生活阅历浅,认识生活有限,加之视野狭窄,学生对写作存有畏难情绪,觉得没什么好写,有些作文内容干扁不生动。因而本节课的设计力图帮助学生调动自己已占有的材料,运用联想来丰富写作的内容,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从而使学生对写作文产生兴趣。对以往教学情况的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往教学此内容时,教师指导公式化的倾向比较明显,在联想的概念以及联想的各种分类上下更多的功夫。学生可能明辨了各种联想,却不知道如何在自己的作文中恰当地运用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因而本次教学的重点不涉及概念与分类,而是侧重于通过范文指路,引导学生学会添加联想的几种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修改当中去。可以说这节研究课,是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运用想象和联想,丰富表达内容”这一理念,进行探索和实践,也是针对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着的一些薄弱点进行一些强化训练,突出实效。(分析:“没得可写”,究其原因,学生不是没有生活,是缺少发现生活和感悟生活。本节课的设计就是要引导学生回忆、挖掘、审视自己的生活,并采用恰当的方法添加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范文材料的选取,依据课本。课本是读本,也是写作的典范。范文一是从课本中的记叙文中搜索筛选,确定了《百合花》一文中的两个片断。另外选取的学生作文是近几年本区和外区的初中学生作文。从名家名篇到学生习作,让学生明确了什么是联想,体会其好处。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进行学生作文的修改训练,就水到渠成了。)2二、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1.找出范文中运用联想的部分,体会其作用。2.能比较恰当地运用一些方法,学习给文章加入适当的联想。3.能有意识地运用联想来丰富写作的内容。教学重点、难点:1.找出文中运用联想的部分,体会其作用。2.学习给文章加入适当的联想。(分析:新课标提出:“在写实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延伸展开式的合理大胆的虚构。”联想的种类繁多,例如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用一、两节课是不可能系统地完成联想训练的写作指导。因而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在篇章中加入适当的联想,以达到丰富写作内容的目的,不涉及概念与分类。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着重思考了通过什么方式把学生带入写作过程这一问题。摒弃纯形式的作文训练方法,代之以人格的形成发展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发展相结合的作文教学。通过这节课,让学生有意识的在写作中运用这种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的“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达到开阔写作思路的目的。学法指导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注重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使之理解和转化为能力。其次,课堂设计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抓联系点),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由课内到课外)。教学设计的学生活动,既有学生个体的活动(范文引路),又有学生群体的活动(学生习作)。最大程度的加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广度和深度。三、学习准备分析1.课前下发6篇学生习作,要求学生读熟文章、读懂文意。2.课前一周,课堂完成半命题作文《有真好》,以备这节课修改作文使用。(分析:学生只有在课前读熟文章、读懂文意,才能保证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较快速、准确地找到6篇文章中分别采用联想的部分。学习了添加联想的方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自己的作文中去。因而提前一周课堂完成《有真好》的作文。当堂完成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写作的效率,更能够保证写作的质量。教师利用一周的时间熟悉学生的当堂作文,并从挑选一篇最适合添加联想的学生习作,以备上课时同学们一起完成添加联想的训练。同时在课后,有利于每个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习的方法,利用这篇作文进行添加联想的作文修改练习。)3四、教学过程与研究(一)发散思维想一想师:我们刚才欣赏了一段灌篮表演,那么请同学们看这幅图。由图中的这个篮球,你联想到了什么?(分析:根据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出发,设计了导入——观看有关灌篮表演的的视频。利用视频导入新课,从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出发,这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所在。本节课导入的设计立足于学生,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全方位思考生活;同时也为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由篮球产生的相关联想”的顺利进行做充足的准备。客观事物复杂多样、千变万化,所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可以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与探索。实际上,我们就某一事物可以联想到的其它事物几乎是无穷无尽的。正因如此,才有思维的丰富性,才有异彩纷呈的构思。由篮球展开的联想,这种发散性联想能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认识和运用作文素材的能力,突破“无话可说”的思维瓶颈。)生1:篮球明星、乔丹、巴特尔、姚明。生2:西瓜。它们都是圆的,而且西瓜也有条纹。生3:月亮、盘子、奥运五环……生4:我想到了足球、兵乓球、弹球、棒球……生5:我想到了NBA篮球赛。师:有没有以篮球为主题的电影电视剧?生6:《灌篮高手》、《空中大灌篮》。师: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打篮球,如果说我不喜欢篮球,我可以喜欢乒乓球,我还可以喜欢游泳。现在运动已经成为咱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了。师: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个星期的篮球比赛,咱们班几个男生打败了2班的2队,你们知道他们是靠什么获胜的啊?生7:团结。师:好。平常我们同学与客观事物接触,头脑中就会留下痕迹,形成回忆。