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第九章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培养
第九章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培养【评价目标】1.识记问题的实质与类型,问题解决的实质及其特点,创造性的实质及其鉴别。2.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观点,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理解问题、问题解决、问题空间、算法策略、启发式策略、手段—目标分析策略、目标递归策略、定势、功能固着、问题情境、启发、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等术语。3.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构成、创造性与智力、创造性与人格。4.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训练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实例分析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及训练。5.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一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概述一、问题和问题解决(一)问题的实质与类型所谓问题,是指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问题就是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刺激情境。问题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成分:①给定: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②目标: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问题解决就是要把问题的给定状态转换成目标状态。③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的认知操作才能改变给定状态,逐渐达到目标状态。根据问题的明确程度可分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结构良好的问题指给定状态、目标状态和用于转换状态的方法都很明确的问题。这类问题较易解决,而且可以确定某一解决方案或答案是否正确。结构不良的问题指给定状态、目标状态和用于转换状态的方法中有一项或几项缺乏明确界定的问题。结构良好问题与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策略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可以将问题解决的策略分为算法求解策略和启发式求解策略。算法求解策略是保证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一种方法或程序,是一种规则系统。启发式求解策略是一种通用的、适应面较广的问题解决策略,较多地被应用于复杂的定义和不完善问题的求解。通常学科教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是结构良好的问题,而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是结构不良的问题。(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特点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的情景引起,个体按照一定的目标,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不是一种被动的、非自动化的加工,而是一种有目的的、主动的认知活动过程。纽韦尔和西蒙用问题空间的概念来说明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包括对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由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识等。他们认为,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的认知搜索,以找到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通路。长期的研究表明问题解决主要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问题解决的情境性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问题情境指出现在面前并使人感到不了解和无法解决的那种情况。它促使个体积极思考,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技能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情境就没有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结果则是问题情境的消失。2.问题解决的指向性问题解决活动必须是有目的指向的活动,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没有明确目的指向的心理操作,不能称为问题解决。3.问题解决的心智操作性问题解决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包括一系列的心理预算和心理操作,通过选择不同的方案达到最终的目标。4.问题解决具有认知性问题解决的活动必须有认知成分的参与,它的活动依赖于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进行。有些活动尽管有目的,且包括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没有重要的认知成分参与,主要是一种身体的活动,也不能称为问题解决。二、创造性的定义与测量(一)创造性的定义创造性指在一定的目的和条件下,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适用的产品的能力。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理解创造性这一概念要把握以下几点:(1)创造性有别于智力,创造性测验的内容是智力测验内容上没有的,是智力测验测不出来的能力;(2)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的能力,既有科学创造活动,又有技术创造和艺术创造活动,还有其他方而的创造活动;(3)新颖独特,指前所未有、与众不同,这是创造性的根本特征;(4)创造产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如下三个特征:(1)思维的流畅性,即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点或反应的数量;(2)思维的灵活性,即产生的观点所涵盖的类别的数量;(3)思维的独创性,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以及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我们的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创造性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真创造与类创造都是一种产生了某种独创性成品的活动,但真创造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而类创造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真创造和类创造的区别在于,成品的衡量是依据社会历史标准还是个体的标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或认知能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创造性与创造、真创造与类创造的这一区别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它有助于纠正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创造才能是“天赋神授”的观念。在历史上,创造才能即创造性一直被认为是极少数人的天赋,与多数人无缘。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将创造神秘化了。创造能力即创造性不仅表现在较为罕见的真创造中,而且表现在更为常见和普遍的类创造中。它不足少数天才的私物,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二)创造性的测量要了解大学生创造性的特点,首先要了解创造性鉴别的方法。心理学家通常以发散思维来衡量创造性,编制的著名测验有南加利福尼亚创造性测验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南加利福尼亚创造性测验由吉尔福特编制,主要测量发散性思维,测验项目具体包括词语流畅、观念流畅、联想流畅、表达流畅、非常用途、解释比喻、物体效用、故事命题、推断结果、职业象征、组成对象、简图繁化、火柴拼图、装饰设计等14项内容。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是更加广为使用的创造力测量工具,包括言语测验和图形测验两部分。其中言语测验包括七个活动,前三个活动是针对一幅画(如一个精灵趴在岸边)设计的,包括问问题、猜测原因和猜测结过,还有改进产品、不同寻常用途、不同寻常问题和假设。图形测验包括三个任务:图画构成、图画完成和平行线任务。其中言语任务在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维度上评分;图形任务在流畅性、独创性、精致性、概括性和沉思性五个维度上评分。