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芜湖江段铜鱼的养殖方案
芜湖长江段铜鱼的养殖方案目录1.生物学特性及其食用价值1.1分类地位1.2形态特征1.3生活习性1.4产卵场及产卵生态条件1.5食用价值2.人工养殖2.1铜鱼的捕获2.1.1鱼获物的挑选3.养殖方法3.1池塘养殖混养方式3.1.1移植水域条件3.1.2养殖前期准备3.1.3养殖过程3.2船体网箱规模化驯养3.2.1船体网箱的结构3.2.2网箱的结构3.2.3船体网箱的设置位置3.2.4鱼种的放养3.2.5日常管理3.2.6消毒措施3.2.7船体网箱的安全4.饵料4.1摄食强度5.治病:5.1水霉病的控制5.1.1水霉病的症状5.1.2水霉病的一般特点5.1.3常用药物5.1.4预防和控制5.2小瓜虫病的控制5.2.1小瓜虫病的症状5.2.2小瓜虫病的一般特点5.2.3常用药物5.2.4预防和控制5.3锚头鳋病的控制5.3.1锚头鳋病的症状5.3.2锚头鳋病的一般特点5.3.3常用药物5.3.4预防和控制6.铜鱼的捕捞芜湖长江段铜鱼的养殖方案铜鱼(Coreiusheterodon)是我国特有经济鱼类,其肉质鲜嫩,富含蛋白质、脂肪、钙质。分布范围:铜鱼(黄平,2004.1)主要分布长江流域上游。近年,铜鱼自然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表现为个体变小,产量下降。生物、生态学特点:铜鱼(杨四秀和谢新民,2005)属半洄游性底层鱼类,喜流水性生活,每年4月上旬到7月初为产卵期,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其主要食物是水生软体动物。1.生物学特性及其食用价值1.1分类地位铜鱼(Coreiusheterodon)属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铜鱼属俗称尖头棒,水密子等。英文名:Bronzegudgeon。1.2形态特征体细小,前段圆筒状,后段侧扁。头长,锥形,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吻尖,口狭小,下位,上唇厚,下唇两侧向前伸,呈马蹄形。眼小,颌须一对,长而粗壮,末端长可达前鳃骨后缘。胸鳍末端接近或超过腹鳍基部。背鳍短小,无硬棘。尾鳍叉形,上叶较下叶长。鳞片较小,其游离部分尖长。侧线平直、完全、通体古铜色,有金属光泽,体上侧具多数浅灰黑色的小点。胸、腹、背、臀、尾鳍黄色,边缘浅灰色。雌雄鱼的外形区别及其副性征:铜鱼在未达性成熟前,从外观上很难鉴别雌雄。性成熟个体则很易区别,雄鱼个体在胸鳍背面的分枝鳍条上有条状米黄色“珠星”,用手触摸有粗糙感,雌鱼没有,繁殖季节之后“珠星”消失。1.3生活习性芜湖长江段铜鱼是纯淡水鱼类,生活于干流和支流的深水域中。主要食物是水生软体动物。铜鱼一般3~4龄达性成熟。达性成熟的雄、雌鱼于每年4月上旬到7月初为产卵期。个体随年龄增加而增长,最大个体体长达30~33cm,体重可达4~5kg。1.4产卵场所及产卵生态条件铜鱼属一次性产卵类型,在流水中产漂流性卵,在天然水域中其产卵场所主要分布于底质多为石质的河床滩上和流速较大的长江上游,怀卵量为2-20万粒。鱼卵产出后顺水漂流孵化。在繁殖季节,流速适当改变和水位发生变化则都可刺激鱼的产精排精。铜鱼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当水温达到17℃时开始产卵,低于17℃不产卵,产卵时期水温为20~22℃,25℃一般产卵结束。在水温18~23℃时,从受精卵到孵出需42h左右。孵出的鱼苗再寻找合适的产卵场进行繁殖。1.5食用价值铜鱼是长江流域重要经济鱼类。长江下游江段铜鱼肌肉蛋白质及脂肪含量均较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9.3克,脂肪3.2克。肌肉中矿物质含量比较丰富,铜铁锌元素比例合理。含钾0.3克,钙0.02克,钠0.04克,镁0.03克,锌0.35毫克,铁0.54毫克,铜0.04毫克,钴0.0004毫克。氨基酸组成合理,部分功能性氨基酸(谷氨酸、赖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较高,对人体代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不饱和脂肪酸和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也较高,使其在口味鲜美的同时还兼具一定保健功能。是群众喜食的上等鱼。地方风味食法有豆瓣鱼、红烧鱼等。2.人工养殖2.1铜鱼的捕获铜鱼的成年鱼可以在3月后进行捕捞,而铜鱼幼鱼的最佳捕获期在7至12月份。