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讲托尔斯泰(LevTolstoy,1828-1910)本讲内容•一、生平与创作•二、《安娜·卡列尼娜》•三、《复活》终身忏悔的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1828一1910)是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公认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和巴尔扎克一起被人们称为现实主义文学中两座最高、最辉煌的峰峦。1、早期的生活与创作(1828—1863)•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俄国图拉省的雅斯纳雅·波良纳一个名门望族家庭。两岁时母亲去世,九岁时父亲亡故,托尔斯泰由姑母和亲戚监护长大。形成多疑、热情、易冲动而又自由发展的性格。•托尔斯泰的庄园年少轻狂•16岁考入喀山大学,•1847年19岁的时候又退学。•直到20岁也没有确定自己的生活道路。沉浸在上流社会的放荡生活中。•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到高加索参加了军队。业余时间,他开始了小说创作,并获得了成功。早期的创作•自传体三部曲:•《童年》(1852)《少年》(1854)《青年》(1857)•《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琉森》(1857)•《哥萨克》(1863)托尔斯泰的婚姻•1862年9月,托尔斯泰同索菲亚结婚。这减轻了他精神上的苦闷,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2、中期的生活与创作(1863—1880)•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发生了剧变,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托尔斯泰潜心研究历史和从事文学创作,他企图在历史和道德的研究中找到解决俄国社会问题的答案。他的思想与创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面临着世界观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前夕。•主要创作成就就是两部著名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1863-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战争与和平》(WarandPeace,1863-1869)以1812年卫国战争为中心,通过对包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丝豪夫和库拉金四个贵族家庭的描写,反映了从1805年奥斯特里齐战役到1825年贵族十二月党人起义前夕和俄国生活,描绘了俄国各阶级的生活状态及心理状态,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作者对政治、历史、哲学、宗教、道德等问题的观点。这种“阿尔扎玛斯的恐怖”预示了托尔斯泰精神危机的来临。3、晚期的生活与创作(1880—1910)•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托尔斯泰精神探索中最艰苦的一个阶段。他大量地阅读哲学和宗教方面的书籍,经过紧张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形成了“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义: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认为人要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着,爱一切人,“勿以暴力抗恶”,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摆脱罪恶,使人类达到“最后的幸福”,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平民化的生活•托尔斯泰过起了平民生活。•他不仅自己过平民化生活,也为家里人订下了改变生活方式的计划:•托尔斯泰晚年致力于“平民化”工作,生活简朴,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他与妻子的关系日益恶化。他几次想离家出走,终因舍不下儿女没有成行。1910年10月27日晚,他发现妻子总在翻他的遗嘱,于是写了给索菲亚的最后一封信写完信,托氏坐马车离开了家。1910年11月7日,他因肺炎在阿斯塔波沃夫车站去世,终年82岁。根据遗愿,托尔斯泰被安葬在家乡,一个朴素的没有碑石的墓地中。二、《安娜·卡列宁娜》(AnnaKarenina,1877)•《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主要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写安娜·卡列尼娜和渥伦斯基之间爱情婚姻的纠葛,展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条写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吉提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图画。