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讲服饰民俗《中外民俗文化》11、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第二阶段:服饰除用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等级的变化而变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在服饰上有所显示。•第四阶段: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在社会观念、政治观念复杂化之后,服饰的功能也随之产生了某些变化,遮体蔽身的实用性依然保持,但服饰的样式、图案、花纹则涵纳了更多的社会内容。《中外民俗文化》22、服饰及构成类型内容衣着用不同质料如棉、麻、丝绸、毛纺、化纤、皮革制作的衣、袍、裤、裙、帽、袜、鞋等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头发的装饰物如夹、簪、钗、梳;耳部装饰物如耳环、耳坠;颈部的装饰物如项圈、项链;胸腰部装饰物如胸针、腰佩;手臂装饰物如臂钏、手镯、戒指;脚部装饰物如脚铃等对人体自身的装饰物梳各种发式、画眉、描唇、染指甲、镶牙、染牙、束胸、缠足、纹面、纹身等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各种佩刀、腰刀、弩弓;各种背兜、挎包手提袋、荷包、香囊袋;各种扇、伞以及背孩子的背带、背兜等《中外民俗文化》3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1)性别:以周代王室衣服为例,按阴阳之别,男女祭仪之差,把天子之服定为九种,祭服六,常服三;王后之服定为六种,祭服三,常服三。•(2)年龄:如男子二十性冠礼,要改服装,戴冠帽,与少年时代告别。•(3)职业:比如,猎户的猎装,既要方便狩猎,又常常是用猎物的毛皮制成。•(4)地位: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和阶级等级的分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促成了服饰习俗的变化.《中外民俗文化》4•(5)用途:穿着打扮经常受到社会生活需要的制约。•(6)民族:由民族传统及民族差别形成的装束上的特点,是服饰的最鲜明的标志。•(7)季节:不同地带气温产生不同的服饰,同时,春、夏、秋、冬四季所分单、夹、棉、皮四季衣服.•(8)质料:由原料的经济价值和质量派生出了服装质料的差异以及由此而标志的身份、地位的差异。•(9)色彩:色彩所标志的装饰美•(10)样式:在发展中根据人体各部位的活动便利及特点形成规格,又不断创新,发展至今。《中外民俗文化》5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求吉心理•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此外,服饰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中外民俗文化》6二、中国汉族服饰民俗1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早在上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用兽皮缝制衣服,创造了与采猎经济相适应的服饰文化。•进入农耕经济后,纺织业随之兴起,人类的服饰大为改观。•西周时期,贵族服饰承袭了商朝的上衣下裳,只是腰间的束带渐宽,衣身也出现了宽博的式样。•西汉时,上下联体的长衣统称袍,成为贵族的主流,短衣与合裆裤多为劳动者所穿。•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驻中原,胡服大规模向中国传统服饰渗透,促进了两种服饰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中国服饰的重大转变。《中外民俗文化》7•秦汉妇女的曲裾深衣与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复原图《中外民俗文化》82、近现代汉族服饰的变化《中外民俗文化》9清代男子长袍马褂汉族妇女的穿着《中外民俗文化》10三十年代穿高领、窄袖长袄、长裙上海时髦女子与三十年代上海时装(连衣裙)民国旗袍西式军装•男子服饰上的变革首先是“剪辫子革命”,其次是在长衫队列里,加进了中西合壁的中山服。•女子服饰仍流行旗袍,青年学生中流行短衣短裙。•建国以后,中山装、西裤取代长衫,成为城市男装的主流,但在农村,对襟小褂仍是较普遍的服装。中山服•50年代后期,受苏联服饰的影响,女装中曾一度盛行大翻领、双拼扣的“列宁装”,“布拉机”即连衣裙也受到城市妇女的青睐,成为流行不衰的夏季服装式样。60年代一身绿色的军装70年代,碎花衣裳和的确良面料成为时尚80年代喇叭裤90年代色彩鲜艳的服饰现代职业装现代休闲装韩流来了哈日一族中式复古三、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东北少数民族服饰•西北少数民族服饰•西南少数民族服饰•中南少数民族服饰•台湾服饰民俗《中外民俗文化》24《中外民俗文化》25•1、东北少数民族服饰满族:旗袍、马甲、坎肩、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而妇女不仅留发、结辫,还挽譬等。满族把深绎色看做福色,还崇尚白色,常用作镶边的饰物。满族妇女擅长刺绣。《中外民俗文化》26满族服饰《中外民俗文化》28《中外民俗文化》29《中外民俗文化》301、东北少数民族服饰•朝鲜族:男子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女服则为短衣长裙,喜欢选用黄、白、粉红色衣料。朝鲜族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无不别具一格。朝鲜族服饰2、西北少数民族服饰•蒙古族: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蒙古族妇女佩带的饰物,除了头饰、耳环、项链、手锡、戒指以外,还有种佩挂在袍子右上襟扣子上的饰物,叫“哈布特格”,有时候被作为友谊、爱情的信物。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服饰2、西北少数民族服饰•维吾尔族:男子穿绣花衬衣,外套斜领、无纽扣的“裕拌”,“裕拌”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常有纽扣。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穿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在用料上喜欢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妇女喜欢艳丽的衣物,并以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饰物点缀。手工刺绣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工艺,衬衣、背心及小圆帽上均绣有花纹图案。