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二十一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大国崛起》中日甲午战争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睁眼看世界维新变法民主共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而逐渐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围绕的主题是: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顺乎世界之潮流引领思想解放潮流的先驱者“顺乎世界之潮流”——西学东渐地主阶级抵抗派——“睁眼看世界”背景⑴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⑵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⑶林则徐、魏源在与西方人打交道中改变了对西方看法。⑷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先驱: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第一人1.领导禁烟运动2.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3.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睁眼看世界林则徐(1775—1850)福建侯官人魏源与《海国图志》①《海国图志》是一部什么书?②该书主要思想是什么?有何主要特点?③这种思想提出有什么意义?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魏源(1794—1857)湖南邵阳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序》【历史现场】《海国图志》的遭遇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当时中国士大夫对《海国图志》的态度如何?守旧官吏为什么认为它是一本大逆不道的书?传统观念(“贵华夏”“贱夷狄”);长期闭关锁国政策,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睁眼看世界背景①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②知识分子远离社会现实,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③鸦片战争中,英国的船坚炮利,使一些知识分子惊醒了,开始关注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④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西学东渐”)代表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曾编译《四洲志》和《华事夷言》②魏源编成《海国图志》,这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知识整理二、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思想1、西学的传播猛烈的冲击着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2、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3、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看到了西方坚船利炮,主张向西方学习曾国藩李鸿章(二)“中体西用”—洋务派的学西方1、•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2、核心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君主专制制度1895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了《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一)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学西方主要代表:王韬、郑观应、薛福成思想主张:政治上-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结果: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实施二、仿行制度(根本原因:缺乏必要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背景:(1)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3)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4)甲午战争惨败的刺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康有为(1858~1927)近代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曾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维新,以挽救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领导了“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运动。主张实行西方式的君主立宪制。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一生完成1200万字以上,涉及社会科学所有领域,主要搜集在《饮冰室合集》中。梁启超(1873—1929)代表地位主要思想康有为维新变法第一人①1898年《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否定专治统治,宣扬变法②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符合历史潮流。抨击顽固思想梁启超维新思想主要宣传者曾担任《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等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抨击封建专制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应循守旧,宣传变法图存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批判。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著有《仁学》严复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①翻译《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化论观点。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分析其原因。(1)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中西结合、以古论今、理论与实践结合)①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③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实践。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也不能够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②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③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的传播水平低,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主张、性质与影响⑴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⑵性质:既是一场救亡的爱国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变革运动。⑶影响:①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③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1.目的都是为救亡图存;2.都主张向西方学习;3.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三个阶段,循序渐进、不断深入;4.以英美为师转向以俄为师。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①康有为:1898年出版了《孔子改制考》一书,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变法理论。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符合历史潮流②梁启超;维新思想的主要宣传者,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③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大胆批判④严复:在维新理论宣传上贡献巨大,翻译《天演论》,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维新思想背景①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经济上: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③思想上: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意义①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②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③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的标志及体表人物。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3、感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特征。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探索1、政治:①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②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根本原因)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历史背景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2、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兴起3、前期指导思想:4、主要阵地:《新青年》5、活动中心:民主与科学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陈独秀(1879—1942),安徽安庆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提出科学、民主口号,指出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提倡文学革命,发表《文学革命论》。李大钊(1889-1927),河北乐亭人,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与陈独秀有“南陈北李”之称。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期间指出民与君势不两立,尊孔复古就是复辟帝制。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1910年留学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实用主义,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胡适(1891一1962)安徽绩溪人文学革命论陈独秀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狂人日记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基本内容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前期1915――1919后期十月革命后⑴陈独秀:①科学与民主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②从历史进化观点说明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不可抗拒潮流。⑵李大钊:①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②批判尊孔复古就是反复辟。⑶共同:①对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批判。②强调人们要用理性和科学的眼光去衡量一切。提倡,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反对旧道德。提倡,反对旧文学。⑴陈独秀: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⑵鲁迅:在《狂人日记》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倡导文学形式)⑵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倡导内容革命)⑶鲁迅:成为文学革命的典范——《狂人日记》⑴原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⑵概况:李大钊①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②歌颂十月革命: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③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性质: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文化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运动。2、意义:⑴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⑵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⑶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3、局限:(犯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错误)⑴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⑵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评价:⑴原因: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⑵认识:①对于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
本文标题:第二十一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46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