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三章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与卫生保健.
第三章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与卫生保健强强是标准的好动儿,在家里总是动个不停,摸着门框就会像蜘蛛人一样爬上去;吃饭吃着吃着就会溜到桌子底下或到处蹦蹦跳跳。一次他爬楼梯,不小心跌断了手,妈妈紧急送他到医院打石膏,但过了一周,他又故态复萌,不仅敲打石膏,而且有危险的大动作。回医院复诊时,在等待的两个小时中,强强成了候诊室最受瞩目的小孩,他跑来跑去,一会儿催妈妈带他去洗手间,一会儿又要去推诊疗室的门,可怜的妈妈只能在强强后面追着跑,哄着骗着想办法要他安静2秒钟。让老师们头痛的熊孩子们——儿童多动症每天早上来幼儿园,尚杨小朋友从不象别的小朋友那样高高兴兴地走到老师面前问好。每次不是搂者妈妈的脖子就是拽着妈妈的衣服不放,并且大声的哭闹着。有时妈妈就再带他出去玩一会再回来,但他还是不肯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哭闹着不肯走进活动室。每次都要老师和妈妈费很大的工夫才让他从妈妈身边离开,妈妈走后他就坐在座位上一言不发了。让老师们头痛的熊孩子们——分离焦虑症6岁的男孩威威,不喜欢跟人说话,却喜欢自言自语或总是学别人说话,像鹦鹉学舌一样,有时连“你、我、他”等人称代词都不能正确使用。有时上课了,他却独自一人在教室外走动,游戏时也常单独行动,经常在小朋友欺负他的时候,只是哭泣但不告诉老师或其他人。他有一特点,喜欢在安静的课堂突然大声读新闻、广告内容,普通话很标准,记忆力很好。让老师们头痛的熊孩子们——自闭症这些孩子都怎么啦?儿童多动症分离性焦虑儿童自闭症第四节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保健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二、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三、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及矫治策略你知道什么是健康吗?健康是指一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1)身体无病:这是健康的最基本条件;(2)心理健康:心态决定了人生的一切,良好的心理是一切的保证;(3)生理健康:维持机体各组织的细胞,使功能协调作用完善。(4)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今社会的三大特征:“速度、多变、危机”,对策:“学习、改变、创业”。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人类新的健康标准。这一标准包括肌体和精神健康两部分,具体可用“五快”(肌体健康)和“三良好”(精神健康)来衡量。“五快”是指:一、吃得快: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一顿饭。二、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三、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四、说得快:思维敏捷,口齿伶俐。五、走得快:行走自如,步履轻盈。“三良好”是指:一、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二、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三、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一、心理健康的概念1、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没有临床症状,身心都符合正常发展标准,具有良好适应性并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一种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心理疾病就是指一个人在情绪、观念、行为、兴趣、个性等方面出现一系列的失调,亦称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2、心理问题二、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稳定愉快3、人际关系和谐4、行为统一协调智力正常的儿童在认知方面一般表现出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动手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较强。表现为情绪安定,积极向上,具有爱心和同情心。积极情感总是多于消极情感,能较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心境,没有不必要的紧张感和不安感。乐于与人交往,合群、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心理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行为表现为既不过敏,又不迟钝,面对新的刺激情境能做出合理的反应,具有与大多数同龄儿童基本相符的行为特征。