而你们这些回忆,通过刚才实际看到的“篮球”这个物象,便产生了联想。那么什么是联想呢?不过就是由此物引发的对其它人、事、物、理的联系。联想要合理,必须要抓住联想点。比如说由篮球想到了篮球比赛,进而联想到美国篮球比赛(NBA),它们的联想点是比赛。同学能不能自己说说:刚才我们由篮球想到其它的人、事、物、理,它们联想点分别是什么?(分析:概念的提出不着痕迹。让学生了解抽象的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具体怎么操作,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才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联想的“联想点”。“联想点”就是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相反或相关的地方。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联想合理,就是要抓住事物之间的这些联系点。)4生1:联想到“圆和圆月”,因为它们的形状和篮球相同。生2:联系到“足球、手球和曲棍球”也是因为它的形状。师:刚才他说这个联想点也是形状。除此之外,这些都属于什么呢?生3:它们都属于球类运动。生4:联想到“运动健身”,应该是它的作用。师:运动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还有没有?那么由篮球怎么会想到“合作、竞争、团结”呢?生5:精神。师:应该是精神。由篮球想起“灌篮高手”呢?生6:内容。它是有关篮球的一个故事。(二)名家名篇说一说师:同学们由篮球发散思维联想起很多东西。那么下面我们来说一说,怎么来运用联想?在我们的课本中有一篇文章《百合花》,我们就以这篇课文为例,看一看名家是如何运用联想的?这篇文章中有两个片断都运用了联想,一个是“拖毛竹”,一个是“中秋节”。同学们,你们说先选哪个片断来说?(分析:范文材料的选取,依据课本。课本是读本,也是写作的典范。范文引路,首先从课本中选取了名篇《百合花》的两个片段。通过准确找出片段中运用联想的句子,让学生学习名家如何运用联想,为何要在此处运用联想。即明确联想的作用。)生:“拖毛竹”。师:同学们迅速读一遍,找到这个片断中运用联想的相关语句。生:“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这些语句运用了联想。师:你看“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这句是不是(联想)?生:不是。师:好。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把这些运用联想的语句去掉,和原文比较一下,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同学们可以串起来把它再读一遍,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加入这一段联想?(分析:联想本身不是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手段,我们用它为作文的构思服务。联想首要的目的就是立意新颖。换句话说,联想的成果首先要体现在立意上。通过对比联想语句删与留的表达效果,就是让学生明白联想是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要自觉把联想与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为表现主题服务。)生:我觉得如果没有这段对故乡生活的回忆的话,那么下面“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就会给人一种比较奇怪的感觉。作者由它在家时的职业,联想到了故乡生活,萌生了一种亲切感。所以才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师:好,说得非常好!拖毛竹是“我”所熟悉的故乡生活,是“我”立即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的感情基础。如果删去,感情变化突兀(过于突然),让人不能理解。5师:下面一段——“中秋节”。同学们继续找:哪几句运用了联想?这一次希望大家找得更准确一些。生:“在我的故乡……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师:这其中有一句不是联想,你能说说是哪句吗?生:“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这是他现在实际做的一件事。师:好,下面请同学们再把它串起来读一遍,体会一下此处联想,它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生:做到了强烈的对比。师:中秋节不仅是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还包含了团圆美好的意思。这与后文通讯员的牺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渲染了悲剧的气氛。如果删去,中秋节仅仅是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没有强烈的对比,那么通讯员的牺牲,气氛就不会这么浓烈了,就不能突出通讯员牺牲的悲哀和壮烈。读了《百合花》的这两个片段,同学们可能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刚才所读的是名家名篇,那么同学们自己运用联想来写文章会不会有困难呢?下面,咱们就再看看我们同龄人的习作,昨天发给同学们两张篇子,上面一共有五篇学生作文。师:好,下面我们分小组来讨论3个问题:①分别从这五篇文章中找到运用联想的语句?②作者是怎么产生的这个联想?③体会一下它的表达效果。(分析:从名家名篇的选取到同龄人的成功运用联想的习作,目的不尽相同。采用学生范文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树立写好联想我也能行的信心,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一些加入联想的方法。以此为例,为下一环节,学生现场操刀为同学的作文添加联想做好准备。在前一环节的铺垫下,学生能够比较快速准确的找到文中运用联想的语句,教师只需从方法上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规律即可。)(学生分组讨论,约10分钟)师:先看第一篇文章《成长中的感悟》。组1:我们找到的联想句是第五自然段,“我觉得他们像是在泰山上挑滑竿的两位挑夫……使劲地向上攀登着……”这几句。师:作者是怎么产生这个联想的呢?组1:他通过父母对自己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他不体谅父母,联想到了挑夫。组1:因为父母和挑夫都十分无私。作者对父母无私奉献精神的一种赞叹,以及对于他自己对父母态度的一种自责。师:作者把父母比作挑夫,说明他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这篇文章运用联想的方法是:比喻相似形象。我们再来看第2篇文章《留在我心灵深处的期盼》。组2:联想句是“我仿佛看见爸爸为妈妈披上了雨衣……可一眨眼他们都消失了。”师:这一部分联想,是虚幻的。为什么作者产生一种虚幻的联想呢?组2:我觉得这个就可以体现出作者特别期盼他们家幸福,可是父母感情不好,6要离婚。师:那么作者是怎么产生的这个联想的呢?组2:我觉得作者是根据中考考场
本文标题:联想案例分析朝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31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