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苏教版化学必修1期中考试复习知识点
1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分类二、化学反应种类的分类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判断依据):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B、非氧化还原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A.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2-1022KBr+Cl02-1Br+2KCl-2e×注意:a.“e-”表示电子。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B.单线桥法(从失→得)还原剂氧化剂(4)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A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B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C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D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元素失电子总数=元素得电子总数三、物质的量的概念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2单位:摩尔;符号:mol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四、摩尔质量的概念1.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1mol)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2.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五、气体摩尔体积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或L.mol-1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六、分散系的概念(1)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2)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溶液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七、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书上的例子:粗盐提纯的方法(过滤、蒸发结晶)KCl与KNO3的分离方法(先加热成浓溶液再冷却结晶)溴水中溴的提取(萃取)4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KCl和KNO3混合物二、常见物质的检验离子所加试剂现象Cl-AgNO3溶液、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SO2-4稀HCl、BaCl2溶液白色沉淀CO32-稀HCl产生无色无味气体NH4+NaOH紫色石蕊试纸变蓝三、溶液的配制与分析1.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符号:CB;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5(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2)主要操作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课本P28)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表示电子层数)。(3)原子最外野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第一层不能超过2个)(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第一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3、原子的构成表示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ZXA6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2)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4、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一种原子。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素)互为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相同元素组成,不同形态的单质。如碳元素就有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等同素异形体;O2和O3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一、氯气的生产原理1、工业制法:2NaCl+2H2O2NaOH+H2↑+Cl2↑2、实验室制法(1)原理:MnO2+4HCl(浓)-1022KBr+Cl02-1Br+2KCl-2e×MnCl2+Cl2↑+2H2O(2)装置:固体+液体气体(3)除杂:常用饱和食盐水(或水)除氯化氢;用浓硫酸除水蒸气。(4)收集: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abdXeca——代表质量数;b——代表核电荷数;c——代表离子的价态;d——代表化合价e——代表原子个数7(5)尾气吸收:氯气有毒,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Cl2+2NaOHNaCl+NaClO+H2O(6)检验:可以观察颜色,也可采用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现象变蓝(2KI+Cl2=I2+2KCl),或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二、氯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氯气是一种黄绿色、密度比空气大、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能溶于水(在常温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2体积的氯气),易液化,在加压条件下,氯气转化为液态(称为“液氯”),可储存于钢瓶中,便于运输和使用。2、化学性质(1)Cl2与金属反应2Na+Cl2=2NaCl2Fe+3Cl2点燃2FeCl3Cu+Cl2点燃CuCl2①Cl2的活泼性很强,与具有可变化化合价的金属反应时,一般生成高价态的金属氯化物。②CuCl2的浓溶液显绿色,CuCl2的稀溶液显蓝色,FeCl3的水溶液显棕黄色。③常温下,干燥的氯气与铁不反应,所有可用钢瓶贮运液氯。(2)Cl2与非金属反应Cl2+H2点燃2HCl现象:安静地燃烧,火焰呈苍白色,瓶口有白雾产生。(3)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HClO(4)氯水①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成分存在理由使氯水表现出的性质H2O——H2O的性质Cl2氯水为黄绿色氯气的性质H+氯水能与活泼金属产生H2,能使石蕊试纸变红酸性Cl-与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Cl-的性质HClO能使有色物质褪色漂白性ClO-————OH-————氯水放置一段时间后酸性增强,其原因是会发生反应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次氯酸转化为盐酸,氢离子浓度曾大。②HClO的性质A、HClO不稳定,见光或受热易分解。8B、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可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具有漂白性。但不能将碳素等黑色物质氧化。C、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所以可用氯气对自来水进行消毒。HClO能杀死水中的病毒、细菌。D、次氯酸具有弱酸性,酸性比碳酸酸性弱。(5)氯气与碱反应①与NaOH溶液反应2NaOH+Cl2=NaCl+NaClO+H2O,利用此反应可对制取氯气的尾气进行处理,防止氯气污染空气。②与Ca(OH)2溶液反应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工业上利用此反应原理来制备漂白粉(主要成分为Ca(ClO)2和CaCl2,其中有效成分是Ca(ClO)2。漂白粉的原理:Ca(ClO)2+H2O+CO2=CaCO3↓+2HClO。3、氯气的用途(1)常用于自来水杀菌、消毒。(2)制造盐酸:H2+Cl2点燃2HCl。(3)制造漂白剂。(4)是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的重要原料。三、溴、碘的提取1、溴、碘的提取原理Cl2+2KBr=2KCl+Br2Cl2+2KI=2KCl+I22、溴、碘的性质和用途(1)物理性质①溴单质是易挥发、深红棕色、密度大于水的液体。碘单质是易升华、紫黑色、密度大于水的固体。溴和碘在水中溶解度都很小,但易溶于酒精、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②溴和碘在水和有机溶剂中的颜色(2)化学性质①碘单质的特性反应:遇淀粉溶液变蓝(I-无此性质)②实验室常用硝酸银溶液和稀酸来检验Cl-、Br-、I-NaCl+AgNO3=AgCl↓(白色)+NaNO3NaBr+AgNO3=AgBr↓(淡黄色)+NaNO3NaI+AgNO3=AgI↓(黄色)+NaNO3③氧化性:CI2Br2I2(3)溴、碘的用途溴可用于生产多种药物,溴化银可用做感光材料;碘是重要的药用元素,许多含碘食品的生产也需要碘元素,碘化银可用于人工降雨。
本文标题:苏教版化学必修1期中考试复习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48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