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二章第三节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第九讲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重要问题:1、三皇同盟2、柏林会议3、德奥同盟4、三国同盟5、地中海协定6、再保险条约7、法俄同盟“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而法国却只有一条东部的国界,俄国在西部的边界上有遭到进攻的可能。……,我们比任何一个别的民族更容易遭到别人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的危险。”———俾斯麦俾斯麦的外交对手们法国总理甘必大(Gambetta,1838-1882)俄国外交大臣戈尔恰科夫(Gorchakov,1798-1883)英国首相迪斯累里(1804~1881)奥匈外交大臣安德拉西(Andrassy,1823-1890)“普法战争绝不是一场普通的战争,这场战争代表了德意志土地上的革命,这是比法国大革命更重大的政治事件。我们处理外交事务的原则已经完全不复存在。均势已经完全被破坏,受冲击最大、最能感受到这种巨变带来的后果的国家,就是英国”。在英国外交者看来,“俾斯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拿破仑”,是一个对现存外交秩序的破坏者,应该对其遏制。哥恰可夫特向法国驻柏林大使说明:“我已经向您说过这一点,而且乐意再说一遍,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法国”。“法国,强大,强大,再强大”从普法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始终把德国作为头号对手,复仇并重提阿尔萨斯-洛林问题一直是这种民族情绪的核心。普奥战争中的战败国企图不断把德国拖进奥匈与俄国在巴尔干问题上的争斗,要德国为奥匈帝国蹚浑水,使得俾斯麦很警惕:一方面要利用奥匈帝国,另一方面要防止被拖入巴尔干问题。“一群巴尔干的偷羊人(无赖)。德国决不能让他们把自己拖进去。”俾斯麦的外交目标:一是防止法国同其他大国结成联盟;二是千方百计地与其他大国改善关系甚至建立某种联盟。一、俾斯麦体系的建立1、1873年三皇同盟2、近东危机与俄土战争3、1879年德奥同盟4、1881年三皇同盟的恢复5、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1)德俄关系的基础(2)德奥关系的基础(3)俄奥关系的基础(4)三皇同盟的成立德皇威廉一世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是舅甥关系俄一直在德国统一问题上持中立立场1871年俾斯麦支持并帮助取消了1856年《巴黎条约》关于黑海中立化的规定,恢复了俄在黑海的利益。普奥战争之后,由于俾斯麦力排众议,宽容对待战败的奥地利,为德奥和解创造了条件。而奥地利看到德国统一,德俄友好,逐渐接受现实,开始谋求与德国改善关系。德皇威廉二世和奥匈帝国皇帝俄奥关系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关系更加紧张,都希望与德国接近,遏制对方。但是俾斯麦对俄友好政策,使奥只好接受现实,准备与俄谅解,避免陷入孤立。而俄面对德奥接近的现实,也愿意和奥谅解,牵制德国。1873年三皇同盟1873年6月,俄奥两国皇帝在维也纳郊区兴勃隆拟定了《兴勃隆协定》。规定对分歧展开磋商,在遇有第三大国的侵略时,两国将不寻求缔结新的同盟。德国随后加入,形成三皇同盟。2、近东危机1856年《巴黎条约》规定了近东现状和大国平衡。但时隔20年,东方问题再次泛起。1875年7月,奥斯曼帝国西北部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地区爆发起义,反对土耳其的专制统治。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对起义立即给予支持。1876年,起义蔓延到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准备对土宣战,危机加剧。《柏林备忘录》1876年5月,在俾斯麦的促成下,奥俄在柏林签订了一个备忘录,两国一致要求土耳其在波黑两省实行宗教自由的改革,并建议冲突双方停火两个月谈判。如果停火期满而未达预期目的,大国将采取措施。《柏林备忘录》遭到英国的反对;土耳其拒不接受,反而在保加利亚制造了屠杀1.2万居民的惨案。这引发了塞、门两国对土宣战。但塞尔维亚不久战败。