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内容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长征组歌”这一主题,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多少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抒发过对长征的感慨和歌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就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长征组歌》用10个不同的战斗生活场面,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陆定一的《老山界》一文,以细腻、生动的笔法描述了红军翻越长征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草》借一个普通战士的视角塑造了周恩来的光辉形象。《长征》则以文学剧本的形式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种种经历,展现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二、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2、了解不同样式的作品表现同一题材内容的一般方法,感受红军指战员的高大形象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3、记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句。4、学习理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5、学习当节目主持人,做到有信心,有口才,有连缀语,有服务意识。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2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课文《七律长征》(1课时)课文《长征组歌》两首(1课时)课文《老山界》(2课时)课文《草》(2课时)课文《长征》节选(1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2《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难点】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前准备】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课时安排】1课时初备二备一、导入新课(1)关于长征你知道哪些?(2)教师补充讲述长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0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二、七律知识1、结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押韵3、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包括四联。3三、朗读课文(1)教师范度读全诗,正音正形。(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意。(3)教师指导朗诵。掌握方法。介绍四字学习法——译、读、悟、诵译:指疏通诗歌大意;读:反复诵读、揣摩品味;悟:理解诗歌内涵;诵: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再现作者的情感。四、研读课文1.哪两句是诗的总纲?这首诗的诗眼在哪里?这首诗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明确:一二两句;“不怕”;革命英雄主义;“更喜”——革命乐观主义。2.“红军不怕远征难”,远征究竟“难”在何处?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几幅“征难图”?明确: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3.首联与颔联、颈联在结构上是怎样的关系?首联与尾联在结构上又是怎样的关系?明确:总分关系,颔联承“千山”,颈联承“万水”总起与总收,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的统一4.红军于1935年1月攻占遵义,1935年5月抢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1935年6月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颔联腾五岭、跨乌蒙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写的,为什么颈联上下句不按时间顺序写呢?颔联和颈联各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明确:颔联:夸张。颈联:纪实。5。1935年8月21日,以毛泽东为首的右路军出发过草地,以张国焘为首的左路军却南下,另立中央,以贺龙、关向应为首的二方面军还没有开始长征,这是历史事实,但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说成是“三军过后”呢?明确:“三军”一词的运用,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五、重点词句1、“金沙水拍云崖暖”“暖”字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2、“大渡桥横铁索寒”状写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艰难险阻;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43、“更喜岷山千里雪”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六、拓展阅读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壮歌。毛泽东不但写下了《长征》来加以赞颂,而且在长征途中写下了许多诗。请读下面两首诗,让我们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用投影仪打出《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七、课堂小练(100分)默写这首诗八、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或作业批改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征组歌【教学目标】⒈再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⒉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⒊学会长短句式相结合运用;⒋品味、积累语言。【教学重点】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课前准备】上课前粗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5【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⒈再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⒉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教学重点】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初备二备课前三分钟演讲一、导入课文:由长征的路线导入:;瑞金→乌江→赤水→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岷山→陕北(1935.10)二、感知课文1.介绍《组歌》的创作背景2.自由阅读、注意字音。皑ái黔qián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3.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三、研读课文1.教师出示自读问题,学生合作讨论。(1)找出《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中心句,从而明确歌词的主题学法指点:如何判断歌词的中心句?可从中心句与其他句子内容上的联系,中心句在歌词中的具体位置(一般出现在歌词的结尾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心句在表达这首歌词的主旨方面的作用,中心句与《四渡赤水出奇兵》主旨的关系等方面考虑。〖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描写一系列战事(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红军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意在突出一个“奇”字,赞扬毛泽东出奇制胜的军事艺术,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2)请根据你的理解把这首歌词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第一部分(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因为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6是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四渡赤水战役取得胜利,靠的是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靠的是人民的支持帮助,靠的是毛主席的英明领导。)第二部分(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路难行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敌人的重兵重重封锁,是红军战士们面临的更大困难。)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总述了四渡赤水河战役中红军巧妙运动、出奇制胜。以下五句基本按照战斗的先后顺序来写。(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牵着敌人鼻子走,调动敌人的兵力出云南,为红军北上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因为用兵出神入化,所以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昆明逼贵阳”这两句分别讲的是中央红军第二次渡过乌江的故事和声东击西佯攻贵阳又转向昆明进发从而牵动敌人的大批兵力让敌人疲于奔命的故事。这正是毛泽东声东击西战略的具体实施。)(3)《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参考〗“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前后对比鲜明,反衬我军的神勇;“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军运动的快捷;“飞”写出红军再渡乌江天险的神速。(4)这首歌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种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用。〖参考〗①“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夸张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②“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说明红军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③反复吟唱“横断山,路难行”,强调突出红军行军的艰难。四.总结本课五、课堂小练(100分)根据“敌人弃甲丢烟枪”歌词的内容,展开想象,分别扩展成一段100字左右的话,描写当时的情景。六、布置作业7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长短句式相结合运用;2.品味、积累语言。【教学重点】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初备二备课前三分钟演讲一、检查复习:指名同学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二、导入本课的学习,揭示学习目标。三、感知课文1、自由朗读,注意读音。毡zhān草毯tǎn扎zhā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四、研读课文1.教师出示自读问题,学生合作讨论。(1)找出本首歌的中心句〖参考〗《过雪山草地》描写红军(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的惊世壮举,意在表现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2)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参考〗《过雪山草地》: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并且由表及里,揭示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同甘共苦、充满理想。1、背诵这首歌词板书设计:8(3)找出本歌的修辞,并说说表达作用。①“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②“雪山低头迎远客”,(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耸的雪山踩在脚底下,)“低头”、“迎”把雪山拟人化,写出红军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悦之情。③“草毯泥毡扎营盘”,“毯”、“毡”用比喻精练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④“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用对偶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五、比较阅读1、这两首歌词有异曲同工之美,说一说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特点?〖参考〗相同:①都通过中心句直接表达主题;②均由两部分组成,都对红军所遇的困难作了描绘,以此衬托红军将士的高贵品质;③句式都长短交错,整齐中略有变化
本文标题: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40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