5、性格乐观开朗具有活泼开朗、乐观、自信,积极主动、独立性较强,谦虚、诚实、勇敢、热情、慷慨等性格特征。6、自我意识良好能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他们身上积极的肯定的自我观念占优势。三、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生理因素(二)心理因素1、遗传因素2、胎内环境3、脑损伤或疾病4、生长发育迟缓1、气质与性格2、需要与动机3、情绪4、自我意识人的许多心理行为受遗传的影响;许多遗传病都存在智力缺陷。不良的胎内环境造成的某些素质缺陷可成为儿童心理发育的障碍。分娩中的脑损伤、脑外伤及脑瘤、传染性脑疾病等使脑细胞受损。发育过于迟缓,水平过低,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托马斯等把儿童的气质分成三种类型:易养型、难养型、兴奋缓慢型。难养型儿童更易产生攻击行为、焦虑、敌意等。性格内向、胆小——惧怕、沉默;外向、暴躁——攻击、发脾气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导致问题行为。动机冲突若不及时和妥善地解决,就会造成强烈的情绪波动。消极情绪容易导致儿童心理异常和障碍。焦虑和恐惧影响比较明显。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都会阻碍个性的健全发展。(三)社会因素1、家庭家庭结构不健全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有着消极的影响。父母离异——孤僻、自卑、胆怯、冷漠自虐、撒谎、多动、讲脏话。不良的家庭氛围,儿童心理压力大,没有安全感,容易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不讲礼貌。家庭氛围父母的文化和心理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父母吵闹——行为紊乱、夜惊、梦魇、遗尿症。家长素质教育态度和方式不合理、不正确,易使儿童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父母的心理障碍会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孩子往往从父母那里模仿到不健康的性格、行为习惯。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较高相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儿童的心理健康专制型(1)顺从、屈服,缺乏主见和创造性,易形成压抑、焦虑、怨恨和自卑的心理,从而丧失信心和勇气正直、诚实、善良、活泼、开朗、关心他人(2)反抗、固执、对人粗暴、缺乏理智,易产生逆反的心理(3)逃避、空想,缺乏理想与志向,推卸责任,易产生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严重事件溺爱型(1)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和不知关心他人(2)依赖、懦弱、缺乏独立性,适应能力差。放任型或冷漠型(1)情绪不稳定,攻击老师,对抗家长(2)冷酷无情,往往行为残忍,欺负小朋友,虐待小动物;(3)嫉妒、孤僻、不合群的心理和放荡等不良行为,虽然独立性强,但不够友好,缺少责任感民主型2、托幼机构3、社会生活环境师幼关系同伴关系直接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行为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不良的同伴关系,容易产生独占、攻击、粗暴或胆怯、孤独、不合群等行为,严重阻碍儿童的身心和社会性发展。居住在高层住宅或单元楼的儿童易形成孤僻、脆弱、暴躁等不良性格。看电视过多的儿童交往能力普遍较差,孤独、沉默,自我中心,学到侵犯性行为。粗暴的态度易导致儿童紧张、胆怯,学前儿童的某些心理问题与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儿童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四、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及引导(一)看是否有某些行为表现大多数幼儿都有他却没有,或大部分幼儿没有他却有,都可能不正常。(二)看行为表现的程度(三)看个体的发展状况行为表现的超出了大多数孩子的表现程度,也属不正常。身心发展出现长期停滞不前,甚至不进反退的现象,很可能不正常。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治(一)情绪障碍儿童期恐惧屏气发作(二)睡眠障碍夜惊梦魇(三)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四)排泄障碍遗尿症(五)言语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口吃(六)品行障碍(七)神经性习惯习惯性阴部摩擦(八)其它心理障碍儿童期恐惧表现:原因:对特定的事物或情景产生过分或不合理的恐惧和回避反应。(1)特殊刺激引起的直接经验。(2)共鸣性的学习。(1)鼓励儿童观察和认识自然现象。