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对新余市发展的影响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对新余市发展的影响(一)新余市概况:新余位于江西省中部,地处南昌、长沙两座省会城市之间,是江西最年轻的一座工业城市。现辖“一县四区”:分宜县、渝水区、仙女湖风景名胜区、新余经济开发区和仰天岗管委会。新余位于北纬27°33’~28°05’,东经114°29’~115°24’,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严冬较短的特征。面积3178平方公里,人口112万(2006)新余市又被称为“钢城”、“太阳能之城”。新余钢铁有限公司是老牌的国有大型钢铁企业,属于国家重点钢铁企业,生产的多种钢铁销往世界各地,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完善产业群,拥有一整套完整的体系,构成了整套产业链。“太阳城”之称是在2008年美国上市公司赛维LDK在新余开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此公司生产的光伏硅产量亚洲第一,世界的二。有近一万名员工,是大型企业,现在借助能源市场的强劲势头生产效益良好。历史沿革:新余市历史悠久。在市区东北部拾年山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表明,远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秦属九江郡。汉为豫章郡宜春县境。隋开皇九年(589年)省入吴平县,十一年吴平县并入宜春县,十八年复置新渝县,属袁州;大业三年(607年)属宜春郡。1912年直属省。1914年属庐陵道。1926年复隶省。1932年属江西省第八行政区。1935年属江西省第二行政区。1949年7月14日,新喻解放,属袁州专区(专员公署驻宜春)。1953年,新喻县属南昌专区(袁州、南昌两专区合并,称南昌专区,专员公署驻南昌)。1957年5月,国务院公布,将新喻改名新余,沿用至今。1958年,新余县属宜春专区(专署驻地由南昌迁宜春,改名宜春专区)。1960年9月,为适应钢铁工业发展,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新余县设立新余市,由省直辖。1963年,由于新余钢铁工业建设规模压缩,撤销新余市,恢复新余县,仍属宜春专区(后改称宜春地区)。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新余市,并将宜春地区的分宜县划归新余市管辖。1983年10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新余县管辖的范围内设置渝水区。2000年3月,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中共新余市仙女湖风景名胜区委员会和新余市仙女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赋予其县级党政管理职能。2001年11月,中共新余市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工作委员会和新余市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分别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正县级建制。悠久的历史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为新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余正昂扬大步向前迈进。经济发展:2008年经济发展逆势上扬。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40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7.1%,连续七年实现15%以上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00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258.76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增加值112.56亿元,增长14.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35610元,比上年增加10503元。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7:63.2:28.1调整为7.7:64.3:28.0,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实现增加值242.10亿元,增长19.9%,占GDP的比重达60.2%。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55.07亿元,比上年增长32.5%;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13.7%。地方财政收入26.09亿元,增长35.5%。[1]新余是江西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3%,工业化率达到55.9%。省委省政府确立的三个“千亿元”工程有两个就在新余,即以新钢为核心的钢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千亿元工程,以江西赛维为核心的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千亿元工程,工业是支撑新余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脊梁。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新钢公司)是省属国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2007年10月,新钢公司钢铁主业资产实现整体上市(股票名称:新钢股份,股票代码:600782)。现有新钢股份(上市公司)1家,直属单位6家,全资子公司8家,经济实体6家,还有控股参股企业20家。2007年,全年产铁468.5万吨、钢564.02万吨、钢材坯535.4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94%、10.92%、13.2%;实现工业增加值4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27亿元、利税22亿元、利润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16%、30.91%、60.35%、175.3%,销售收入在2004年实现“三年翻番”的基础上再次实现“三年翻番”,经济总量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是公司建厂50周年。公司的目标是:完成生铁530万吨、钢645万吨、钢材60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利税25亿元、利润12亿元;确保300万吨薄板工程基本建成。按照全省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的要求,结合300万吨薄板工程的实施,适时启动第四期技改,到2010年,年产钢能力达到800—10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50亿元,利税总额超35亿元。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是世界太阳能电池硅片最大的生产基地,2007年6月4日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IP0融资额为4.69亿美元,创造了一年建成投产并在国外上市的“LDK神话”;1600MW多晶硅片和15000吨硅料投资都在100亿元以上,建成后销售收入将超过500亿元。江西江锂新材料公司镍项目投资近50亿元,产能规模已达5000吨,明年将形成2万吨规模,2009年达到5万吨镍的生产能力,形成至少100亿元产值。新余电力供给充足,有着赣西最大的电力负荷中心,总装机容量近年内可达300万千瓦以上,其中分宜发电公司是亚洲最大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示范基地。围绕主导产业,涌现出天能电力、中材集团、新良特钢、赣锋锂业、力德公司、永盛工贸等一批很有发展潜力的企业。2007年全市钢铁、光伏、新材料和电力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96.61亿元,占规模工业的65.1%。园区工业高速增长,2007年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54.37亿元,增长60.1%。