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介绍与教学建议
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介绍与教学建议通用技术教材的设计与编写思路课程标准制定之后,教材编写及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成为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根据教育部有关部署,江苏教育出版社组织各方面的教育专家、技术专家、特级教师、优秀中学教师以及技术教育研究人员,编写了通用技术实验教科书。2004年5月,苏教社所编的《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家政与生活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5个模块的教科书经教育部专家组教材评审,获得全部通过。现将该套教材的设计和编写情况作简要介绍。一、教科书编写的目的、指导思想(一)教科书编写的目的本套实验教科书的编写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满足我国城乡普通高中学生技术课程学习的需要,为高中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和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一个可资对话的文本,进而为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贡献。2。寻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在通用技术教科书中的转化路径,验证《普通高中技术(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价值和有效性。3.构建一套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基本取向、具有创新意义和中国特色的高中技术教科书(通用技术),推动我国普通高中技术教科书建设的多样化。4.探索普通高中技术(通用技术)教科书设计和编制的基本规律,为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教科书建设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的素材。(二)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体现在:1.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当前“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为指导。2.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为指南。3.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当代系统科学方法为思想武器。4.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外技术教育先进经验,吸取当代科技发展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最新成果,充分考虑未来社会对技术课程的需要。5.从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出发,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二、教材编写的主要理念1.教材编写应着力普通高中技术(通用技术)课程理念的转化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既不同于职业技术教育,又不同于高等学校的专业技术教育,它属于通识教育范畴,是人人必须经历的教育。本次课程改革立足于素质教育和社会转型的恢弘背景,从普通高中的性质、特点、任务出发,回归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进行目标定位,确立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努力使学生通过技术课程的学习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为负责、更有主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以更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姿态和一定的科学精神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对技术的决策,参与技术创新的实践。普通高中技术(通用技术)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新增的一个领域,它的确立是新课程改革中教育创新的重要成果,是与时俱进、体现当代科技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的重要产物。它承载着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崭新的教育追求,但这些理念和追求只有通过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等环节去转化,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课程理想,才能真正使学生在课程改革中受益。因此,必须深刻把握技术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并努力使之渗透于教材中的编写线索、内容选择及组织形式、体例结构,渗透于教材的字里行间。这既是教材编写的前提,也是教材编写的使命。2.教材编写应立足于对当代技术的重新解读自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开始,人们便把技术与技能划上等号,这样,技术教育就成了技能训练,就成了操作学习,成了程序化的以体力劳动为主要特征的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世界、认识事物方式的变化,技术已不再是僵硬的、冰冷的、单调的程序与方法,它既是一个由设计、制作、评价等环节组成的丰富过程,也是一个集一定的思想与方法、一定的操作要领以及包括道德感、艺术性、文化特征等在内的人文特性于一体的结构。这样,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就应当是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过程,教材的内容也应当是一个多方面知识综合、多学科视野渗透的广袤世界。与此同时,技术教材还应反映当今技术的最新发展,以使学生透过这些,感受技术的未来发展,形成积极、健康的技术观念。3.教材编写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多种功能,努力实现其功能组合的最优化长期以来,人们把教科书视为储存信息和知识的容器,视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即所谓“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而新的教材观则认为,教科书既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教科书应力图将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的知识予以提炼和概括,并以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方式予以呈现,从而为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必要的基础。这里所提到的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方式,并不是指考虑技术学习内容时将技术内容简单化或形象化为“科普读物”,这种“科普读物”只是信息和知识发布的一个变式而已,并非学生发展的中介。而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工具,教材不仅要向学生展示必要的知识内容,还要提供师生活动、对话的话题和范例,还要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工具并不仅仅是学生“复制知识”的工具,而应是学生“产生新知识”,即得出自己结论、形成自己见解的工具。此外,教科书还承载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新教材应当体现新的功能观,应当追求各项功能实现的“最优化”。