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1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对疑难问题展开自主探究,从而获得对问题的基本认识。2、能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蕴涵其中的思想。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感悟真善美热爱生活。4、掌握各种描写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送行》2课时《给我的孩子们》(节录)2课时《台阶》2课时《呼兰河传》(节选)1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4课时教学设计《送行》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用意,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物。2、在阅读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并解决疑问的能力。3、了解幽默的不同形式、内涵,学会从中提取生活哲理。教学重点:理解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课文所蕴含的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教学难点:对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你们的记忆里,有没有特别让你难忘的送别场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生:……(如果没有,老师可以自己讲一个)如:小的时候,我的父亲在外地工作,每年回来探亲几次。返程时,母亲抱着我到车站送行,母亲每次都表现得很坚强。只有最后一次,当父亲刚刚踏上火车时,母亲背过脸,眼泪簌簌地流了下来。我以为大人都不会哭,往车上看时,发现父亲眼里也盈满了泪水,顿时我也哽咽了,紧紧地拉着母亲的手。那次送别所饱含的深厚情谊,一直让我铭刻,无法忘怀。从同学们的描述中,我们感受到送别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深厚的情谊,缠绵的叮咛;豪迈的情怀,忧伤的眼神。一切是那样的令人感动、令人难忘。但所有的送别都是这样的吗?今天我们来读一读英国漫画家,作家比尔博姆的一篇幽默散文《送行》,去感受另一种送别的情调。二、初读课文。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2、文章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划出描写他们在送行过程中的感受和表现。(提示:可从送行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入手)(请同学上黑板简要板书两次送别的不同。)(教师可事先搭好框架)明确:局促不安我们送行远行的朋友说多余的话(真情)强作欢颜感人的表情2勒罗送行陌生的小姐给予最好的忠告(受雇)热切地说三、研讨交流1、假设你是这次送行中的被送行者,一般说来你会希望你是哪种被送行者?(思考、交流)2、从大家的选择中不难看出,大多数人是希望幸福地被送行的,这说明了什么?(讨论、交流(启示一:能不能说明人是怕孤独的,不喜欢尴尬痛苦的,更多的是希望能与朋友哪怕是素不相识的人获得感情的交流与沟通,不管是认识的或是不认识的人,都希望能获得感情的交流与沟通,如果能如此,那才会有幸福快乐感。---------人是希望获得感情的交流和沟通的。启示二:我和老朋友是有感情的,勒罗和美国小姐是没有深厚的感情的,但我们很痛苦尴尬,他们却令人羡慕,这说明什么?--------交流和沟通是要有一定的技巧的,形式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还有可以很多启示,只要同学们能说,都应该认可。)3、自然揭示文章的主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为冷漠,人们的内心世界都十分孤独,都渴望沟通,渴望真正的情感。并且沟通与交流是需要技巧和形式的。三、结合生活,抒发感想看来交流沟通感情是非常重要的。你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感情的表达和抒发有了怎样的体会?请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和你的父母、老师、朋友交流和沟通感情的。四、课后学习再读课文,体会勒罗形象提出对这篇文章的疑惑之处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文中真正的送行者反而尴尬,扮演的送行者勒罗却能动真情,他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二、分析“勒罗”形象1、根据你对课文的解读,请为勒罗写一段简单的介绍,使那些不认识他的人了解他,也希望他的生意更加兴隆。最后一句是你对他的总体评价。明确:刻画勒罗的形象,一是通过车站送行的动作神态的描写。此时“我”并不知道勒罗是受雇送客,因而完全被他的形象所感动。勒罗真诚而慈爱,充满感情,像那位美国小姐的父亲;勒罗极有风度,穿着得体大方,像个银行家;勒罗是有教养的,他见到“我”之后的举止温文而雅;勒罗是聪明的,他选择这样一个职业,他是敬业的,他出色而认真地完成每次送行;勒罗是有主见的,他并不认为送行是纯粹的演戏;勒罗也是精明的,他可以借助这方面的的技巧来赚钱。当然还有些细节值得注意,如他还记得在七八年前借过别人微不足道的“半克朗钱”,说明他是个诚实的人;“他翻了翻一本精美的记事本又说道”,让人感到他是一个认真的人。三、质疑解答古人说“疑为学之始”。说的是,读书要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的独立学习的开始。同学通过阅读本文,产生了什么疑问,发现了什么问题?请向全班同学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解决。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并有选择的进行回答。如:1、从主旨设疑:见课后练习四2、从文章结构设疑: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第二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这两部分的的关系是什么?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去掉?3、勒罗的泪到底是什么泪?惜别之泪?同情之泪?职业之泪?角色之泪?……勒罗付出的感情到底是真实的吗?(这是理解文章的难点所在,同学可以各抒己见)等等。四、学习本文幽默的手法——不动声色。3(1)通过语言品味本文的幽默,找出你认为幽默的语言加以体会。(2)除了语言,你觉得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幽默,说出来共同品味。(3)试想:这种幽默的写法有什么效果?学生体会幽默的内涵及表达效果,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幽默,并从中感悟生活哲理五、拓展延伸职业送别这一行业在中国虽然还没产生,能不能举些类似的例子,来分析一下中国人的心态?你觉得这种职业的未来前景如何?课后学习:(1)课外收集些幽默散文,在同学之间交流(2)积累送别的诗句《给我的孩子们》(节录)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中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得的悲伤之情。2.