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第一章国际贸易的概论
第一章国际贸易的概论第一节国际贸易的概述第二节国际贸易基础理论第三节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第一节国际贸易的概述1.什么是国际贸易?2.国际贸易的统计3.国际贸易的分类什么是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技术和服务的交换活动。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主体对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则称为这个国家的对外贸易(ForeignTrade)。除了世界贸易外,国际贸易研究对象还包括:区域贸易(Inter-regionalTrade)是指特定的地理范围的国际贸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一大特色。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南北贸易(South—NorthTrade)是指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南南贸易(South—SouthTrade)是指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功。国际贸易的统计国际贸易额是指以货币表示的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量。一般都用美元表示。进出口贸易额是以货币表示的进出口贸易量,即进口贸易额加上出口贸易额。国际贸易差额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或一季度)商品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比的差额。也称为“有形贸易差额”或“商品贸易差额”。国际贸易的统计国际贸易量:进出口额/进出口价格指数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的对外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进口依存度:进口值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出口依存度:出口值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计算:某国某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6416亿美元,贸易出口额为9689亿美元,贸易进口额为7915亿美元。计算该国该年的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计算结果精确到1%)答案:.%37%37%100264169689%100存度为所以该国的对外贸易依对外贸易依存度值国民(或国内)生产总对外贸易出口额依存度解:因为对外贸易出口计算:2006年,中国的出口额是1万亿美元,进口额是8千亿美元,中国的GDP是21万亿元人民币,全年的平均汇率是7.6人民币元/美元,试计算2006年中国的对外贸易系数(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结果保留整数)答案:对外贸易系数=一国对外贸易额/该国GDP对外贸易额=该国一定时期内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的总和2006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为1.8万亿美元,汇率是7.6元/美元,换算成人民币为1.8*7.6=13.68万亿人民币元则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系数=(13.68/21)*100%=65%贸易条件贸易条件指该国一单位进口商品与其所需出口用以交换的商品数量的比率。N=PX/PM*100%Px:出口价格指数;PM:进口价格指数。N值的提高,N>1,意味着贸易条件的改善。微型案例如设定2004年为基年,其进出口价格指数均为100,2005年底如果出口价格上涨5%,进口价格下降3%,则该年出口价格指数为105,进口价格指数为97。那么贸易条件为:N=PX/PM=105/97*100%=108.25于是,贸易条件改善了8.25%。计算:假设某国净贸易条件以2000年为基期是100,2007年出口价格指数较基期下降6%,进口价格指数较基期上升12%,通过计算以数字说明该国2007年净贸易条件的变化。答案:净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依题可知,2007年的出口价格基数变为94%,进口价格指数变为112%94%除以112%然后再乘以100%=83.93这表明该国从2000年到2007年的7年间,净贸易条件从2000年的100下降到2007年的86.93。2000年与2007年相比,贸易条件恶化了13.07%国际贸易分类1、按商品的形式分有形贸易---有物质形态服务贸易无形贸易---不具有物质形态技术贸易服务贸易:运输、保险、金融、旅游等2、按货物移动的方向分出口贸易——净出口进口贸易——净进口转口贸易——第三国转手过境贸易——第三国转运复出口贸易——进口后又出口复进口贸易——出口后又进口3、按国境与关境划分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是贸易各国用来登记进出口货物的统计方法。总贸易体系(generaltradesystem)——又称一般贸易体系,它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进出口的标准。专门贸易体系(specialtradesystem)——又称特殊贸易体系,它是以货物通过关境作为进出口的标准。4、按是否有第三国参加分直接贸易: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直接出口,消费国是直接进口。间接贸易:商品生产国通过第三国同商品消费国进行商品买卖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区别:货物所有权是否经过中间国,与运输方式无关。5、按贸易参加国的数量分双边贸易:两国政府,多适用于外汇管制的国家。三角贸易:三国政府多边贸易:多个国家政府第二节国际贸易基础理论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亚当·斯密(AdamSmith):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作: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主要内容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优势说。他认为各国存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什么都生产更为有利。微型案例1单位呢绒1单位葡萄酒分工前英国(劳动力投入量220人)100人120人葡萄牙(劳动力投入量190人)110人80人世界产品总产量2单位2单位分工后英国220人(100+120)/葡萄牙/190人(110+80)世界产品总产量2.2单位(产量增加0.2单位)2.375单位(产量增加0.375单位)理论评价积极意义亚当·斯密第一次运用劳动价值论说明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局限性该理论只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即至少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才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得利益。而在生产上并不具有优势的国家能否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能否获得利益,斯密的理论并没有回答。