所以我们可以在3至12月在芜湖江段选择长江干流水域,租用渔民的捕鱼船进行拉网捕鱼。选择不同的干流水域,下网数量为10个左右,一个半小时候开始收网。起网时要注意尽量不要弄伤鱼体表面包括鳞片。取下鱼后将鱼放进较大的事先装好江水的桶里。(注意数量)2.1.1鱼获物的挑选首先区分好圆口铜鱼与铜鱼。铜鱼口下位呈马蹄形,圆口铜鱼口宽阔呈弧形;铜鱼胸鳍后伸不达腹鳍起点,圆口铜鱼胸鳍后伸远超过腹鳍基部。收集好铜鱼后,进行称量并取20—30g和50g以上的健康铜鱼,并按1:1的比例来收集雌雄鱼。注意整个过程不要弄伤鱼体且不要长时间离水。3.养殖方法3.1池塘养殖混养方式3.1.1移植水域条件在池塘中进行养殖时,要特别注意水体底层理化环境和其它水层的理化环境的差异。在养殖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为了降解有害物质所用的药品所产生的其它效应。应注意一下方面:一、水中溶氧养殖水体溶氧应保持5mg/L以上,水中保持足够溶解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的化学反应,降低有害物质(如氨、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的含量。当水中溶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难以分解转化,因此这些有毒物质极易积累达到危害养殖动物健康的程度。二、PH值pH值是水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当pH值低时可使鱼类血液中的pH值下降,减少其血液运输氧的功能,易造成养殖动物呼吸困难,所以有时池水溶氧不低而池底酸化时,鱼类也易浮头。pH值过高还可能腐蚀鱼类鳃部组织,使鱼类等失去呼吸能力而死亡。当pH值过高,氨的比例越大,毒性越强;pH值越低,硫化物大多变成硫化氢而具毒性;pH值过低,硝化过程被抑制,光合作用减弱,水体物质循环强度下降;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鱼类新陈代谢低落,血液对氧的亲和力下降,摄食量少消化率低,生长受到抑制。三、氨水中的氨以分子氨和离子氨存在。分子氨对鱼类有很大的毒性,而离子氨不仅无毒,还是水生植物的营养源之一。分子氨浓度过高,会使鱼类产生毒血症,长期过高则将抑制鱼类的生长。分子氨主要来源:沉入池底的饲料、鱼类排遗物、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分子态氨毒性强,当它通过鳃、皮肤进入鱼体,分子氨在血液中的浓度较高时,鱼体血液中的pH值也相应升高,鱼体内多种酶的活性受到影响,导致鱼体生长受抑制。四、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水体中氨转化为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极不稳定。当氧气充足时,它可以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对鱼类毒性较低的硝酸盐,在缺氧时,易转为毒性强的分子氨。它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粪便、残饵、死藻等这些物质分解成氨氮,然后转化成亚硝酸盐。养殖后期,亚硝酸盐是最突出的问题,特别是阴雨天气,亚硝酸盐普遍偏高。亚硝酸盐浓度过高时,通过渗透与吸收作用进入鱼体血液,从而使血液载氧能力丧失。含量在0.1~0.5mg/L时,鱼类摄食降低、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骚动不安;高于0.5mg/L时,鱼类游泳无力、鱼体柔软、某些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时导致死亡。五、硫化氢:硫化氢对鱼类和其他生物毒性很强。其毒性主要是硫化氢与鱼体血红素中的铁化合,使血红素量减少,影响了对氧的吸收。硫化氢氧化过程还会消耗溶氧,对鱼类及水环境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养殖水体中不允许有硫化氢存在。硫化氢是水体在缺氧条件下,含硫有机物经厌气细菌分解而产生;或者在富有硫酸盐的水中,经还原细菌的作用,使硫酸盐变成硫化物,然后生成硫化氢。而硫化物和硫化氢都有毒,其中硫化氢的毒性更强。高温季节,水体底层往往严重缺氧,有机质缺氧、有机酸生成而使底层水呈现酸性,在这种情况下,硫化物大多变成硫化氢。芜湖江段铜鱼要求的主要生态因子的阈值:()3.1.2养殖前期准备一、养殖池塘条件养殖池塘长方形,沙壤底质,单口面积1—3亩,深2.5米,坡比1:3,水源良好。