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1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阐述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历程: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多极化格局的出现,一超多强格局的形成。0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历程㈠二战后到五十年代:冷战,两极格局形成。㈡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实力相对衰落,,,第三世界国家,中国的复兴,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一超多强格局出现。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考查目标: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二.重要内容㈠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条件1.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西欧各国,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打破。2.和苏联实力均势,分别成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3.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矛盾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㈡形成过程1.奠定基础:二战后期,苏联,美国,英国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世界和平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确立了以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体系,其实质是美苏依据各自的实力划分势力范围。2.最终形成: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㈢美苏冷战1.含义:二战后,以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2.美国的冷战政策⑴政治:年,美国抛出杜鲁门主义,把目标直接指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⑵经济:推行计划,即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其目的是扶持和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冷战的战略轨道。→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实质:都是为了遏制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的霸权地位。⑶军事:年成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3.苏联的对策⑴经济:的建立。1949年初为打破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封锁,以苏联为首的六国在莫斯科成立经互会。⑵军事: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㈢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消极影响2⑴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成两个敌对的阵营;引起柏林危机,导致德国的分裂;朝鲜分分裂。⑵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⑶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使世界处于战争的威胁下。2.积极影响⑴经济上,为摆脱美苏的控制与争夺,一些区域性合作组织,如,等开始形成。⑵政治上,第三世界兴起,运动形成。⑶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㈣冷战中的热战1.朝鲜战争:(从年到年),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中国的政策,从欧洲扩大到亚洲。2.越南战争:(从1954年到年),战争导致美国,战略上处于守势,在亚洲进行收缩;苏联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美国。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考查目标:1.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二.重要内容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原因(1)欧洲走向了联合,成立,开始了欧洲一体化进程。(2崛起,经济的发展使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3)不结盟运动兴起,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4)振兴、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改革开放的进行,使中国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㈡走向联合的欧洲1.背景⑴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在美苏两极格局之下,西欧各国受到美国的控制与苏联的威胁。⑵西欧国家在战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联系日益密切。⑶共同的地域,为欧洲走向联合提供了可能。2.进程:1950年,舒曼计划→1951年,《巴黎条约》→1957年,《罗马条约》→年,欧洲共同体→七八十年代,欧共体的不断扩大。3.影响⑴对西欧:经济上使西欧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⑵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遭到;被迫调整对西欧的政策,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⑶国际经济格局:资本主义世界世界领域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严重动摇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⑷国际政治格局:冲击了美苏格局,推动世界格局趋势的出现3和发展。㈢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1.原因(条件):化改革;的扶植;高度重视科技与教育;利用国家力量推进经济发展;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客观刺激日本经济发展。2.表现: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3.影响⑴对日本:改变了战后的政策,实行以美国关系为轴心的外交。⑵国际经济格局:资本主义世界世界领域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严重动摇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⑶国际政治格局:冲击了美苏格局,推动世界格局趋势的出现和发展。㈣第三世界国家力量的兴起:运动1.背景:⑴二战后亚非拉地区许多国家获得了民族独立。⑵1955年召开的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⑶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2.形成:年提出主张→年运动兴起。3.作用4.不结盟运动的含义不结盟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而是不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盟。不结盟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裁军。5.作用⑴标志着的崛起,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⑵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⑶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⑷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力地冲击了格局,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㈤中国的振兴——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各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一.考查目标: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二.重要内容㈠东欧剧变——1989到1900年,东欧各国放弃道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㈡苏联解体1.原因:⑴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⑵的政治经济改革背离了基本原则与方向。⑶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2.进程:1988年政治改革→1990年,实行制→1991年,九一八事件和阿拉木图4宣言。3.影响⑴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⑵加速了欧洲进程,为欧盟和北约的扩张创造了条件。⑶沉重打击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使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空前的曲折和困难。㈢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化发展趋势。2.表现:当今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着五个力量中心,其相互之间存在想到竞争,相互制约关系,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3.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世界格局,多极化局面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一.考查目标: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二.重要内容㈠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949——1952年)1.背景⑴国际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斗争。⑵以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采取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的政策,企图扼杀新中国政权。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承认新中国。2.三大政策:就是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意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3.意义:促进新中国经济的,打破帝国主义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和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年底)1.背景⑴两大阵营的对抗,恶化了中国的周边环境。⑵50年代中期,苏联显露出与美国争霸的势头,时刻威胁中国的安全。⑶政策明显的对抗色彩,不利于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⑷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严重威胁亚洲和平与中国的安全。2.提出:1953年底首次提出→1954年中印联合声明→1955年亚非会议完善3.实践: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⑴1954年,日内瓦会议,达成《日内瓦公约》,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及世界的紧张局势。5⑵1955年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中国与亚非国家广泛建立外交关系。4.意义⑴它提出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⑵它有力地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各个国家间关系的改善和发展。⑶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㈢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⑴原因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C.20世纪70年代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⑵恢复: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⑶意义:A.表明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越来越大;B.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C.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中美关系的正常化⑴原因A.美国:中国的国际地位;美国遏制与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美国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势;为了确保争霸重点欧洲,美国在亚洲实行战略收缩,开始在越南撤军并改善与中国的关系。B.中国:陈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而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收缩和保守倾向明显,已不是中国的主要威胁;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为实现和平解决问题,解决中美长期争端,也需要适时改善中美关系。⑵进程:1970年,尼克松表达访华意愿→1971年乒乓球队访华和基辛格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年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⑶影响A.日本与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缓和了国际局势。B.美国通过缓和对华关系,实现了亚洲战略收缩和从越南撤军的目标,改善了其在美苏争霸中所处的不利地位。3.中日关系的改善⑴原因:A。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中日建交。B。1972年,田中角荣任日本首相,采取了推进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方针。⑵进程:1972年,田中首相访华→1973年,正式建交。㈣改革开放以来的多边外交1.政策调整:反对霸权主义,奉行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坚持和实施改革开放。2.调整的原因⑴建国以来,国力增强,国家安全战略有了很大改善,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⑵美苏争霸的战略态势发生变化。⑶中国认识到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3.积极参加地区性和国家性组织的外交活动。。4.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如2001年成立。
本文标题: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77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