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专门从事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认为:“从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突然落后”谈谈你对“李约瑟问题”的理解。1.落后的概念解析问题解析:为什么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加速发展为什么欧洲科学能够如此突飞猛进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产生欧洲科学2.学术界对“李约瑟悖论”的探讨1)从社会经济发展上找原因,认为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没有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从观念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对科学的排斥是近代科学末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深层次原因。3)从政治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明清封建大一统政治体制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兴起。4)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中国古人重思辨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分离导致近代科学在中国不发达。3.中国科技:道与万物相辅相成灵活多变,不同于绝对理性之至高无上的逻辑有机自然观而非机械自然观,重博物类比轻数学实验直接的实用性和经验性4.李约瑟工作的现代意义,在于他在处理人类文明演进史时,以中国为例阐述了非西方传统的贡献,从文化多样性和科学普适性的高度,对长期流行的西方中心主义给予了有力的批评。对于“李约瑟问题”的思考,不但有助于人们理解中国科学技术传统的价值,而且有助于加深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道路的认识。李氏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只会农业和艺术的观感。他以受非正式汉学教育的外国学者的身份,突出中华传统科技文化的丰富内涵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另外他对中国科技史的见解很独到。他的工作亦打开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和重视,使其成为重要的国际的学术,同时令中国学者对自己的科技史做更加深入广泛的研究。但是由于其自身并未接受过正规的科学史教育,研究中国科学史乃兴趣所致(这一点可以从他夫人的话中得证:“鲁桂珍曾坦言:李约瑟并不是一位职业汉学家,也不是一位历史学家。他不曾受过学校的汉语和科学史的正规教育。实际上他根本没有正式学过科学史,只是在埋头实验工作之余,顺便涉猎而已。”),他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后人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同时亦因为李约瑟本是一位科学家,观点亦是以科学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停滞不前。他的李约瑟难题正好证明了这点。一些学者以历代的汉化和中央集权,来阐明“中国”文化思想上的高度一统性,欠缺多元化和竞争,从而使科技停滞。应注意是这些学者笔下的“中国”是指“汉族”生活区,而不包括自清朝起所包括的蒙,满,回,藏,苗等少数民族的居住区。2、结合科学史案例,试比较归纳、演绎与类比这三种逻辑思维方法。A.概述:a.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具体特殊的事物、现象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叫归纳推理,这在19世纪以前是最基要的科学研究方法。(1)求同法(契合法)例:伽利略的单摆实验(2)求异法(差异法)例:声音传播与空气的关系(3)求同求异并用法(契合差异法)(4)共变法b.演绎方法是从一般原理推导出特殊结论和个别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叫演绎推理。近代科学家笛卡儿、伽利略、牛顿等人,在科学研究中创造了数学——演绎方法。这种方法将自然科学中的概念、命题等形式化,符号化,再利用数学的推导规则进行各种演绎推理,以获得新知识。如爱因斯坦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推演出光线经过巨大星体时将在引力场作用下发生偏移。c.类比方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逻辑思维方法,在逻辑学上叫类比推理。例:人工培植牛黄B.比较:1)类比的应用范围特别广。归纳法和演绎法的适用范围,只局限于同类事物中的联系,而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可以是同类的,也可以是不同类的,甚至类差非常大的。归纳的结论超出了前提的范围,而演绎结论则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2)类比方法虽然也要借助于已知知识,从已知推测未知,但却不受已知知识的束缚。归纳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而演绎则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其结论的正确性取决于前提是否正确,以及推理形式是否符合逻辑规则。3)类比方法在各种逻辑推理方法中,是可靠性最小的一种方法。运用类比方法,常常推出错误的结论。4)类比和归纳都从具体事例出发而所得结果并非必然而言,它们在与演绎有区别这一方面是相同的。但仅就数量可能影响结论的确定程度而言,归纳主要在于已知事例的多少,而类比则主要在于有关事例的已知的相同或类似方面的多少。如果归纳的前提可被视为部分地是由多次类比构成的,则类比从属于归纳。而归纳法和演绎法具有互补的作用。3、结合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论述现代技术创新的特征与趋势。1.把技术研发建立在牢固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是当代技术创新最显著的特点和趋势。2.引进国外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二次创新。这是一种跨国家、跨地区的技术性转移,已成为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创新的基本特点和趋势。3.把其它领域的技术研究成果借鉴、移植到我们所从事的技术领域,也是当代技术创新的一大特点和趋势。4.综合就是创造,是当代技术创新的重要特点和趋势。5.把技术创新建立在信息化、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基础上,是现代技术创新最新的特点和趋势。6.以市场为向导,围绕“卖得出去”进行技术创新。7.技术创新的模式趋于向系统网络模式的方向发展。8.技术创新的周期明显缩短。9.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且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系越来越密切。10.现代高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撑。11.技术创新与自然生态相调适的问题应该进入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系。4、试论述跨国公司海外研究开发的主要特征及实现形式。主要特征:研发活动外部化,即1)把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2)实现专业化;3)降低成本。五种基本形式:1)在海外建立中央研发机构,负责协调全球范围内的研发活动2)在海外建立独立的研发机构,从事研发活动3)在海外生产机构中建立研发部门,进行技术开发等工作4)通过兼并与收购,获得所需的研发设施和研发人员5)在海外建立情报站,获得公司所需的技术和市场信息5、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最普遍、最本质问题的理论概括,是人们对自然界总的观点和看法。纵观人类思想史,“自然”的观念始终是被人们反思的课题。