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H-O与产业内贸易理论.
H-O与产业内贸易任课老师:柯美高一、H-O定理1、背景⑴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①赫克歇尔(E.Heckscher,1879----1952)②俄林(B.Ohlin,1899----1979)⑵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①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力、化学、石油、汽车、飞机等突破为代表)蒸汽时代电气化时代一、H-O定理②社会分工从产品层面发展到要素层面。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生产要素等⑶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①二者均建立在最终产品的生产优势基础上。②无法解释建立在要素优势的基础上的产品贸易。⑷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既不否认比较优势的精髓,又能解释新现象。一、H-O定理2、核心思想⑴导引①绝对优势:各国从事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再进行交换。②比较优势:各国从事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然后再进行交换。ⅰ分工原则:“两优取更优,两劣取轻劣”ⅱ例外:两种产品优劣比例相同一、H-O定理⑵H-O的论点①贸易的直接原因是商品价格的差异。②商品价格的差异是由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引起。③各国要素禀赋的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④一国出口的应该是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丰裕且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则是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相对稀缺且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一、H-O定理⑶H-O理论的核心与精髓: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和不同商品所含的生产要素密度的差异共同作用,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格局与贸易类型。二、H-O-S定理1、代表人物:萨缪尔森(Samuelson美国)2、也叫:“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3、主要论点:⑴国际贸易成为要素流动的替代,使各国同质的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或绝对收入。⑵同质的劳动获得等量的工资;资本获得等量的利息;土地获得相同的地租。⑶自由贸易导致价格均等化是一种必然,而不仅仅是一种趋势。二、H-O-S定理4、均等化推论⑴开始:A国资本丰裕,劳动力缺乏B国劳动力丰裕,资本缺乏A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B国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⑵自由贸易:A国对资本需求增多,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从而其国内资本价格上升,劳动力价格下降。B国对劳动力需求增多,对资本需求减少;从而其国内劳动力价格上升,资本价格下降。二、H-O-S定理⑶最终结果:两国的劳动力和资本价格均等化。三、Leontief反论1、背景⑴代表人物:里昂惕夫(W.W.Leontief1906---1999)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⑵分析方法:投入----产出法⑶数据来源:美国1947年及1951年官方统计数据。⑷197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投入---产出法对经济学的贡献)。三、Leontief反论2、具体验证过程⑴Leontief根据美国1947年官方统计资料,将美国200个不同的行业归并为50个生产部门,发现其中38个生产部门直接参与了国际市场交换。⑵对价值为100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的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的数量进行精心计算。⑶其后有用同样办法对1951年数据进行计算三、Leontief反论3、结论尽管全世界普遍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要素最丰裕、劳动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但美国并没有像H-O理论所期望的那样:出口它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它具有比较劣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恰恰相反,美国是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三、Leontief反论4、解释人力资本说:①劳动是不同质的,熟练劳动是一种投资培训的结果,是资本支出的产物。②国际贸易生产所需要的资本应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即人力资本。③人力资本是指用于教育培训方面的资本。④把熟练劳动中的人力资本加进去,美国依然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四、产业内贸易理论1、背景⑴20世纪70年代中叶经济学家逐渐发现: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并不是按照H-O理论进行的。①不是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②而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⑵人们疑惑:这种想象背后必定存在一种新的国际分工的理论。四、产业内贸易理论2、产业内贸易的特点⑴同类产品的交换,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交换。⑵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可以在两国之间相互进出口。⑶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性。⑷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四、产业内贸易理论3、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⑴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⑵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⑶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四、产业内贸易理论4、克鲁格曼(Krugman)⑴2008年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⑵因为他的贡献:在贸易模式上所作的分析⑶1981年发表论文《产业内专业分工与得自贸易的利益》:当国家间越来越相似,市场结构从完全竞争变为不完全竞争,达到规模报酬递增时,规模经济就取代了要素禀赋的差异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主要原因。⑷规模经济成为相似国家间国际分工的基础。五、新贸易理论发展1、迪克特和斯蒂格利茨(DixitandStiglitz)模型1977年发表论文《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多化》⑴对于消费者,产品种类越多,效应越高。⑵对于生产者,产品种类越少,生产规模越大,成本越低。⑶规模经济和产品多样化之间存在两难冲突。五、新贸易理论发展⑷市场竞争能缓解两难冲突。⑸规模扩大的市场使生产力与产品种类增加。⑹国际贸易增加整个世界市场的规模,提供了更大解决两难冲突的空间(以更低低成本消费更加多样化的产品)。五、新贸易理论发展2、Krugman的发展⑴国际贸易并不一定是国家间技术或要素禀赋差异的必然结果。⑵国际贸易很可能只是扩大市场和促进规模经济的一个途径。⑶贸易作用与劳动力增长和地区积聚的作用相似。⑷相当一部分贸易由规模报酬递增引起,而不是国家间资源禀赋的差异引起。五、新贸易理论发展3、新经济地理理论⑴引入“冰山运输成本”(icebergcost)⑵贸易受到运输成本的限制,但劳动力却可以自由迁移到福利更高的地方。⑶企业更乐意选址于规模大的区域。⑷由于劳动力可以移动,某个地方的积聚就会扩大。六、新新贸易理论1、背景⑴20世纪末,全球跨国公司不断涌现。⑵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内部经营决策的改变,极大地影响着国际贸易。⑶促使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深入到微观企业。⑷2003年美国经济学家Melitz和Antras分别提出了:①异质企业模型②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六、新新贸易理论2、Melitz的异质企业模型基本思想:⑴异质性由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⑵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相比的不同①规模都相当大,生产率较高②支付更高的工资,使用更熟练的技术工人③更具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特征此三点被称为企业的异质性六、新新贸易理论⑶贸易对企业的作用①企业在了解生产率状况之后才作出是否出口的决定。②贸易能促使生产率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生产率低的企业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甚至退出市场。③贸易进一步重新配置资源,流向生产率高的企业。六、新新贸易理论3、Antras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基本思想:⑴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⑵北方国家契约制度完善,而南方国家欠佳⑶所以在北方国家的分公司有创新的激励。⑷而在南方国家的分公司则更多从事劳动密集型生产⑸很好的解释了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模式。
本文标题: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H-O与产业内贸易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63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