可以是静水池塘。如果能利用长江水并且可以直接利用长江潮汐自动进行排灌的池塘最理想。二、养殖池塘的处理六月初排干池水后用1000千克生石灰化浆进行全池泼洒消毒,1天后注水,注水时用筛绢过滤防止野杂鱼苗、卵进入。注水后施用粪肥500千克/亩,培养饵料生物,以后根据水质状况用尿素或磷肥追肥,调节水色为黄绿色或黄褐色。3.1.3养殖过程一、幼鱼放养采取在常规鱼鱼种池和成鱼池套放铜鱼幼鱼的方式养殖铜鱼。常规鱼鱼种投放量控制在100千克以内。不放鲤鱼和青鱼等鱼类,常规鱼育种池的夏花放养量不超过1万尾。铜鱼幼鱼每亩投放量:规格20—30g/尾,放40尾;50g克/尾以上的,放20—30尾。二、饵料投喂按饲养家鱼进行常规投喂,同时投放螺蛳、河蚌活体、供其捕食。次年5月起增加动物性饲料投喂,每3—5天投喂1次,每亩每次投喂螺蛳或河蚌肉1—2千克。三、水质调节自然界,铜鱼生活在流水环境中,因此需要较高溶氧,能利用长江潮汐排灌的,6—9月每天通过潮汐自动换水20%左右,保持养殖水体溶氧丰富;如果是静水池塘,配备增氧机经常增氧,保持水中溶氧5毫克/升以上。每15—20天用生石灰一次,调节PH值,使水体保持弱碱性。每月使用微生物制剂1次,降解水中氨氮、亚硝酸盐含量,保持良好水质环境。四、越冬据统计,历年来鱼类越冬死亡率高达20%以上,因此,鱼类安全越冬问题,是水产养殖业一个重要问题,要使鱼类安全越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1.在进入冬季前一个月时,要使鱼池池底平坦,淤泥越少越好,最好不超过20厘米。要保证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毒,排灌方便,水源可选不受污染的河水、水库水或井水。2.使用原塘水越冬,应先排出老水的1/2-2/3,然后进行消毒,隔天补注井水,在封冰前用0.12-0.15强效灭虫精或0.7-1ppm的敌百虫全池泼洒,以杀灭过多的浮游动物及水生昆虫。对底泥过厚,又不能彻底清塘的池塘可用底质改良剂来吸附氨氮等有害物质,以改良底质和池水条件,每亩用量20千克。3、培养体质健壮的大规格越冬鱼种,越冬鱼种的规格一般应在12厘米以上。在七、八、九三个月,尤其秋季,是鱼类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应适当多投喂质量较高的饲料,培育大而丰满的鱼种。4.越冬前一个月左右,要减少投喂高蛋白的饲料,严禁投喂添加促生长的违禁药物,而应当适量增加维生素C、维生素E等可以提高鱼类抗病能力和抗应激能力的添加剂饲料,越冬期间适当投喂一些麸皮等饲料用以维持鱼体正常生长活动能量即可。同时,寒潮来临之前的一个星期,有条件者将越冬塘水位保持在2.5-3米以上,可以提高水温保护层,为鱼类安全越冬创造一个理想的生态环境。有条件者也可在池塘北面搭建挡风墙防寒,可在池塘北面用作物秸杆或泥水筑成1.5-2米高的挡风屏障,挡风屏障可用毛竹、木棍支撑,可起到一定防寒作用。五、日常管理早、中、晚巡塘,观察水色、鱼类摄食、活动情况、监测溶氧变化。3.2船体网箱规模化驯养3.2.1船体网箱的结构船体网箱的主体结构为长方形,一般在芜湖江段建议将网箱设计成长10—30m,宽3—10m,吃水深大概1—2m。船体分为前舱和后舱,主体结构可分为3—12个小船舱。建议各个小船舱是分开的,这样各船舱鱼不会混淆,便于养殖过程中防治鱼病时进行用药。一般小船舱的外侧和船底为百叶窗结构,由钢条焊接而成(宽根据实际而定),钢条之间的缝隙也是根据实际而定。这样船体网箱底部和两侧都有远远不断的江水流入和流出,水体交换比较快,水质也不易恶化。3.2.2网箱的结构为了管理和检查的方便,一般在船舱中套尼龙网箱。1.网衣用材:由于水体是流动的,而且鱼是有顶水习惯的,所以为了防止鱼因顶水而受伤,通常采用无结尼龙网片制成,同时要求网片柔软,结实,耐用。2.固定方式:网箱的底部四个角系上沉子,使网衣垂直成型,避免网衣受流水冲动而形成皱褶。网衣要绑在船上,要牢固。3.网箱、网目的规格:一般根据船舱大小和需要可设计成2—30m2,高1—2m的网箱。网目的规格一般是5—18mm,太小易被浮渣堵塞,不利于水体交换,太大易造成鱼体的受伤而引发疾病。3.2.3船体网箱的设置位置1.江水流速:船舶所停的位置的水体必须有一定的流速,最好0.2—1.0m/s,这样一般可以保持水体流通,交换自如,有充足的氧气。但养殖舱内流速不能过大,因为过大会使鱼体做顶流运动消耗体能,既浪费饲料又影响其生殖速度和抗病能力,甚至可导致鱼体
本文标题:芜湖江段铜鱼的养殖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09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