《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1、创作动机•2、女主人公外貌形象的塑造•3、女主人公的性格塑造和精神世界的描写创作动机•托尔斯泰的夫人在日记中记下了这一笔:•“昨天晚上他对我说,他头脑中出现了一个上流社会中已经结婚,但失了足的妇女的典型。他说他的任务是要把这个女子写得只显得可怜,而不显得有罪,而一当他想到了这个典型之后,所有以前想到的人物和男性典型便都围绕着这个女子聚起来,各人获得了各人的位子。”外貌形象的塑造•“是在午饭后,我躺在沙发上,抽着烟。当时是在沉思,还是在和瞌睡作斗争,现在记不清楚了。忽然间,在我眼前出现了一个完整的美丽女子的形象。好像用她那忧郁的目光恳求似的凝视着我,幻想消失了,可是我已经不能摆脱这个形象,她白天黑夜的追逐着我,我应该想办法把它体现出来。《安娜·卡列尼娜》就是这么开始的。”3、安娜的爱情悲剧及其原因•安娜的婚姻与爱情:•a没有爱情的婚姻•B没有婚姻的爱情•安娜的悲剧无法避免是因为•A社会•B渥伦斯基•C安娜的性格安娜的婚姻安娜一再说,卡列宁“不是男人,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机器,当他生气的时候简直是一架凶狠的机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这就是他灵魂里所有的东西”,“至于高尚的思想,对文化、对宗教的爱好,这些都不过是为了升官的许多敲门砖罢了”。安娜说:“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像鱼在水里游泳一样。”他是一个只会玩弄文牍,搞官场应酬的空空洞洞、死死板板的官僚。而与卡列宁相反,安娜却是一个感情丰富、热爱生活的人。在她那个死气沉沉的丈夫身边,她的感情被严重压抑着。她愤怒地控诉道:他们不知道八年来他是怎样摧残了我的生命,摧残了我生命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他甚至一次都没想到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安娜被压抑的情感是这样地明显,以至渥伦斯基一眼就看出来了。他看到:有一股压抑的生气在她脸上流露,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弄弯曲了的轻微的笑容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安娜婚姻悲剧的原因首先,安娜的惨死是个社会性的悲剧。上流社会是肮脏的、腐败的、虚伪的。而统治阶级的法律和道德就是要维护上流社会的这种黑暗秩序。那里没有真诚,没有爱情。安娜冲破上流社会的精神束缚,爱上渥伦斯基,是对上流社会虚伪道德和家庭秩序的挑战。因此,在安娜公开地表明自己有爱的权利的时候,她就不再是上流社会的宠儿,而是上流社会的异己了,她就成了整个上流社会的众矢之的了。这是造成安娜悲剧的根本原因。其次,渥伦斯基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渥伦斯基是彼得堡的一个花花公子,还算是花花公子中比较优秀的人物。奥布朗斯基说他是“彼得堡花花公子的一个最好标本”。他爱上了安娜,而且以为自己诚心诚意珍惜安娜的爱情。其实,他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安娜,因而,他从来都不像安娜爱他那样爱安娜。他在感情、智能、品德、意志等方面,都远远低于安娜。安娜把自己个人幸福的梦想放在这样一个人身上,结局自然是不妙的。•第三,安娜自身的矛盾,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安娜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优秀贵妇人的典型。她对贵族的虚伪道德有所反抗,能大胆追求精神的解放和生活的幸福。但是,在当时,旧道德和封建势力在上流社会里占着统治地位。她的地位极为脆弱,她的处境极为不利。她虽然走出了家门,可是在法律上,直到死,她始终都属于卡列宁。安娜在法律、道德、教会、舆论面前的脆弱地位,贵族的生活、教育留在她身上的精神束缚,跟她身上生长起来的对个人幸福的追求,构成安娜内心世界的矛盾。这个矛盾使安娜既勇敢,又软弱,最后走上自绝的悲惨道路。4、《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特色(1)富有独创性的情节结构《安娜·卡列尼娜》包含两条平行发展而又互相联系的线索:•一条线索是:贵族妇女安娜不爱她的丈夫卡列宁,同贵族青年渥伦斯基相爱而离开家庭,为此她遭到上流社会的鄙弃,后来又受到渥伦斯基的冷落,终于绝望而卧轨自杀。通过这条线索,作家表现了城市贵族的生活状况。另一条线索是外省地主列文和贵族小姐吉提的恋爱,以及列文的经济改革和精神探索。这条线索反映了农奴制度改革后俄国农村的动向,也体现了托尔斯泰的社会理想。小说通过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经济改革、精神探索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新旧两种制度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理想人生的苦苦探求。•(2)生动传神的肖像描写•(3)深邃而丰富的心理刻画•(4)充满诗意的自然景物描写5、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谁在伸冤?