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讲:翻译概述:中国翻译史、翻译的性质、标准、目的和要求I.TeachingPurpose:A.UnderstandthehistoryofChinesetranslationB.Graspthenature,standard,aimandrequirementoftranslationII.ImportantandDifficultPointsA.ThenatureoftranslationB.ThestandardoftranslationIII.TeachingMethodCombinetheexplanationofteachingcontentswithstudents’exercise.IV.TeachingContents一、中国翻译史中国的翻译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出现过的翻译高潮大致也有五次。1.东汉——唐宋,佛经翻译(TranslationofBuddhistScripture),出现过中国佛教的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Kumarajiva344--413)、真谛(Paramartha/Gunarata499--569)、玄奘(XuanZang)。鸠摩罗什,天竺人,东晋时来华,译经300多卷,一改过去音译的弱点,主张意译,并倡导译者署名。他的译著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表达了原作之神情,为我国的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真谛,印度佛教学者,南北朝时来华,译了49部经,著有《摄大乘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的影响。玄奘,唐朝人,于628年去印度求经,17年后回国,主持译场,19年译出75部佛经,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是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文的中国人。他的翻译标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直到今天仍有意义。由于佛经的翻译,使“佛经”和“论”两种文体进入汉语。2.清初的西方科技著作的汉译和中国典籍的西译构成了中国翻译史上第二次高潮。明万历年间到清代“新学”时期,出现了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合作翻译的欧几里《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利玛窦最早将“四书”译成拉丁文。中国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意大利和法国传教士的翻译与介绍,先后有了拉丁文和法文译本,流传到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3.三次高潮是五四以前对西方政治、哲学和文学作品的翻译。严复译了《天演论》,其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要义,激励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们进行了民主革命。他还提出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林纾以文言文译的160多部文学作品,激起过很多中国现代人对于外国文学的兴趣。4.四次高潮是五四运动之后,马列主义在中国得到译介和传播,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得以发展。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开始接受并译介马克思主义。1920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创导者郭沫若、鲁迅、瞿秋白、陈独秀等先后译介了外国现实主义及其他流派的作品。这些作品的翻译,开中国现代翻译文学之先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后的十几年,我国对马列著作的汉译和《毛泽东选集》民族经文及外文的翻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为我国翻译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大量翻译和出版了苏联与人民民主国家的文学作品。5.第五高潮是1978改革开放后开始的西方学术著作和文艺作品的大量翻译。与此相对照的是中国作品译成外文量少质底的局面。中国文学作品之所以尚未被诺贝尔奖承认,原因之一就是作品的翻译质量问题。巴金《家》、沈从文《边城》,译文糟糕;评委不懂中文,靠译本2了解原著;川端康成带者自己作品的译者去领奖。二、翻译的性质1.翻译的定义1.1英国TheOxfordEnglishDictionary定义:toturnfromonelanguageintoanother.1.2美国Webster’sThirdNewInternational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韦式新编国际英语词典):toturnintoone’sownoranotherlanguage1.3《辞海》、《汉语大词典》: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1.4美翻译理论家尤今·奈达(EuqeneNide)的翻译概念:Translatingconsistsinreproducinginthereceptorlanguagetheclosestnaturalequivalentofthesourcelanguagemessage,firstintermsofmeaning,andsecondlyintermsofstyle.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在语义上,其次是文体上。这个定义很好地说明了翻译活动的实质,与其他定义相比,它有三个优点:(1)明确地说明了要译的是什么(信息,message);(2)暗示了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原文和译文只能作到相对的对等(closest);(3)考虑了译文的可接受性(natural)。例如,比较以下两句话的译法:Heisafox.他是一只狡猾的狐狸。Sheisacat.她是个包藏祸心的女人。第二句话的汉译,意义是有损失的,因为西方传说中,猫是魔鬼的化身、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这一点对于汉语读者来说是陌生的,所以译文舍弃了“猫”这个形象而仅仅译出它的喻义。虽然相对于原文信息而言,汉译无疑并不“完整”,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只能这么译。三、翻译的标准1.英国翻译家泰特勒(AlexanderF.Tytler)提出三原则:1.Thatthetranslationshouldgiveacompletetranscriptoftheideasoftheoriginalwork.2.Thatthestyleandmannerofwritingshouldbeofthesamecharacterwiththatoftheoriginal.3.Thatthetranslationshouldhavealltheeaseoforiginalcomposition.