不同年龄的儿童的恐惧对象(米勒)年龄恐惧对象0-6个月巨声、失去支持6-9个月陌生人1岁分离、外伤、入厕2岁幻想中的生灵、死亡、强盗3岁狗、孤独一人4岁黑暗6-12岁上学、外伤、自然灾害、社交(3)受恐吓的结果。防治:(2)禁止恐吓威胁儿童,禁止看恐怖影视、图片。(3)培养儿童不畏困难,勇敢坚强的意志。(4)采用模拟示范法和系统脱敏法矫治。情绪障碍屏气发作原因:在遇到发怒、惊恐或不如意的事时,突然出现急剧的情绪爆发,旋即发生呼吸暂停。(1)由某种心理诱因的触发。(2)机体缺铁所致。约30%有家族史。(1)尽量消除可引起心理紧张的各种因素。防治:(2)正确教养,不要溺爱孩子。(3)补充铁剂,纠正贫血,同时注意合理的膳食。(4)孩子发作时,家长要镇静,待其恢复后设法转移其紧张情绪。情绪障碍又称呼吸暂停症,是一种呼吸系统的神经症。3岁以下的小儿比较多见(5)必要时服用镇静剂。表现:暴怒发作(经常发脾气)表现:原因:儿童在个人要求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或受到挫折时,就哭闹、尖叫、在地上打滚、用头撞墙、撕东西、扯头发等过火行为。通过学习而产生儿童发作(遭受挫折)——大人让步(结局强化了行为);其他儿童模仿获得这种行为。(1)从小培养儿童讲道理、懂道理。第一次发作时,家长不要妥协。防治:(2)培养儿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3)严重者给予行为治疗。情绪障碍分离焦虑表现:原因:与亲人特别是父母分离时,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如烦躁不安,害怕想象中的危险,哭泣,脾气大等。有的还伴有做恶梦、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心跳、多汗、乏力等症状。(1)不良的环境。(2)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如多余的劝告、威胁、禁令等。(1)改善环境和教育方式。合理要求,既不溺爱,也不苛求。防治:(2)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3)教师要特别关心、与之交谈,鼓励与他人交往。情绪障碍(3)过分严厉或过分溺爱。夜惊原因:入睡后不久,突然坐起来,尖叫哭喊,两眼瞪直或紧闭,极为惊恐。并伴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出汗等症状。难以唤醒或哄他安静下来。数分钟后自行入睡,醒后完全遗忘。心理因素——与父母分离,亲人伤亡,父母吵架或离异,受到严厉惩罚;睡前看了惊险的电视,听了情节紧张的故事。(1)消除引起紧张不安的心理诱因,减少情绪紧张。防治:(2)改变不良环境。注意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3)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睡眠障碍是指睡眠时所产生的一种惊恐反应。4-7岁的儿童较为多见。环境因素——室温过高、空气污浊,手压胸口,晚餐过饱。生理因素——鼻咽部疾病致使呼吸不畅,患肠寄生虫病。表现:梦魇原因:做噩梦时伴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剧,自觉全身不能动弹,常被惊醒。醒后仍有明显的情绪失常,紧张、害怕、出冷汗、面色苍白等。对梦境有片断记忆。(1)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有尚未解决的内心矛盾冲突。(1)消除内心矛盾冲突,缓解情绪紧张。防治:(2)及时治疗躯体疾病。(3)生活有规律。睡眠障碍是指以做噩梦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睡眠障碍。多见于学前期儿童。(2)躯体患病(上呼吸道感染、肠寄生虫病)。(3)睡眠和饮食习惯不良。表现:梦魇梦游(睡行症)原因: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或做些机械动作。表情呆滞,神态迷惘,步态不稳,难以唤醒。持续几分钟至半小时左右,然后上床入睡或睡在别处。醒后完全遗忘。(1)与儿童大脑皮质抑制功能不完善有关,身体疲劳、精神紧张和过度兴奋是主要诱因。(1)功能性的,不需进行特殊治疗。防治:(2)非功能性的,要消除引起紧张、恐惧的各种因素,避免过度疲劳,不要在儿童面前谈论梦游情况,发作时应予以保护。(3)对经常发作的,要求助医生。睡眠障碍(2)与机体疾病也有关系。(3)家庭遗传。表现:神经性厌食原因:长期厌食,对食物不感兴趣,吃得极少,经常回避或拒绝进食,如果强迫喂食,即刻引起呕吐。(1)过分注意孩子进食或强迫进食。(1)建立有规律的膳食制度,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防治:(2)创造愉快的进餐气氛。(3)增加孩子的活动量,使其有饥饿感。进食障碍(2)进食前活动过度。表现:(3)进餐气氛不良。(4)不良的饮食习惯。神经性呕吐原因:在进食后或某种特定情境下突然呕吐。呕吐时无痛苦。80%以上患者起病于6岁前。(1)最初由饮食不当或过饱引起。(1)改变不良的喂养方式,不要强迫小儿进食。防治:(2)消除引起紧张的各种因素,营造轻松、愉快的进餐环境。(3)鼓励幼
本文标题:第三章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与卫生保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11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