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服饰•回族:在服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作,式样为无檐小圆帽,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已成为民族标志,平日也随处可见。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回族服饰回族服饰东乡族服饰东乡族男子多穿宽大长袍,束腰带,挂腰刀、烟荷包。妇女多穿圆领、大襟、宽袖的绣花上装。下穿套裤,裤筒后面开小衩,裤筒、裤脚有镶或绣的花边。喜庆节日则穿绣花裙,绣花鞋。男子戴平顶无檐白、黑软帽。妇女在家戴绣着花纹的便帽,外出戴遮住全部头发的丝绸盖头。少女和新婚者戴绿色,婚后及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妇女的首饰以银制耳环及手镯、玛瑙珠子为主。土族服饰妇女服饰妇女一般穿绣花小领斜襟长衫。两袖由红、黄、橙、蓝、白、绿、黑七色彩布圈做成,鲜艳夺目,美观大方。俗称七彩袖,土族语称作秀苏,意为“花袖衫”。为土族妇女服饰的象征。青壮年男子一般戴红缨帽和“鹰嘴啄食”毡帽。外套黑色或紫红色坎肩,纽扣多用铜制。腰系花头腰带,为一块十二尺长的窄幅蓝布或黑布,其两端缝上五寸长绣有花卉盘线图案的接头。裕固族服饰裕固族服饰,是裕固族人的传统服饰。裕固族男女都穿高领、大襟有衽的长袍。男子束红、蓝腰带,佩带腰刀、火镰、小佛等;而妇女高领长袍下摆开衩,衣领、袖口、衣衩、襟边绣着花边。外套大红、桃红、翠绿、翠蓝色的缎子高领坎肩,系红、绿、蓝色腰带,配彩色手帕,脚穿长筒皮靴。冬季,男女皆戴狐皮风雪帽,穿高筒靴;夏秋戴圆筒平顶镶边的白毡帽或礼帽。妇女头戴喇叭形红缨帽或用芨芨草编织的帽子,喜欢佩戴耳环、翡翠或玉石手镯及银戒指等。撒拉族服饰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洛提”或布鞋,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圆顶帽。腰带多为红、绿色,长裤则多为黑、蓝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上布或毛料面。妇女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少妇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保安族服饰保安人的服饰与当地的回族、东乡族无根本差异。男子平时戴白色号帽,身穿白色衬衣,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或军便服。未婚女子多穿鲜艳的各色上衣,头戴细薄柔软透亮的绿绸盖头;已婚少妇以及中年妇女平时多戴白色卫生帽,外出时则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多着深色服饰,戴白盖头。哈萨克族服饰柯尔克孜族锡伯族服饰塔吉克族服饰乌孜别克族服饰塔塔尔族服饰俄罗斯族服饰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藏族: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哗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色布或绸子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帮典”,风格独特。牧区男子多穿肥大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等处都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妇女也穿皮袍,皮袍以“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等制作的精美首饰。•藏族•藏族•傣族: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也有少数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浅蓝、淡黄色的布包头;女子服饰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穿白色、绯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喜欢留长发,并挽髻于顶,插上梳子或鲜花,典雅大方;也有用大布巾包头的。德宏和耿马的妇女上穿齐腰短衣,下着色彩艳丽的筒裙,发髻位于脑后,余发散拖一绺在背后。服饰衣料过去为土布,现多为丝绸、细花布,更显傣女亭亭玉立、啊娜多姿的身材。•傣族•傣族•纳西族:过去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人喜欢黑色,以表现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纳西族女子喜欢穿红、蓝、紫色并用彩色布镶边、钉双排扣子的上衣,浅蓝或白色的衫里的双层百褶长裙,用丝线绣五彩花边。腰束红、黄色彩带,脚穿青布绣花鞋。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七星披肩”,缀以圆形花片。双肩各有一个大的,背上并列7个小的,分别象征日、月、星辰,表示披星戴月勤劳不息,恶鬼不敢近前。•彝族:一般男女上衣右开襟、紧身,袖口、领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身披羊毛织成的斗篷“擦尔瓦”,颜色多为黑色或羊毛本色。下装男女有所不同,男子又有3种不同大小的裤脚,最大的达到2米,最小的仅能包住脚颈。女子下装为“其长曳地”的百褶裙,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布料连接起来的,缝合处粘贴花边。男子蓄发堆髻于头顶,再缠数丈长的包头帕,把前面缠裹成尖堆状,斜插额前的头帕外,做成勇武的“英雄结”,左耳戴缀有红丝线的红黄大耳珠,不留胡须。妇女包绣花头帕,喜戴耳坠、手镯、戒指、领花等金银饰物。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苗族: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苗族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的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瑶族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毛南族:男子以前有着唐装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妇女则穿右襟上衣,宽脚滚边裤。上衣的襟边及袖口有三道镶边,一宽两窄,十分别致。毛南族的衣料多为青、蓝色,以银质的手镯、项圈等装扮,蓝白分明,格外清秀。小姑娘系一块绣着精美花纹的长方形围腰,更显得婀娜多姿。“顶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产品中的精品,毛南族妇女视为精美、珍贵的装饰品,帽顶编几十个蜂窝眼,内衬以油纸
本文标题:第三讲服饰民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32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