(一、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二、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三、译作应具备原创作品的通顺。)“三原则”要求译文从三方面忠实于原作:一是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二是忠实地展示原作的风格,三是忠实地体现原创作品的通顺。2.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傅雷“神似”;钱钟书“化境”;严复“信达雅”3.翻译的标准。翻译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在:一、翻译的根本任务是“保存原作的风姿”(鲁迅),“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和风格”(茅盾),“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钱钟书);二、完成这根本任务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力求其易解”(鲁迅),“纯粹的祖国的语言”(茅盾),“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钱钟书)。即解决“忠实”和“通顺”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忠实而通顺”视为翻译的基本标准;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充分传达出原作的神韵,则可视为翻译的最高标准。3.1“忠实”指1)忠实原作的思想内容:通常指作品中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事理、描写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叙述、说明、描写的过程中所反映的立场观点,所流露的思想感情。2)保持原作的风格:包括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以及作者个人的风格。3.2“通顺”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合乎规范。“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傅雷)译文的通顺度还要注意与原文的通顺度相一致,即不要损害原文的异国情调。如:《心灵的激情》一书的校者曾谈到他校改该书初译稿时,感到头疼的常常是那些对文化情调3上的差异感受迟钝所造成的问题。有几个译者用的往往不是“《水浒》语言”就是“《西厢》语言”,例如:“他下得山来,走将过去“。描写维也纳近郊森林周围节日景象的*“茶楼酒肆、花前月下”等。有一段写到两个人在一家酒店里划拳,要侍者拿纸来记下结果。其中一个人吩咐到:Boy,fetchmeapenandapieceofpaper.这句话竟被译成了*“店小二,且拿纸笔来,一边伺候。”3.3“忠实”与“通顺”的关系:一个矛盾体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重视而不通顺,读者看不懂,或者看不下去,忠实便失去意义,实际上就是不忠实;通顺而不忠实,读者倒可以看下去,但却是被歪曲的信息,其危害比忠实而不通顺还要严重。忠实与通顺二者一定要兼顾,,并且要把握好分寸。忠实是翻译的首要问题,因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翻译中首先要解决好。4.翻译的教学标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译汉、汉译英的评估项目分“忠实、通顺”两项。“忠实”具体阐述为“原文的信息全部传达,语气和文体风格与原文相一致”;“通顺”具体阐述为“断句恰当,句式正确,选词妥帖。段落之间、句子之间呼应自然(英译汉)”;“句式处理恰当,选词妥帖,英语比较地道(汉译英)”。按百分计,“忠实”为60%,“通顺”为40%。四、翻译的目的和要求i.翻译的目的:翻译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并不是一种纯语言或纯文化的问题,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用,即必须达到交流信息的目的。ii.翻译的要求:1)较好的外语语言能力:良好的语法知识、大词汇量及领悟、鉴赏、综合分析能力。2)具有较好的汉语语言功底。3)有广博的知识,知识面宽是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它决定着译文的质量和翻译的速度。4)译者要养成认真负责、谦虚谨慎的学风。虚心向翻译高手学习,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iii.大学英语教学对翻译的要求:能借助词典将有关的英语文章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译速为每小时350英语单词。能借助词典将内容熟悉的有关专业的汉语文字材料译成英语,内容完整,译文达意,语言通顺,译速为每小时300-350汉字。V.Exercise:translatethefollowingsentencesintoChinese思考题:一、我国翻译事业的历史有多久?谁是我国古代佛经三大翻译家?二、玄奘对我国翻译事业有些什么贡献?三、如何理解严复的“信、达、雅”?四、“五四”时期翻译工作的特点是什么?五、鲁迅、瞿秋白对翻译工作提出了些什么看法?课后练习下列翻译有不忠实、不通顺的地方,请指出来。OneofthethingswehavetounderstandaboutJapanesesocietyisitsgenderstructure,astructuresimilartowhattheUnitedStateshadinthe1950s.Womendoallthedomesticlabor.Menareinthefactoriesandshopsandthey’reworkinglonghours,buttheydon’tdomuchworkwhentheycomehome.Theydon’ttakecareofchildren,theydon’tdohousework,cooking,etc.IntheU.S.therearebothmenandwomenintheworkforceandbothmenandwomenathome.Japaneseworkersmayworklongerinthemarketplace,butyouhavetocalculatethetotalamountofworkthatpeopledotofigureouthowhardpeopleareworkingandhowmuchleisuretimetheyhave.4我们必须了解日本社会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它的性别结构,类似美国五十年代的结构。妇女包揽全部家务劳动,男人到工厂、商店上班,工作时间很长,但回到家里就不干多少活了。他们不看管孩子,不做家务事,不做饭,等等。在美国,有很多男人和女人都在劳动大军之列,也有都在家里的。日本工人可能在市场里工作的时间较长,但是我们在估计人们工作的辛苦程度以及他们有多少闲暇时,必须把整个工作量都计算进去。5第二讲:翻译的过程I.TeachingPurpose:Understandthethreestepsoftranslati
本文标题:第一学期翻译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42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