4.教材编写应遵循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传统的教材被认为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教材”。而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则认为教材首先应当是“学材”,它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教学引领和推进教学策略创新的需要,同时更应遵循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围绕学生的发展组织课程资源,改善学生学习。通用技术教材的编写是一项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工作,这里的“专业”,不是技术上的“专业化”,而是多种专业因素综合而成的教材编写上的“专业性”。随意堆积技术方面的知识、事例,不按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去设计和组织,不按高中学生的特点去设计和组织,不按现实的教学条件与可能去设计和组织,即使再丰富、再精彩的技术知识、技术事例,也只是一个没有教育灵魂的素材而已。因此,通用技术教材的第一属性是其教育属性,本质特征是其技术教育的特征。应当运用教育的思想、理念来选择和组织教材内容,用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去规范通用技术教材的编写。三、教科书编写的体系、结构(一)教科书编写的体系和框架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本套高中技术(通用技术)实验教科书共9册,目前送审教科书共5册,具体为:必修2册,《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选修3册,《家政与生活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供高中一至三年级学生使用。全套教科书依据课程改革的理念进行整体设计,体现较为共同的目标追求和基本一致的体例风格,但在具体的内容结构和体系特征上,各模块又以其专业特性和标准要求,自成体系,各有个性。此外,本套教科书还将编写配套的教师参考书、教学辅助材料和学生学习辅助材料,以便教师有效性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是在课程标准所确定的具体内容与目标基础上,根据本教科书的总体思路和特点进行重新编排的。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和目标在本教科书中已得到全面的落实,其大部分是相对集中的体现,一部分贯穿于教科书各内容之中,个别的还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予以前后呼应式的强化。在教科书框架结构上,本套教科书根据不同模块的特征,采用了三种不同方式:一是“章、节”式,一般适用于内容结构性强、前后联系紧密的模块,如《技术与设计1》、《电子控制技术》等;二是“单元、主题”式,一般适用于内容结构灵活性强的模块,如《技术与设计2》、《家政与生活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等;三是“专题”式,一般适用于内容弹性大,不作普遍要求的模块,本次送审的教科书没有这种类型。(二)教科书编写的结构和体例在教科书的体例上,采取了以下安排:每册书的结构是:前言各单元(专题、章)文图附录每单元(专题、章)的结构是:单元(专题、章)名称导语各节文字本章总结综合实践学习评价每主题(节)的结构是:主题(节)名称学习目标本节文字练习各节依据其内容的不同,设有案例分析、马上行动、思考、讨论、探究、小试验、阅读、链接、小辞典、小资料、欣赏等栏目,在这些栏目中,除案例分析、马上行动、思考、讨论等基本栏目外,其他栏目内容均为选学。此外,每节的练习、每章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科书一般提供1~3道练习题或活动,也是供教师和学生选择。以上是本套教科书所涉及的基本栏目,在各册的具体编写中又往往根据各册的特点选择其中部分栏目作为基本栏目。四、教科书编写的特色(一)教科书的基本特色1.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技术素养不仅仅包括基本的技术操作技能,还包括对技术的理解、选择和管理能力等。本套教科书立足于对技术概念的重新解读,立足于对技术素养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基本目标,进行教科书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努力做到全面体现“理解技术、选择技术、使用技术、管理技术”的内容结构,真正实现“作为方法的技术”、“作为行为的技术”、“作为文化的技术”三者的统一。在教科书内容的组织上,本套教科书紧紧围绕提高学生技术素养这一目标,以学生与教师共同建构的有效性学习活动为基本线索,注意个别知识与一般知识、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学习活动的交替作用,注意知识组织顺序上的“总一分”(如设计过程,先给学生总的过程的认知框架,使学生获得感性,从广度上领会设计过程,后再分别讲述设计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使学生在深度上理解各阶段,形成广度基础上的深度,从而使课程标准中有关设计过程的目标得到很好的完成)和“分一总”(如电子控制技术,就是在学习电子控制系统各组成部分之后进行总体学习,以实现知识的综合组织和综合运用)的有机结合。2.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与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广阔舞台。本教科书一方面通过调研、构思、制作、表达、交流、试验、探究、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挑战自我、发展自我创造力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和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在相当一部分设计与制作范例中,通过多种方案的提出、分析、比较,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想像、批判性思考和发散性思维。如《技术与设计1》中,小凳子设计范例中所提出的4种材料20个不同的方案,台灯设计中的诸多不同方案的分析,《技术与设计2》中结构设计的多方案、流程设计的多方案、控制设计的多方案等。所有这些,必将对学生建构基本理念、强化思想方法和促进思维方式改变产生重要影响,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立足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经验不断积累和知识不断重组的过程,是在原有知识与经验基础上,同化新知识、新经验的过程。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最感性、最接近的联系。因此,本教科书几乎在每一节、每一个知识与技能点的编写过程中都要分析学生已有的经验体系、知识结构,寻求学生最易于理解、最生活化、最靠近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内容。如在《技术与设计1》中,我们选择了生活气息浓郁、城乡学生咸宜、结构相对简单、创造空间丰富、师生教学方便的“台灯”作为载体,以一种主线的案例贯穿4~8章的主要设计过程;而在《技术与设计2》中,我们选择了集结构、流程、系统、控制现象于一体,生活逻辑、知识逻辑、学生认识逻辑相统一,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外的做相兼顾的“自行车”作为贯穿1~4章的范例的主要载体。这些载体的精心选择无疑集中了课程改革和教科书设计的基本理念,对保障技术课程的实施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决定性作用。4.尊重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普通教育领域中,技术教材内容的本质属性是它的教育属性,而非它的学科特性,也就是说,学科知识本身不构成学生学习的全部目的。因此,根据教育的规律来组织学科知识、组织学生
本文标题: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介绍与教学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21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