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第二章疾病概论-金惠铭
1总字数:11838图:3表:0第二章疾病概论第一节健康与疾病一、健康的概念二、疾病的概念第二节病因学一、疾病发生的原因二、疾病发生的条件第三节发病学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第四节疾病的转归2第二章疾病概论健康与疾病(disease)是一组对应的概念,至今尚无完整的定义,两者间缺乏明确的判断界限,因此本章仅能根据目前的认识,加以阐述。第一节健康与疾病一、健康的概念长期以来,人们常常认为不生病就是健康,但是实际上此种观点是不全面的。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提出:一般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stateofcompletewell-being)。换言之,健康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精神状态。为了达到健康和保持健康,必须从增强自我保健能力着手,并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卫生保健。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不健康的行为,如吸烟、醺酒、吃不洁食物、赌博、生活懒散等,均应预防和抵制,如果每个人注意个人卫生、注意体育锻炼,则可更好地保持健康,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心理上的健康与身体的健康可相互影响。健康状况良好者除体魄强壮外,还应表现为精神饱满、乐观、勇于克服困难、事业性强、群众关系良好。心理的不健康可伤害身体,甚至引起躯体疾病。健康的标准并不是固定的,它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变化,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群中健康的标准也会留略有不同。增强健康意识,保障个人和大众的健康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亚健康(sub-health)状态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故有学者称其为诱发病状态。引起亚健康状态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工作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有关,其表现既可有躯体上的表现,又可有精神心理上的异常。亚健康者在一般情况下能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但生活质量不高,工作效率较低,容易疲劳,同时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健忘、焦虑易怒、精神萎靡、性功能减退等表现。这种状态虽与心理性疾病患者有类似表现,但其严重程度还不能达到此类疾病的标准。3亚健康状态的群体很大,尤其在中年人里比例很高,但是目前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和针对措施,因此只能从加强自我保健、开展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功能、调节心理活动等多方面综防治,争取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发展,防止向疾病方向转化。二、疾病的概念疾病概念是对疾病本质认识的概括。它随人类对疾病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疾病本身的发展而变化。不同的疾病概念反映不同的认识水平和方向,从而决定疾病的防治原则和措施。因而学习和探讨疾病概念是为了正确、深刻认识疾病本质,了解其发病机制,制订尽可能正确的诊断和防治疾病的战略、战术,明确我们与疾病作斗争的行动方向。目前一般认为,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以病毒性感冒为例,它常发生在机体疲劳、受凉以后,病毒侵入机体,对机体造成损害,与此同时,体内出现免疫反应加强等抗损伤措施,临床上出现咽喉痛、咽喉粘膜充血、流涕、咳嗽、发热等一系列表现,最后患病机体软弱无力,劳动能力明显下降。因此,简言之,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homeostasis)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第二节病因学病因学(eteology)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一、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又可称为致病因素。它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病因在一定条件下发挥致病作用。因此也可以说,病因是指能引起某一疾病的特定因素,它是决定疾病特异性的。病因种类很多,一般分成以下几大类:(一)生物性因素4是一类比较常见的病因。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这类病因的致病作用主要与病原体致病力强弱与侵入宿主机体的数量、侵袭力(invasiveness)、毒力以及它逃避或抵抗宿主攻击的能力有关。此类病因(特别是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常常构成一个传染过程。这一类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具有以下特点:1.病原体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例如甲型肝炎病毒,可从消化道入血,经门静脉到肝,在肝细胞内寄生和繁殖。2.病原体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疾病只有机体对病原体具有感受性时它们才能发挥致病作用。例如,鸡瘟病毒对人无致病作用,因为人对它无感受性。3.病原体作用于机体后,既改变了机体,也改变了病原体,例如致病微生物常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有些致病微生物自身也可发生变异,产生抗药性,改变其遗传性。(二)理化因素此类病因包括机械力、温度(如高温引起的烧伤、低温引起的冻伤)、大气压、噪声、电离辐射、强酸、强碱、化学毒物或动植物毒性物质等。理化性因素致病常可发生在一些突然事故、特殊环境中。物理因素的致病具有以下特点:(1)大多数物理性致病因素只引起疾病的发生,在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中它们本身不再继续起作用。(2)它们所引起的疾病潜伏期一般较短,或者根本没有潜伏期,只有紫外线和电离辐射,由于能量在体内转化的关系,可能是例外。(3)物理性因素的致病作用,对机体各器官组织来说,大都没有明显的选择性。化学性因素的致病具有以下特点:(1)不少化学性因素对机体的组织、器官有一定的选择性损伤作用。例如ccl4主要引起肝细胞中毒等。(2)化学性因素在整个发病过程中都起一定的作用,但一旦进入体内后,它的致病性常常发生改变,它可被体液稀释、中和或被机体组织解毒。(3)化学性因素的致病作用除同毒物本身的性质、剂量有关外,在一定程5度上还决定于作用部位和整体的功能状态。(4)除慢性中毒外,化学性因素的致病作用潜伏期一般较短。(三)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依靠机体内外环境中许多生理性刺激和必需物质来维持的。假如体内这些正常的刺激和必需物质缺乏或过多,就会发生功能上的改变,并且可能因此而发病,严重时甚至引起死亡。此类病因中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一些基本物质(如氧、水等),各种营养素(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某些微量元素(如氟、硒、锌、碘等)以及纤维素等。(四)遗传性因素遗传性因素直接致病主要是通过遗传物质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发生的。