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检测题及解析
图1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检测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A.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B.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D.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2.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玻璃罩中,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减小直到消失;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声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说明()A.空气不能传声B.液体不能传声C.真空不能传声D.固体不能传声3.以下关于发声和发声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C.被敲响的音叉停止振动后,不再发声D.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快4.小强在使用小提琴前,常常旋动琴弦轴调节琴弦的松紧,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速度5.如图1所示是探究声现象的实验装置,利用该装置可演示()A.敲音叉的力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远,听到的声音音调就越高B.敲音叉的力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越大C.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6.用钢琴和手风琴演奏同一首曲子,听起来感觉不同,其原因是()A.钢琴和手风琴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B.钢琴和手风琴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C.钢琴和手风琴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D.钢琴和手风琴发出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7.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A.大象的“声音”交流B.蝙蝠的“回声”定位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D.站在圜丘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8.新年联欢会上,一位同学手持一面小鼓,置于点燃的蜡烛附近,鼓面面对烛火,敲响小鼓,周围同学看到烛火随着鼓声舞动。对这一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B.烛火舞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C.鼓面振动产生的是超声波D.周围同学听到的鼓声是由空气传来的9.人们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下列事实中,应用了次声波的有()A.用声呐探测海底的深度B.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C.海豚判断物体的位置和大小D.用仪器监听海啸10.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标志,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才能让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11.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下面有效合理的方法是()A.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控装置B.在教室周围植树C.每个学生都戴个防噪声耳罩D.将教室的窗户打开12.我市正在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们每一位市民的文明举止,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开车时不乱鸣笛就是其中之一。如图2所示,是道路交通“禁止鸣笛”的标志,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城市中的噪声污染,这种控制噪声的途径是()A.在人耳处B.在传播途中C.在声源处D.以上方式都有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13.如图3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中传播;还可以观察到紧挨音叉的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_____产生的。14.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柳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由_______振动产生的。用力吹柳笛发出的声音响度________。对比长而粗的“柳笛”,细而短的“柳笛”发出的声音音调________。15.小明在听音乐时,将音响的声音放得很大,妈妈告诉他将音量调小些。从乐音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要使声音的______降低;从环保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要在______处减弱噪声;同时依据声音的_______小明还可以分辨出是哪位歌手在演唱。16.2011年北京时间9月8日8时15分,中国地震网通过接收到的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测定新疆乌恰县发生3.6级地震,这种声波人耳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______Hz至20000Hz。17.中医经常通过“望、闻、问、切”四步诊法来诊断患者。其中______是最早利用声音诊断病情的例子。医生还经常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其中听诊器是运用了声音_____(选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胶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或“响度”)。18.用一张桌子做实验,一个同学轻敲桌底(使附近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可以听到敲桌底的声音,说明________能够传声。室外噪声大时关上窗户是在传播过程中________噪声。19.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到达海底后,发生了_______现象,声呐接收到回波,再根据声速和时间可计算出此处的海洋深度。但是,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20.在春天的花丛中经常看见蝴蝶的身影。某种蝴蝶的翅膀在4s内振动了24次,频率是________Hz,人类_______听到该频率的声音(选填“能”或“不能”)。21.《吕氏春秋•自知》中记载一个《掩耳盗铃》的故事,后来常用该成语来比喻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阻止声音的_______,又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__,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22.平时我们在电视上看到敲击乐的表演,现在给你同样的玻璃瓶若干个,水,线和一根小木棍。要求你用以上的器材自制一敲击乐器并进行演奏,并说出你这样做的道理。23.在一次校园歌咏比赛时,小鹏同学发现女生的声音尖而细,男生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你能告诉他这是为什么吗?24.晚上在家学习时,邻居放音乐的声音很大,干扰了你的学习。