奥俄《布达佩斯条约》为了争取奥能在俄土战争中保持中立,1877年1月,奥俄两国秘密签订《布达佩斯条约》。规定:奥保证在俄国采取行动时保持善意中立;俄国承认奥可占领波黑两省;俄军的行动范围将局限于巴尔干东部;两国确认不建立大斯拉夫国家;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可以独立。俄土战争与《圣斯特法诺条约》1877年4月,俄对土宣战。次年土战败,两国签订《圣斯特法诺条约》。规定:土耳其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罗马尼亚独立;波黑两省实行改革;俄国取得巴统等地区;两海峡对来往于俄国港口的商船开放;建立大保加利亚公国,并由俄军占领两年。条约遭到英奥两国的坚决反对,要求召开一次欧洲会议来修改俄土和约。1878年的柏林会议1878年6月,德、英、俄、奥、法、意和土耳其在柏林举行会议,讨论《圣斯特法诺条约》引起的争议。实质上是俄、英、奥三国对土耳其的瓜分。最后签订了《柏林条约》。《柏林条约》主要内容:(1)俄国放弃建立大保加利亚计划,该地区分为三个部分:自治的保加利亚公国,半自治的东鲁米利亚省以及土耳其直接统治下的马其顿;(2)奥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两省;(3)土耳其同时承认塞、门、罗的独立;(4)俄国保留条约中的一些领土权益;(5)英国占领塞浦路斯岛;(6)维持海峡对一切外国军舰关闭的原则。柏林会议的影响通过会议,英、俄、奥三国在近东协调,东方问题暂时得以缓和。英国迫使俄国丧失了大部分“胜利果实”,加深了两国矛盾;德国的助奥抑俄政策,引起了俄的不满;奥匈在巴尔干的扩大,加深了与俄国的对立。把马其顿置于土耳其的统治之下,引发了1912年的巴尔干战争;把波斯尼亚划归奥匈,引起了1914年的世界大战。2、1879年德奥同盟1879年10月,德奥双方缔结了《德奥同盟条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遭到俄国的进攻,另一方应以全部军事力量予以援助;缔约国一方如遭到其他另一国家(法国)进攻,另一方应采取善意中立,但如果俄国支持该进攻国家,则缔约国双方应协调作战直至议和。基本条款:两国承诺抵抗俄国的任何进攻。德奥同盟目标德奥同盟是军事同盟,目标主要指向俄国。间接指向法国,因为一旦俄国援助法国,奥匈就支持德国。德国作了一个重要的保留:德国不支持奥匈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俾斯麦把它视为德国对外政策的基础。3、1881年三皇同盟的恢复1881年6月,德、俄、奥三国在柏林秘密缔结为期3年的《三皇同盟条约》。1884年续订一次。规定:(1)缔约国之一同第四国交战时,其余两缔约国应采取善意中立。(2)土耳其欧洲领土的变更,需经由缔约国一致同意;俄奥两国达成协议,保加利亚地区(马其顿除外)可以合并,奥匈可以兼并波、黑两省;(3)缔约国承认海峡封闭是一个具有普遍的欧洲原则。基本条款:三皇相互承诺保持中立。三皇同盟的性质从性质上看,新三皇同盟不是军事同盟,而是承诺保持中立的协定。俄国与英国冲突时,德奥中立;德法战争,俄国中立。条约缓和了俄奥在巴尔干的冲突;使德国不必被迫在俄国和奥匈之间进行选择;使俄国暂时摆脱了孤立的困境。4、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1882年5月,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了同盟条约。规定:缔约国之间互相保证不参加敌对同盟;意大利在遭到法国进攻时,德奥应提供全力援助;德国在遭到法国进攻时,意大利需履行同样义务;缔约国成员如遭到两个以上非缔约国的进攻,所有缔约国应协同作战;缔约国如遭到另一非缔约国威胁或与之发生战争,其余缔约国应采取善意中立。条约有效期为五年。基本条款:俄国与奥匈冲突时,意大利保持中立;德国的代价是意大利抗击法国时,支持意大利。三国同盟的目标三国同盟是一个针对法俄的同盟。对于德国来说,可以借此牵制俄国,而且孤立了法国。对于奥匈来说,可以在俄奥战争中获得意大利的中立。意大利则通过与德奥结盟而摆脱了孤立,并提高了大国的地位。总体上,三国同盟是德奥同盟的扩大。俾斯麦体系的建立三皇同盟、德奥同盟、德奥意三国同盟的建立,构成了俾斯麦联盟体系。目标是孤立法国。其致命弱点是:三皇同盟与三国同盟互相矛盾。在俄奥对抗中德必须站在奥匈一边,这必然恶化德俄矛盾。二、卑斯麦体系的调整与瓦解1、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2、法德危机和1887年《三国同盟续约》3、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4、德国的外交“新路线”与法俄同盟的建立1、保加利亚危机保加利亚的亚历山大大公在由沙皇扶植登上王位后,出于对俄的不满,转而企图摆脱俄的操纵。