第二节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与条件一、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型(一)行为主义的问题解决模型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二十世纪初提出尝试—错误模型,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具有尝试错误性质的渐进过程,通过尝试使错误的行为动作逐渐减少,正确的行为动作逐渐增加,最终形成固定的、稳定的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盲目的、渐进的过程,但尝试错误也是有规律的,桑代克将其总结为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效果律指在试误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如果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其联结就会削弱。练习律指在试误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任何刺激—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练习的时间越近,联结保持的力量越大。准备律指在试误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事前对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有实现的准备状态时,如果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二)格式塔学派的问题解决模型德国心理学家苛勒于1917年提出了顿悟模型。该模型认为问题解决要求理解问题情境中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各种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是突然产生的,是一个顿悟过程。人也是依靠顿悟来解决问题的。尝试—错误是顿悟的前奏,顿悟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是尝试—错误的飞跃。尝试—错误和顿悟在人类的学习和问题解决中均极为常见,它们是两种不同方式、不同阶段或不同水平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类型。简单的、主体已有经验可循的问题解决,往往不需要进行反复的尝试—错误;对于复杂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大多需要经过尝试—错误的过程,方能产生顿悟。(三)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美国心理学家杜威1910年根据自己大量的观察和逻辑分析,认为解决问题一般包括五个步骤:①失调: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即问题解决者在主观上意识到他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怀疑、推测,产生一种认知的困惑感或对困难的意识状态。②诊断:确定和解说问题,即从问题情境中识别出问题,考虑它和其他问题之间的各种关系,明确问题解决的已知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及要填补的问题空间,这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③假设:在分析问题空间的基础上,使问题情境中的命题与其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激活有关的背景观念和先前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形成假设。④推断。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进行经验的或实际的检验,推断这些方法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对问题再作明确的阐述,以检验各种假设,并从中选择最佳方案。⑤验证:找出经检验证明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最佳途径的方法,并把这一成功的经验组合到认知结构中,以解决同类的或新的问题。这五个步骤是互相联结的。没有“失调”,就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想法;不同的“诊断”,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法;“假设”越多,越有利于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法;有了“推断”,就可以权衡利弊、弃劣取优,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通过“验证”,才能保证解决问题的正确性。(四)华莱士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型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1926年提出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创造性解决问题需要经历四个阶段,依次为:①准备期。问题解决者在明确创造目的、明确问题特征的基础上,积累有关的知识经验,研究有关的信息资料,掌握必要的创造技能。准备又分为一般性的基础准备和为了某一特定目的的准备。准备工作包括知识和技能准备两个方面。②孕育期。在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③明朗期。在历经对问题长时间的周密思考之后,无意中受到偶然事件的触发而使突然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表象,使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表现为灵感、直觉和顿悟。④验证期。对明朗期提出的新思想、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和修正,使之趋于完善。二、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一)发现问题问题解决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个体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有人善于发现问题,有人则对问题熟视无睹。就问题本身的性质而言,有的问题较为容易发现,有的问题则不易被人发现。发现问题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①主体活动的积极性。主体活动的积极性越高.接触面越广,就越能发现常人所发现不了的问题。②主体的求知欲望。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不满足于对事物的一般了解,喜欢刨根问底,常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③主体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愈丰富,视野就愈开阔,就愈容易发现问题。(二)明确问题明确问题就是要从笼统、混乱、不确定的问题中找出问题的主要矛盾、核心和关键,把握问题的实质,使问题的症结明朗化,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迅速而准确地明确问题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材料。问题总是在具体事实上表现出来的,只有当具体事实的感性材料十分丰富时,才能通过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充分暴露并抓住其中的问题;二是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从一系列的问题中区分出主要的问题。(三)提出假设明确问题之后,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根据问题的性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推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提出假设。提出假设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科学理论正是在假设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践发展和完善的。假设的提出依赖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假设不是随心所欲的主观臆断,它是建立在大量的事实和高度概括的知识的基础上,并通过对丰富感性的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而形成的。此外,科学假设的提出,常常需要经过多次尝试性的实际操作和创造性构想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提出假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两个条件:①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思维越灵活,越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就越能提出众多的合理假设。②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扩大假设的数量并提高其质量。(四)检验假设问题解决的最后步骤是检验假设
本文标题:第九章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43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