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简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简析一、教材解读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下阅读教材共26课,分为七个主题单元,分别是“春光无限”、“科技之光”、“有志竟成”、“世界各地”、“亲情依依”、“八一壮歌”、“人与自然”。这七个主题单元构成了一种文化的、开放的、整合的文本特质,有意境,有韵味、有情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世界,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简要分析。第二单元有3篇课文组成。一篇是通讯报道,两篇是科普性说明文。单元主题为“科技之光”,训练重点是怎样把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同时还要通过具体语句的讲读,让学生了解一些说明方法。《梦圆飞天》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生动、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文章比较长,共有20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段:送行(1至5节)---发射(6至15节)---问候(16至19节)---梦圆(第20节)教学中,在学生理清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后练习3展开讲读,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师生围绕重点语段展开朗读感悟等环节,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注意情境的创设,可以利用实况录像、学生收集的相关图片等直观手段,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进行有效的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全文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展开,把地球和火星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复杂的科学道理以“孪生兄弟”的表达方式展示,既有趣,又亲切,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研究的志向。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弄明白把火星称为地球“孪生兄弟”的道理,并通过朗读来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把道理说清楚的。教学时还要关注科普性文章如何上出“语文味”来,对文中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要通过具体学习活动的设计来引导学生体会。《克隆之谜》这是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4小节),介绍了克隆是什么。第二部分(第5小节),人类成功研究出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第三部分(6---8小节),介绍了克隆技术能够造福人类。第四部分(第9小节),展望了克隆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语言表述上的特点:一是把深奥的话往浅显处说;二是把深奥的话进行对比说;三是把深奥的话进行举例说。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文本语言,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进行适度的拓展阅读。第三单元共有5篇课文,前4篇课文通过写中外名人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他们优秀的品质。与上学期的一组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处。后一篇课文是独立阅读课文,是关于读书方法指导的。《海伦•凯勒》是篇具有传记性质的写人文章,极其感人,极具教育意义。文章按照海伦成长的轨迹写了4件事,详写了中间的两件事,赞扬了海伦对生活的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同时也让我们从海伦成功的经历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学生由于没有可供借鉴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储备,对海伦“不幸”的命运、“艰难”的成长过程和“永远留在世人心中”的“奋斗精神”不易产生共鸣。因此,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通过合理丰富的想象,营造一种适合学生“将心比心”的读书氛围,真正走进海伦的内心世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再现了阿炳即兴创作《二泉映月》的感人场面,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关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讲读先后有多位特级教师在相关杂志上撰文介绍过。在这里,我强调一点,那就是从文本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我们的教学。可以通过两次中秋夜阿炳在二泉池畔的不同感受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来理解“坎坷经历”是“倾吐情怀(即创作乐曲)”的前提。可以通过乐曲来渲染情境,但从教学的有效性出发,乐曲的出现要适时得当,要进行二度的开发。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从何而发?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阿炳,这位旧社会盲艺人的生活,离今天的学生是遥远的;《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对天真单纯的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课堂上,教师要用自身丰富的情感引领学生在多次“一唱三叹”的朗读中,积淀情感,走近阿炳,走近《二泉映月》。《郑和远航》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根据课后练习3中的三个小标题展开教学,通过具体的事例逐步丰富人物的形象,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在领会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时,还要注意与前面内容的照应。至于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只要稍作提示即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文主要讲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这篇课文的讲读,一般地都从题目入手。这里面要处理好第1自然段的内容,我认为可以在“发愤写”前加一个问题“为什么写”,从而顺应文章的思路;在第3自然段重点部分的讲读,要找准关键句和关键词,要和前文司马迁为《史记》所作的努力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理解:此时,《史记》比他的生命更重要,《史记》成了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精读和略读》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运用文中的方法去开展课外阅读,去亲身实践。恰当的时候,可以开个读书经验交流会。第四单元共3篇课文,都是状物类散文,让我们领略了世界各地的迷人风光,充分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同时,也对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写作方法有所了解。《秦兵马俑》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用具体的描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学可以在把握总—分—总结构的基础上,围绕中心句展开,也可以按整体—一类—每件的观察顺序进行。要开掘与文字相一致的媒体资源,营造与主题相一致的课堂情境。