1885年9月,东鲁米利亚爆发了反土起义,宣布与保加利亚公国合并。俄谴责保加利亚破坏《柏林条约》,要求解散保加利亚的合并。但英国反对俄的建议。1886年2月,英国鼓动土耳其和保加利亚达成和解:东鲁米利亚仍归土耳其,苏丹任命亚历山大大公为该省总督。三皇同盟的终结在保加利亚危机期间,由于奥国反对俄国占领保加利亚或变其为保护国。俄国将奥国视为它向巴尔干扩张的主要障碍;奥国从此次危机中认识到三皇同盟不足以遏制俄国的扩张野心,两国关系急剧恶化。1887年,《三皇同盟条约》期满时没有再续订。三皇同盟瓦解。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1882年5月,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了同盟条约。条约有效期为五年。基本条款:俄国与奥匈冲突时,意大利保持中立;德国的代价是意大利抗击法国时,支持意大利。2、1887年《三国同盟续约》1887年2月,《三国同盟续约》在柏林签字。三部分内容:(1)三国同意继续延长1882年的三国同盟条约;(2)《德意协定》规定,如果意大利为了地中海的利益而与法国开战,德国应给予军事援助;(3)《奥意协定》规定双方将尽可能维持近东现状。三国同盟演变成具有侵略性的军事同盟。3、两次《地中海协定》英意两国在地中海存在遏制法国的共同利益,英奥两国在巴尔干问题上也存在遏制俄的相同立场。第一次《地中海协定》1887年3月,英、意、奥三国以互相交换照会的形式达成了第一次《地中海协定》:三国同意共同维持地中海以及亚得里亚海、爱琴海和黑海的现状;意大利支持英国在埃及的活动而英国支持意大利在北非地区的活动;英意两国若与第三国发生分歧,双方约定在地中海彼此支持。协定的矛头主要针对法国。第二次《地中海协定》1887年12月,三国又达成了第二次《地中海协定》:三国同意共同维持近东现状和保护黑海海峡,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的宗主权。协定主要针对俄国。德国通过其盟国间接地实现了与英国的非同盟性联合。德俄《再保险条约》1887年6月,德俄在柏林签订《再保险条约》:(1)缔约国一方与第三大国交战时,另一方中立;但德攻法和俄攻奥两种情形除外;(2)德国承认俄国在巴尔干权利,尤其是在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占有优势的合法性;(3)双方重申封闭海峡是个欧洲原则。条约有效期三年,内容保密。基本条款:法国进攻德国时,俄中立;奥匈进攻俄国时,德中立。《再保险条约》目标卑斯麦通过《再保险条约》,在防止了法俄结成反德同盟。由于三国同盟保证了奥匈在法德战争时的中立,现在又保证了同样情况下俄的中立,因此该条约被称为《再保险条约》。在争取英国和俄国方面,俾斯麦的政策虽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他的同盟体系中包含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使这个体系难以长久维持。这些问题是:(1)英国的均势政策(2)德俄关系的不稳定性(3)德国政策的连续性问题4、德国的外交“新路线”威廉二世1890年俾斯麦辞职后,德皇威廉二世推出外交“新路线”,在大国关系方面,就是加强与英国和奥、意的关系,轻视德俄关系。Droppingthepilot1890(俾斯麦下台)①取消了与俄国续订《再保险条约》;②极力拉拢英国;③更重视三国同盟的作用:1891年续订《三国同盟条约》,加强了德奥意关系。法俄同盟的建立1892年8月,法俄两国签订军事协定。主要内容是:(1)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国在德国的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进攻德国;(2)如果三国同盟或其成员军事动员,法俄两国即同时动员各自军队;(3)法国用于对德国的军队为138万人,俄国则为70万或80万人,这些军队应尽快参加战斗,迫使德两线作战。1894年1月,这项军事协定在两国相继获得批准,法俄同盟正式成立。影响法俄同盟是一个完全的军事同盟,它标志着普法战争后,俾斯麦精心构筑的将奥匈、意、俄、英等大国纳入其中的俾斯麦结盟体系的瓦解。此后,欧洲日益分裂成两大敌对阵营:德、意、奥集团和法、俄集团,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俾
本文标题:第二章第三节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77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