基因突变引起分子病,如血友病,其遗传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突变后造成凝血因子VIII缺失,导致凝血障碍,容易出血。由于其遗传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一般男性发病,女性遗传。染色体畸变引起染色体病,目前已达数百种,如性染色体畸变导致的两性畸形等。此外,某些家族人员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的倾向,如精神分裂症、糖尿病等,此种现象称其为遗传易感性,这些人具有遗传素质,即具备易得这类疾病的遗传特征。(五)先天性因素指那些能够损害胎儿的有害因素。由先天性因素引起的疾病称为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与妇女怀孕期患风疹有关。荨麻疹病毒也可能是引起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的先天性因素。有的先天性疾病是可以遗传的,如先天愚型,但有的先天性疾病并不遗传,如先天性心脏病。(六)免疫因素在某些机体中免疫系统对一些抗原刺激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从而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和生理功能的障碍。这些异常的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如异种血清蛋白(破伤风抗毒素等)、某些药物(青霉素等)在某些个体中引起过敏性休克;某些花粉、食物(虾、牛乳等)也可在某些个体中引起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变态反应性疾病;有些个体能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引起自身组织的损害,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disease),常见者如全身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此外,还有因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缺陷引起的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disease)。6(七)精神、心理、社会因素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如应激性疾病、变态人格、身心疾病等逐渐增多。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为人不仅是生物学领域内的动物,而更重要的是社会范畴里的生物。因此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病因还有很多,不可能全部列出。疾病的发生可以主要由一种病因引起,也可以由多种病因同时作用或先后参与,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病因也可能发生新的变化,因此必须具体分析。每种疾病一般来说都有病因,因此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没有病因,不可能发生相关的疾病。目前医学领域中虽然还有不少已经存在的疾病或新发现的疾病的病因不明,这是一种暂时现象,相信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这些疾病的病因迟早会得到阐明。二、疾病发生的条件疾病发生的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它们本身虽然不能引起疾病,但是可以左右病因对机体的影响、直接作用于机体或者促进或阻碍疾病的发生。例如营养、居住条件恶劣、过度疲劳等都可以削弱机体的抵抗能力,这时如有少量不足以引起正常人得病的结核杆菌进入机体,就可引起结核病;与此相反,充足的营养、良好的生活条件、适量的体育活动等,都能增强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此时如有结核杆菌的侵入,也可以不发生结核病,因此在有些疾病的病因学预防中,考虑条件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其中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precipitatingfactor)。诱因也是疾病发生的一种条件,如老年人中,肺部感染作为诱因,诱发心力衰竭等。此外,年龄和性别也可作为某些疾病发病的条件。例如小儿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这可能与小儿呼吸道、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点和防御功能不够完善有关。妇女易患胆石病、癔病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而男子则易患动脉粥样硬化、胃癌等疾病。必须强调,疾病发生发展中原因与条件是相对的,它是针对某个具体的疾病来说的,对于不同的疾病,同一个因素可以是某一个疾病发生的原因,也可以7是另一个疾病发生的条件。例如寒冷是冻伤的原因,但也是感冒、肺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的条件,因此要阐明某一疾病的原因和条件以及认识它们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必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第三节发病学发病学(pathogenesis)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是指各种疾病过程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共同的基本规律。1.损伤与抗损伤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两者间相互联系又相互斗争,这是构成疾病各种临床表现,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疾病中损伤与抗损伤作用常常同时出现,不断变化(图2-1)。图2-1疾病时体内的损伤(箭头)与抗损伤反应(圆圈内)以烧伤为例,高温引起的皮肤、组织坏死,大量渗出引起的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等变化均属损伤性变化,但是与此同时体内有出现一系列变化,如白细胞增加、微动脉收缩、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等抗损伤反应,如果损伤较轻,则通过各种抗损伤反应和恰当的治疗,机体即可恢复健康;反之,如损伤较重,抗损伤的各种措施无法抗衡损伤反应,又无恰当而及时的治疗,则病情恶化。由此可见,损伤与抗损伤的反应的斗争以及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常常影响疾病的发展方向和转归。应当强调在损伤与抗损伤之间无严格的界限,他们间可以相互转化。例如烧伤早期,小动脉、微动脉的痉挛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但收缩时间过久,就会加重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甚至造成组织、细胞的坏死和器官功能障碍。在不同的疾病中损伤和抗损伤的斗争是不相同的,这就构成了各种疾病的不同特征。在临床疾病的防治中,应尽量支持和加强抗损伤反应而减轻和消除损伤8反应,损伤反应和抗损伤反应间可以相互转化,如一旦抗损伤反应转化为损伤性反应时,则应全力消除或减轻它,以使病情稳定或好转。2.因果交替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间可以相互交替和相互转化,如果善于揭露各种病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就会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向和发病的主导环节并加以有效的治疗。在疾病的过程中,原始致病因素作用于
本文标题:第二章疾病概论-金惠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75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