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住宅与聚落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参考文献:1、陆元鼎,“从传统民居建筑形成的规律探索民居研究的方法”,《建筑师》,115期2、(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常青等译,《宅形与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一、纵向关系:1、原始人类:构木为巢,冬窟夏庐。2、仰韶文化时期:形成相对稳定的居民点。A、方形平面B、圆形平面3、龙山文化时期:A、多为圆形平面;B、“吕”字形平面;C、干栏式结构4、西周及春秋时期:5、汉:A、庭院式B、坞壁:创建的新制,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6、两晋、南北朝:住宅后部设园林7、隋唐、五代:乌头门型制;住宅常用直棂窗回廊绕成庭院。8、宋:里坊制解体,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城市住宅制亦呈多样化。9、元:少数民族与汉族建筑特色融合,出现工字型平面。10、明清:严格的等级制度,住宅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二、住宅的分类:1.平面分类法2.外形分类法3.结构分类法4.气候地理分类法5.民系分类法2、分布三、实例一)、北京四合院1、总述: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其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2、建筑布局特点:受强烈的宗法制度的影响,利用成熟的尺度和空间的安排,严格区分内外,尊卑有序,对外隔绝,自成天地。A.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B.秩序通过门来体现,门的高度和定制是主人等级的标志;C.墙垣厚重,院落内向,院落是交流场所。3、四合院的典型平面与建筑组成4、平面的变化:A、规模的变化B、朝向的变化5、门(1)宅门:A、广亮大门B.金柱大门C.蛮子门D.如意门E.小门楼(2)垂花门二)江南地区住宅1、城市官式住宅2、特点:(1)天井的作用:天井高深,通风量大,减少太阳辐射,拔风采光效果好(2)“轩”:在室内创造二次空间(3)备弄:进和进之间以备弄相联系。避免纵向穿越(4)装饰手法多样化,风格典雅、纤丽和精致3、徽州明代民居1)、背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2)、风格:重雅致和装饰。3)、构架:抬梁、穿斗混合式三)砖墙承重式住宅四)大理白族住宅1、三坊一照壁五)客家土楼1、定义:土楼是指适应大家族聚居,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的巨型居住建筑2、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3、背景:客家迁移路线4、土楼类型(1)五凤楼:典型平面:三堂两横实例:大夫第(2)圆形土楼:实例:承启楼、怀远楼(3)方形土楼:实例:遗经楼、和贵楼5.特点(1)平面特征:A.中轴对称,保持北方四合院的传统格局性质B.以祠堂为重心,公共空间沿轴线布置C.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2)结构构造特征:A.夯土外墙高大厚实B.大挑檐,减少太阳辐射C.活动式屏门、隔扇,有利空气流通D.防卫功能突出:夯土外墙高大厚实;内大外小箭窗等六)窑洞1、结构与类型(1)开敞式靠崖窑面阔:进深=1:2~1:4实例:河南巩县康百万庄园(2)下沉式窑洞要解决的问题:a.交通b.排水c.结构(3)锢窑2.窑洞住宅的优缺点(1)优点:A、节能,冬暖夏凉B、就地取材,经济适用C、防火,防噪音(2)缺点:A、容易塌顶B、空气不流通,潮湿C、排水存在问题D、抗震困难E、施工周期长七)傣族干阑式住宅特点:1、架空支柱层2、大挑檐,大挑台八)云南摩梭族井干式住宅特征:1、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2、利于防寒九)碉楼特点:1、平屋顶,高原气候干燥多风2、外墙厚实高大,收分石墙¡ª¡ª山区地理环境3、旱厕实例:西藏囊色林庄园主楼十)阿以旺平面布置特点:1、以庭院为中心2、布局自由灵活3、客室的重要地位和冬夏分室4、内向封闭十一)毡包:适合游牧生活的建筑方式影响住宅形式的可能因素:1、社会结构2、家庭结构3、生活方式4、私密性观念5、对自然场所的认知方式6、宗教信仰7、气候8、可供使用的材料与技术手段……四、聚落地缘:地理、气候、风土血缘:聚族而居(一)安徽歙县棠樾村1、建设背景:徽州商人,“无徽不成镇”;儒商居多,讲究伦理道德2、村落布局2.村落布局(1)按风水选择村址:“枕山、环水、面屏”(2)水系的建立(3)祭祀建筑繁多,突出宗族礼仪二)山西襄汾丁村1、沿汾河自北向南发展2、以祖宅院为核心,子孙宅院围绕其有序分布3、丁字形街巷,公共建筑建于街巷端头本章考点一、绘图题:1、北京四合院标准三进式平面二、简答题:1、北京四合院的空间是如何体现古代宗法制度的?2、徽州明代民居的空间、建造手法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3、福建土楼的防御做法有哪些?三、论述题:1、分析中国民居是如何体现其地域特征的?
本文标题:第三章住宅与聚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04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