《埃及的金字塔》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音乐之都维也纳》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以上两篇文章的教学,都要注意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除了抓特点来介绍事物外,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多种的说明方法,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述方式都要让学生细细体会。要运用一定的直观教学手段,但要立足文本语言,切忌游离主题,徒有形式。第五单元围绕着“人情”这一主题,由3篇叙事散文和1篇说理性文章组成。这人情既包括浓浓的亲情,又含有人际关系和谐的美好。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场面或细节描写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爱如茉莉》以一个孩子的口吻描述了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关爱,一如平淡无奇的茉莉,洁白纯洁,素雅温馨。文章紧扣“爱如茉莉”这一主题,写了三件事情,生动地体现了“我”对“爱如茉莉”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教学中要抓住“茉莉”的特点和文中父母之爱的关系,一步步升华中心。常见的设计思路是先用词串出现表现“茉莉”特点的词语,引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然后层层推开。我想在这里向大家展示一段教学实录,希望大家从中可以有所借鉴。《月光启蒙》作者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给他唱民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的场景,字里行间表达出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这篇课文也经常作为公开教学的内容,很受老师的青睐。在这里我提几个教学中的注意点:一是要遵循教学的规律,抓住“月光启蒙”这个关键词,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整体的印象;二是在重点语段和细节描写的品味上,要以语言为核心,设计好学习活动,要根据教学目标作合理的取舍;三是在文本的拓展教学中,要把好度。全文的基调是欢快的,母亲的启蒙是富有艺术性的,正如茉莉那样。《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课文记叙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三次相遇并由此成为好朋友的事,表现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易近人,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儿童的一颗童心。也塑造了一个天真活泼、乐于助人的小女孩形象。教学中要继续抓好单元教学的训练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尤其是对话的朗读感悟一定要到位。同时,也要重视学法的迁移。《谈礼貌》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要说明的道理是“小学生要学会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文章先用古训自然引出观点,然后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说明其好处,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教学时要抓住文本的特点,注意文章表达上的特色。每一个事例的最后都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作为三个小论点来支撑文章的总观点。同时,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主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地开掘资源,深化学生对此的认识,这与课后练习的要求也是相一致的。第六单元有1首律诗和2篇叙事文章组成,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军人的风采。前两篇课文都是写长征的,歌颂中国工农红军的崇高精神,表现手法有所不同;后一篇是讲人民解放军如何与洪水作斗争的,表现了新时期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英雄形象。《七律长征》是毛主席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的一首律诗。以囊括宇宙、包容古今的巨人的心灵总揽长征,仅用56个字高度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所遇到的千难万险以及表现出来的英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4联8句,首联以“不怕难”为纲,开宗明义就把全篇的中心思想鲜明地揭示出来。长征的“难”,确实是历史上未有的,对于这些困难,红军是怎样对待的呢?简单的两个字“不怕”!第二句又加深了一层,红军面对“万水千山”不但不怕,而且从容不迫,在眼里是“只等闲”。颔联紧承“千山”,把五岭、乌蒙这有代表性的难关极力往大处说——“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把红军的看法极力往小处说——“腾细浪”、“走泥丸”。愈说得大,愈见“远征”之难;愈说得小,愈见“红军不怕远征难”。颈联紧承“万水”,在表述上与颔联有异曲同工之妙。尾联以“尽开颜”作结,上文历尽艰险,有惊心动魄之观,到此一片欢腾,一片欢笑,红军的快活而又自豪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四联衔接紧凑,结构严整,叙述的次序完全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勾勒出一幅红军万里长征行军路线的示意图。教学中要紧扣文章主旨,把文中诗句的讲读、课后练习的设计和课外收集的长征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情境的创设、语言的品味和朗读的训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如果说前面的律诗是对长征的概揽,这篇文章就是选取了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人物对长征进行了细描。课文讲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不顾战士们的劝阻,忍痛下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它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赞扬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教学可以围绕课文练习4和3来展开,重点要抓住彭德怀在下令杀大黑骡子前后以及在此过程中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体会他内心的矛盾、痛苦和坚毅,从而真正领会彭德怀爱兵如子的崇高品质。《大江保卫战》课文以通讯报道的形式,记叙了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保大堤的惊心动魄场面、战洪水的铮铮铁汉本色、救灾民的感人事迹,真可谓是“气壮山河”。教学中要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既有群体的描绘,又有个体的特写,教学方式要有所变化。要找准表现文章思路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细细体会。要用好相关的媒体资料,来烘托文章的中心。第七单元由2首古诗和3篇叙事散文组成。我以为,与前面第四单元相比,这一单元虽然从课题和内容来看,涉及到物,但更多的是表达作者独特的个人感受。在作家赵丽宏的眼里月亮是一幅美丽的画——“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银色的花边……”在古代诗人的眼里月亮是一首首动情的诗——“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类别:教学设计|添加到搜藏|浏览(1129)|评论(1)上一篇:《月光启蒙》说课下一篇:是真是假?相关文章:•关于
本文标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简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64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