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在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两优取其最优,两劣取其次劣”主要内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成本,而不是绝对成本。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核心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1单位呢绒1单位葡萄酒分工前英国(劳动力投入量220人)100人120人葡萄牙(劳动力投入量170人)90人80人世界产品总产量2单位2单位分工后英国220人(100+120)/葡萄牙/170人(90+80)世界产品总产量2.2单位(产量增加0.2)2.125单位(产量增加0.125)微型案例理论评价积极意义它论证了无论是生产力水平高还是生产力水平低的国家,只要按照“两优取重,两劣择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即增加物质财富。这一理论为各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作了理论上的论证。局限性简化了复杂的经济情况,是以一系列的假定为前提的。从而大大削弱了比较成本理论的适用性。局限性第一,李嘉图认为,在贸易的条件下,两个国家可以实行完全的专业化分工,一个国家完全生产布,另一个国家完全生产酒。然而,在现实世界,实现完全专业化生产是需要条件的,只有在机会成本不变或者机会成本递减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第二,李嘉图只是从供应的方面分析贸易能使双方获利。葡萄牙生产酒,供应酒;英国生产呢绒,供应呢绒。然而,在市场经济中,供应和需要如同剪刀的两半,一方不能离开另一方而存在。在分析贸易获利中,需要将供应和需求结合起来。局限性第三,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分析贸易使双方都能获利是将一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的,但是他没有进一步分析贸易对于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和就业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在现实的贸易中,有的集团会获利,有的集团的利益是会受到损害的。第四,李嘉图假定在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因此决定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也就只是劳动生产率。而同一种产品的生产,劳动生产率之所以存在着差异,其原因在于技术的不同,事实上,决定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还有其他因素。在这一方面受到理论的限制,李嘉图没有进一步分析。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多种生产要素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创立者: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Heckscher,1879-1952)和俄林(B·Ohlin,1899-1979)。赫克歇尔,于1919年发表了《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之影响》的著名论文,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俄林,接受了其师赫克歇尔的观点,于1933年出版了《域际和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andInternationalTrade)一书,并因此获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要素禀赋理论也称为赫—俄理论(H-0理论)。主要内容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商品贸易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多种生产要素理论技术系数要素价格成本劳动资本劳动资本日本纺织品0.750.2540日元200日元80日元机器0.250.7540日元200日元160日元美国纺织品0.750.251美元1美元1美元机器0.250.751美元1美元1美元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描述如下: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商品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商品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国际贸易产生瓦西里·里昂惕夫(W·Liontief)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创始人。祖籍俄国,1931年加入美国国籍,任美国哈佛大学行政管理学院教授。因提出投入产出分析法,获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四、对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模型的实证检验: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的实证检验1947年,美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换取的是相对资本密集的进口产品。出口品进口替代品资本量(美元)25507803091339劳动(人/年)182170资本/劳动1401518184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1、生产要素密集度转换论:同一种商品的生产可以存在要素密集度的转换——某种商品在某个国家既定的生产要素价格水平条件下是劳动密集型,但在另一个国家特定的生产要素价格水平条件下却可能是资本密集型。2、要素非同质论:每种生产要素不仅有数量上的差异,还有质量上的差异——美国工人具有比其他国家工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如以效率来衡量,美国将是劳动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3、贸易壁垒论:美国政府为了保护工人就业,对那些雇用大量不熟练或半熟练工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了较严厉的保护主义政策,有意地筑起各种壁垒限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4、需求偏向论:一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决定着一国的生产和出口产品结构,但需求偏好状况可能会抵消这一趋势。如果一国的丰裕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吸引着国内的需求极大地向这类产品上倾斜,就会使这类原本数量很丰富的产品显得稀缺起来,进而引致这类产品由出口变为进口。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五、保护贸易理论1、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15-18世纪中在欧
本文标题:第一章国际贸易的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51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