新余经济开发区综合实力已跃居全省工业园区前3名,2007年又被国家商务部、科技部授予“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正加快向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迈进。2008年,新余经济开发区、分宜工业园、良山工业基地、袁河工业基地和下村工业基地分别要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0亿元、50亿元、50亿元、20亿元和20亿元。教育发展状况:挖掘独具新余特色的仙文化、抱石文化、天工文化以及钢铁文化等丰富文化资源,不断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着力打造文化大市。新余民办职业教育享誉全国,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被国家教育部称为“新余现象”,拥有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52所,其中万人以上的职业院校就有4所,在校生近9万人,累计向全国输送各级技能型人才25万多人,是全国最大的蓝领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之一,新余将通过二三年的努力,达到在校生15万人,建成万人以上高职学院4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10所以上,在全国率先创办太阳能职业学院,培养太阳能技术人才。基础教育全省领先,有4所全省优质高中,高中教育普及率达84%。新余少儿艺术驰名全国,多次获得全国金奖,三进北京、两进中南海演出,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亲切接见。2006年成功举办了江西省第十二届运动会,2007年11月又成功举办了“仙女湖杯”世界旅游形象大使冠军总决赛。中国音乐家协会已将10个考级项目放在新余,户均钢琴拥有量居全省前茅。新余是全国乒乓球重点城市,曾多次承办全国、全省重大体育赛事。高等院校:新余学院、赣西学院、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江西新余中山电子计算机学院、新余市职业技术学院、赣南理工学院、天工学院、江南理工学院、东华科技学院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生活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776元,比上年增长16.0%;农民人均纯收入5010元,增长16.0%。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2756元,增长23.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1.0%。年末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29.53平方米和50.05平方米。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2007年末,全市从业人员66.32万人,比上年增加2.4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1.05万人,增加0.02万人;第二产业22.98万人,增加0.30万人;第三产业22.29万人,增加2.13万人。年末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8.79万人,比上年增加0.13万人。建立再就业小额贷款财政贴息激励机制,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1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0.71万人,其中“4050”人员859人。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41亿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1万人,跨市劳务输出18.2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完善。2007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4.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2万人。2007年共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561.3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38万人。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发放农村低保金1615.9万元,享受低保人数3.49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8.6万人,增加3.5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6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0.58万人,增加0.08万人。工伤保险的人数为11.64万人,增加1.56万人。生育保险的人数为10.40万人,增加0.30万人。经济适用住房竣工面积1.21万平方米,廉租房受益户数1092户。农村民政部门医疗救助人数3.08万人次,城市医疗救助0.15万人次。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2007年末,共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1010张,收养各类人员708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44个。2007年通过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893.5万元,筹集社会公益金662.7万元。2007年接收社会捐赠款25.5万元。(二)自然环境对新余发展影响气候:新余位于江西省中西部,地处九岭、武功山、峰顶山三山交接地带,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严冬较短的特征。该地区具有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严冬较短的特征常年平均气温17.7℃,年平均降水量为1595毫米。适合于工农业的良好发展。特别是对农业的影响较大,日照充足保证了植物有足够的太阳光,丰沛的降雨无疑是农作物良好生长的必要因素。所以新余市是江西省重要的产粮区,生产的粮食不仅亩产高、颗粒饱满而且质量上乘、品质高。新余的气候还特别适合新余蜜桔的生长,新余蜜桔是具有新余本土特色的有名特产,食之甘甜可口,有润肺促消化功效,目前新余蜜桔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快速增长,2008年,新余蜜桔种植6万亩,产量7000吨,平均果园批发价2.6-3.0元/kg,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江西农业网)。新余的气候为新余的农业发展和新余的经济高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新余的气候也有着它不利的一面:夏秋雨水少,多干旱;3月下旬初至5月下旬中为春季,气温回升,雨水增加,冷暖多变,常有低温阴雨天气;冬季则多霜雪天气,常有冻害出现。地貌:新余市地貌,根据江西省地貌图划分,隶属于赣西中低山与丘陵区(大区)之“萍乡-高安侵蚀剥蚀丘陵盆地(亚区)和赣抚中游河谷阶地与丘陵区”(大区)中段,南北高,中间低平,袁河横贯其间,东部敞开。地貌基本形态有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岗地、阶地、平原6种类型。地貌成因类型有侵蚀构造地形、侵蚀剥蚀地形、溶蚀侵蚀地形和堆积地形。地形较为平坦开阔,有利于交通运输和大面积大规模的发展农业。由于地处江南地区,河流诸多支系发达,可以直接引水灌溉。林地:新余市林地保护一直是新余市人民政府几代领导关心的问题。全市的林地保护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以退耕还林为主。退耕还林在新余取得的成效显著,受到省级,国家级的嘉奖多项。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省生态园林城市。2010年,全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8.86万亩,退耕还林23.07万亩。新增造地0.
本文标题: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对新余市发展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79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