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重要方法。3.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在生活中努力做“真人”。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谁?什么?(由“谁”引入作者丰子恺的简介;由“什么”引入课文的学习)丰子恺简介丰子恺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名仁,又名婴行。自幼爱好美术。精通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二.读文章,感悟“真”。1、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诵,可轻声跟读,找一找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并划出你认为值得欣赏的词句。(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师生互动,讨论,明确:文中写了孩子们这些天真可爱的趣事:瞻瞻: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抱泥人,喂泥人。模仿爸爸用小刀裁开了线装书……阿宝:给凳子穿鞋子。软软:摆弄爸爸的羊毫笔。……2.文中除了写了很多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还抒发了失去童真的悲哀哪些段落抒发了这种失去童真的悲哀呢?导致人们失去童真的又是什么呢?§1,§8—11世俗生活,社会风气,教育弊端学生有感情(悲哀之情)地读这几段文字。3.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作者关怀孩子们的心灵健康,赞扬孩子的率真自然,对纯真人性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表现出极大的哀痛。作者讴歌人的童年,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向往。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童年是一生的黄金时代,童心,纯真,创造力是我们所拥有的财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东西渐渐离我们远去,那么,4我们是否应该抓住它,因为“童心不泯”是一种境界,值得我们去品位、去追求。二、品佳句,欣赏“真”。本文中有许多句子内涵丰富,所表达的感情复杂,针对下列句子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和大家一起赏析。1.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如:为什么说“大人”的“沉默”,“含蓄”,“深刻”等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因为大人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表现。2.孩子们!你们真果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如:为什么孩子们抱怨,“我”倒喜欢,孩子们感谢,我倒悲哀呢?——孩子抱怨,说明孩子们还率真,所以“我”喜欢;孩子们感谢时,说明孩子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所以“我”悲哀。3.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如:为什么说孩子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世俗的力量太强大,终究要被世俗改变;作者这样说是激愤之词,是希望孩子们能够不被世俗改变。三、谈体会,寻觅“真”。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或许现在看起来还有些“傻里傻气”,但它们却表现了我们毫不矫揉、毫不掩饰的真性情,把它们讲出来吧,让我们大家共赏“真你的风采”!生……四、受启发,追求“真”。人一旦走出了童年,“真”便从他身上悄然褪去,这实在是一件值得悲哀的事情啊。你看一看社会上,人欲横流,诚信缺失,谎言连篇,水货遍地……人一旦失去了孩子们的率真无邪,世界就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难道我们身上就没有与“真”相悖的事情吗?心底总有一些小秘密,不想把它们讲出来与父母、老师、同学分享。考试考得不好时,回答父母总是遮遮掩掩,闪烁其词,甚至有人还会撒点小谎。……生活中不能离开“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愿同学们都能永葆一份儿童的纯真,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与“真”相伴,说真话,干真事,做真人。课后学习:写一篇《童年趣事》,要求500字以上,叙事完整《台阶》(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1)复述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2)合作、讨论、探究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2)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52、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性阅读——“踏上台阶,走近父亲”导入新课(正式上课之前,先放舒缓音乐,亮出一幅与台阶颇为贴切的图片,按字竖排打出一段话:“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渴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如此……”事先,预设和营造适宜本文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首歌颂父爱的自由诗,导入新课,亮出课题——“台阶”。2、速读课文,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学生自合作解决为主)3、学生整体把握,复述故事情节。提示:(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说明:整体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迅速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对文章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而完整的印象。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整体性阅读,还会对文中的人物——父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二)突破性阅读——凝望台阶,感受父亲1、再读课文,合作讨论父亲的形象。(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父亲的句子并讨论)(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2)“新台阶砌好了”,父亲有什么样的感受
本文标题: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31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