由于人类自然观的变迁是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发生的,哲学、宗教特别是科学对自然观念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自然观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试论述自然观的历史变迁及其变迁的自然科学基础。自然观经历了古代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论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阶段。从人和自然的关系看,自然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即人类敬畏自然、“天人合一”时期(形成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第二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即“人定胜天”时期(形成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第三阶段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到现在,即“朋友关系”时期(形成当代辩证的自然观)科学基础:1.机械论自然观:1)经典力学的发展;2.辨证的自然观:1)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2)细胞学说3)达尔文进化论。6、生态中心论把人类道德关怀和权利主体的范围从所有存在物扩展到了整个生态系统。生态中心论认为,生态伦理学必须把道德客体的范围扩展至生态系统。自然过程以及其他自然存在物。生态中心主义虽然也属于非人类中心主义或自然中心主义,但与以往的生态伦理观不同,生态中心论更加关注生态共同体而非有机个体,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而非个体主义的伦理学。试结合现代生态哲学,谈谈生态危机的表征形式、形成根源及应对策略。1.生态危机表现:第一,生态系统全面退化。第二,水土流失急剧,大量国土“沦丧”。第三,濒危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下降。第四,天然湿地大量消失。第五,人工林树种单一,危害国土生态。第六,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危及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础。第七,人口问题:人口迅猛增长,从而又引起粮食问题;第八,环境恶化: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异常与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水体污染严重及淡水供应不足、酸雨、垃圾及工业废渣等。2.形成根源第一,人类视自然为征服对象的价值观。第二,人口的快速增长给人类经济系统带来了日益沉重的压力。人口日益增多给人类经济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而这种压力最终必然会转嫁给地球生态系统。第三,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人类经济系统的扩张提供了可能。第四,人类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也在不停地推动着人类经济系统的扩张。3.对策一、重视生态补偿机制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中的作用。二、高斯原理解决经济外部性问题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四、推行生态伦理、生态文明。生态文化教育,提升人与自然交融的感情五、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衡量和评价政绩体系7、杨振宁指出,所有研究生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通常是做论文的时候,为什么呢?因为在做论文之前,是学习已知的东西。学习如何解答书上讲的、老师讲的那些已经被咀嚼过的、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而在做论文的时候,是要寻求未知的东西,需要自己发现和提出那些尚无标准答案,甚至尚不知是否有答案的问题。结合杨振宁的观点,试论述科学研究选题的重要意义、原则与步骤。选题: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二是选择进行研究的重点。选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它不仅决定研究者研究的方向、目标、内容,而且它决定科研价值大小的前提。原则:主动性原则,新颖性原则,适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合伦理合道德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步骤:1.观察到一种特殊现象。2.提出假设去解释这个现象。3.利用假设作进一步的预测。4.设计实验检验以上预测。8、试比较第一次、第二次与第三次科学革命的特征。第一次科学革命特点:1、近代科学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上历史舞台,争取了崇高的社会地位2近代科学作为一种实验科学,在实验与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变革。3近代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率先在欧洲国家确立起来,开展了科学社会化的发展道路。第二次科学革命特点:1、这次科学革命是自然科学的全面变革。2、这次科学革命同第一次技术革命相互交织而同步进行。3、这次科学革命席卷欧洲大陆,扩大了科学的社会影响。第三次科学革命的特点:1、这次科学革命主要是一场划时代的物理学革命,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三次理论大综合,建立起崭新的科学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2、这次科学革命使得人类认识伸向微观和宇观两极,是科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揭示出对物质和宇宙的认识是不可穷尽的。3、这次科学革命对技术发展和生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4、这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迭次发生与紧密结合,导致国家规模的大科学工程产生。9、比较第一次、第二次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特征。第一次技术革命:1、这次技术革命形成了以纺织技术为先导,以蒸汽动力为主导的技术体系。2、这次技术革命史以第一次科学革命的牛顿力学为基础的。3、这次技术革命直接导致了产业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1、由经验,规则性技术向以理论为基础的科学性技术转变。2、形成以电工产业为主导的各种技术全面变革的新技术体系。3、产生了“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风格的集成式转化型人才。第三次技术革命:1、这次技术革命进一步形成了基于理论先导的科学性革命。2、这次技术革命形成了以传输技术为先导、以控制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技术体系,揭开了崭新的原子能时代,计算机时代和空间时代的序幕。3、这次技术革命与科学社会化、科学技术一体化,产业化。10、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逻辑实证主义,从培根的归纳主义原则出发,认为科学知识来自于对经验事实的归纳,科学命题的意义和真理性取决于它的证实。科学通过理论知识的“归并”而发展,不断用更加全面的理论代替原来的理论。因此,科学的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是一种渐进积累,纲、连续而没有中断的过程。一个理论被越来越多的经验所证实,它就越普遍,其解释力和预见力就越强,它所包括的非错误成份也就越少。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渐进积累科学发展观。他认为,一切被认为是真理的科学理论其实都
本文标题:自然辨证法题目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80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