•谁被报应?•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三、《复活》(Resurrection,1889-1899)•《复活》(Resurrection,1889-1899)是托尔斯泰由贵族立场转向宗法制农民立场之后的作品。•标题来自《圣经·新约》。“爱使人复活”聂赫留朵夫思想和性格的发展•首先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第三阶段是从忏悔走向复活忏悔贵族•主要出现在19世纪俄国文学中,一般是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们思想进步,有较高的追求,但由于本身所处的贵族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有意无意地做了一些错事(恶事),伤害了别人。当他们在特殊事件的触发下,认识到了自己的自私行为的恶果后,就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变化,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最终转变立场批判本阶级的罪恶本质。这些人物以深刻反省和精神探索为主要个性特征。忏悔贵族(自传性探索人物)他们是作者笔下的理想主人公,贵族知识分子。共同特征是习惯进行精神探索。他们探索宇宙、人类、阶级、个人的出路和人生的意义。表现了俄国民族的反思精神。尼考林卡(《自传三部曲》)奥列宁(《哥萨克》)彼尔、安德列(《战争与和平》)列文(《安娜·卡列尼娜》)聂赫留朵夫(《一个地主的早晨》、《复活》)视频:聂赫留朵夫忏悔托尔斯泰是深入人类心灵活动、揭示和再现人物心理体验的无与伦比的艺术大师。他常常通过对人物的精微非凡的心理分析来达到表现生活的目的。他的作品往往细致入微地描摹了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过程,深刻地无情地揭示出人物内心种种隐秘变化。例如“法庭”一场,在描写聂赫留朵夫的内心活动时,就用十分细腻的笔触,层次分明地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巧遇玛丝洛娃时的矛盾、紧张、惶遽的精神状态,以及内心进行的激烈的思想斗争。聂赫留朵夫形象认识首先,聂赫留朵夫的形象中含有浓浓的作家自传性成分其次,聂赫留朵夫性格上的两重性第三,聂赫留朵夫的“复活”,艺术地再现了悔罪、赎罪、复活的道德自我完善的托尔斯泰主义三部曲托尔斯泰主义和《复活》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认为人要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着,爱一切人,“勿以暴力抗恶”,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摆脱罪恶,使人类达到“最后的幸福”,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博爱在《复活》中,“博爱”几乎可以同“宽恕”等同,因为博爱的最大障碍就是人们不能对伤害过自己的人宽恕。按照托尔斯泰的观点,所有的人都是有罪的,每个人都应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罪。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既没有权利去仇恨别人,更没有权利去惩罚别人。而且,托尔斯泰认为,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爱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规律。“现在他才明白他亲眼见到的所有那些惨状是从何而来的,必须怎样做才能够消灭它。一直找不到的那个答案,恰巧就是基督对彼得做出的答案,其大意就是要永远宽恕一切人,要宽恕无数次,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人是自己没有罪的,因而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的。”“不以暴力抗恶”托尔斯泰之所以主张“不以暴力抗恶”,是因为他认为,暴力就是主要的恶,以暴力对抗暴力,必然产生新形式的暴力,是根绝不了恶的。托尔斯泰主张“不以暴力抗恶”并不意味着他不反对邪恶。他对一切邪恶都深恶痛绝。在他看来,一切形式的暴力,不论革命的,还是反动的,都是邪恶。他说:“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杀戮,不管它们是从哪方面发生的,我都极端厌恶。”“几百年来你们一直惩办你们认为有罪的人。结果怎么样?这种人有没有绝迹呢?并没有绝迹,人数反而增加,因为不仅添了一批因受惩罚而变得腐化的罪犯,还添了一批因审判和惩罚别人而自己堕落的人,也就是审判官、检察官、侦讯官和狱吏。”道德自我完善对邪恶,托尔斯泰的良方是退让、仁爱,道德自我完善、自我修养。托尔斯泰主义中的“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是紧密相联、一脉相承的。玛丝洛娃性格发展第一个阶段原先
本文标题:第二十二讲托尔斯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47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