为保障你的学习,请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至少写出两种不同途径下减小干扰的方法。四、计算、探究题(25题9分,26题15分,共24分)25.小伟所在的实践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探究。实验一: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槽中的水,发现溅起了水花。实验二:用细线把一个小铃铛悬挂在软木塞的下端,并置于烧瓶中,轻轻摇一摇烧瓶,会听到清晰的“叮当”声,然后取下软木塞,将点燃酒精的棉球放入瓶中,待火熄灭后,迅速塞紧软木塞,再摇瓶子,听到瓶子中的响声比原来小得多。实验三:把自行车支起来,一只手转动自行车的脚踏板,另一只手拿着硬纸片,让纸片的一头伸到自行车后轮的辐条中。先慢慢转,这时可以听到纸片的“咔咔”声;再加快转速,纸片发出的音调就会变高;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纸片就会尖叫起来了。(要特别注意安全,不要把手伸到辐条中)以上三个实验中,能表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另外两个实验分别表明:(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υ。介质υ/(m·s-1)介质υ/(m·s-1)水(51450冰3230水(151470软橡胶(常温)40至50水(201480软木500海水(251531铁(棒)5200(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只需写出两种)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___________计算出海水深度为_________m。(3)真空中声速是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章声现象检测题参考答案1.D解析: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选项A正确。船上的人是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而不是根据音调,选项B正确,选项D错误。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选项C正确。本题选错误的选项,所以选D。2.C解析: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声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说明空气能够传声,选项A错误。此实验中未涉及液体,故不能说明液体的传声情况,选项B错误。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减小直到消失,说明空气(传声介质)在减少时,声音变小到消失,充分说明真空不能传声,选项C正确。此实验中未涉及固体,不能说明固体的传声情况,选项D错误。3.B解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在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选项A不符合题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选项B符合题意。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故被敲响的音叉停止振动后,不再发声,选项C不符合题意。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选项D不符合题意。4.B解析:调整琴弦松紧程度的目的是调节物体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琴弦发声时的音调。选项B正确。5.B解析:音叉的振动不易觉察,将音叉振幅的大小转换为乒乓球弹起的高度。敲击音叉的力越大,乒乓球弹起的越高,音叉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此装置探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选项B正确。6.C解析: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不同,我们可以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选项C正确。7.B解析:选项A,大象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之间交流的声音。选项A不符合题意。选项B,蝙蝠能发出超声波,并利用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来确定障碍物的大小、距离等信息。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是利用了超声波能传递能量。选项C不符合题意。选项D,站在圜丘坛最上层中央的圆石上面说话,声波向四面八方传播,碰到周围的石栏,反射回来,与原声混合,因此我们听到的声音响亮。人的说话声不属于超声波。选项D不符合题意。8.C解析:敲响小鼓时,鼓面振动,产生声音,声音能传递能量,使蜡烛火焰跳动。听到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同学耳朵里,这说明声音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不是超声波。选项C符合题意。9.D解析:声呐,又称超声雷达,利用超声波来探测海底深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蝙蝠发出超声波来定位,选项B不符合题意。海豚也可以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波来判断物体的位置和大小,选项C不符合题意。海啸可以发出次声波,用仪器监测次声波,可以在海啸来临前向沿海地区发布预警,降低海啸带来的灾害,选项D符合题意。10.A解析:在本题中的“轻声”和“大声”都是指声音的响度。11.B解析: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会测出噪声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选项A不符合题意。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有效地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选项B符合题意。学生戴防噪声耳罩,虽然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但老师讲课声音也听不见,不是合理的办法,选项C不符合题意。将窗户打开只会增大噪声,选项D不符合题意。12.C解析:禁止鸣笛,即让发声体不再发声,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选项C正确。13.空气振动解析: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这是由于右边音叉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向周围传播的声波,从而使左边的音叉振动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从这个实验我们知道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14.空气柱大高解析:“柳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柳笛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用力吹柳笛,空气柱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细而短的“柳笛”内,空气柱质量小、体积小,容易振动,振动频率大,音调高。15.响度声源音色解析:调节音量时,喇叭的振幅发生改变,所以发出声音的响度发生改变。将音响声音调小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同歌手的声带特征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所以可以通过音色辨别不同的歌手。16.次声波不能20解析:次声波一般是在地震、海啸、核爆炸等情况下产生,且人耳听不见次声波。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本文标题: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检测题及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78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