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苏锡常镇四市2011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
苏、锡、常、镇四市2011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纰缪./未雨绸缪.间.距/间.不容发税率./为人坦率.B.下载./载.歌载舞偏裨./无裨.于事稽.首/无稽.之谈C.洁癖./穷乡僻.壤拙.劣/茁.壮成长绚.烂/徇.私舞弊D.偌.大/一诺.千金募.捐/蓦.然回首剽.悍/虚无缥.缈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瑞典国王因自己开车上下班饱受赞誉,而曾花15欧元乘坐廉价航班探亲的西班牙王后,更被视为欧洲王室节俭的榜样。B.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对人体可接受的辐射剂量限值有明确规定,对于普通公众,要求一年内不超过5毫西弗左右。C.利比亚局势动荡,中国政府采取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D.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国家外汇储备充足,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3.根据下面的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地震现象(不超过30个字)。(4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从而产生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震波极其强烈的超级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地震是的自然现象。4.某同学因患白血病住院治疗,全校师生闻讯后纷纷捐款,校学生会委派你作为师生代表前往医院转交捐款。请你写一段话,向这位同学说明来意,并表达对他的慰问和鼓励。(不超过50字)。(5分)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昭义节度卢从史有贤佐曰孔君,讳戡,字君胜。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从史羞,面颈发赤,抑首伏气,不敢出一语以对,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坐则与从史说古今君臣父子道,顺则受成福,逆辄危辱诛死,曰:“公当为彼,不得为此。”从史常耸听喘汗。居五六岁,益骄,有悖语,君争,无改悔色,则悉引从事,空一府往争之。从史虽羞,退益甚。君泣语其徒曰:“吾所为止于是,不能以有加矣!”遂以疾辞去,卧东都之城东,酒食伎乐之燕不与.。当是时,天下以为贤,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云。会宰相李公镇扬州,首奏起君,君犹卧不应。从史读诏,曰:“是故舍我而从人耶!”即诬奏君前在军有某事。上曰:“吾知之矣。”奏三上,乃除君卫尉丞,分司东都。诏始下,门下给事中吕元膺封还诏书,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明年,元和五年正月,将浴临汝之汤泉,壬子,至其县食,遂卒,年五十七。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君卒之九十六日,诏缚从史送阙下,数.以违命,流于日南。遂诏赠君尚书司勋员外郎,盖用尝欲以命君者信其志。君于为义若嗜欲,勇不顾前后;于利与禄,则畏避如怯夫然。始举进士第,自金吾卫录事为大理评事,佐昭义军。军帅死,从史自其军诸将代为帅,请君曰:“从史起此军行伍中,凡在幕府,唯公无分寸私。公苟留,唯.公之所欲为。”君不得已,留一岁,再奏自监察御史至殿中侍御史。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后不听信,恶益闻.。君弃去,遂败。(节选自《全唐文》,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酒食伎乐之燕不与.与:参与B.数.以违命,流于日南数:列举C.唯.公之所欲为唯:希望D.后不听信,恶益闻.闻:传布6.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孔戡“声望高”的一组是(3分)①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②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云③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④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⑤凡在幕府,唯公无分寸私⑥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A.①②⑥B.②③④C.①③⑤D.④⑤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规劝卢从史,孔戡曾让整个节度使府的僚属都去劝谏,卢从史虽然当时羞惭,但等众人退下后,不忠之言却更加厉害,孔戡于是借口生病退隐而去。B.孔戡命运不济,虽被皇上任命为尚书司勋员外郎,但因卢从史多次向朝廷奏章诬告,一直未能到任,后来在临汝进餐时猝然而死,享年五十七岁。C.孔戡从进士出身进而辅佐昭义军,前任军帅死后,经代理军帅卢从史苦苦挽留而做他的辅臣,他不计个人得失,坚持道义,赢得了人们的敬重。D.卢从史原为一般将领,后为昭义节度使,他起初很重视孔戡,曾一年中两次上奏为孔戡升官,但后来不听孔戡规劝,导致最终的失败。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4分)(2)是故舍我而从人耶!(3分)(3)于利与禄,则畏避如怯夫然。(3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1)首联中哪一个物象暗扣着题目?第二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2)前人称刘禹锡“英迈之气,老而不衰”,三、四两联是如何表现诗人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5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______________。(《左传》)(2)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表》)(3)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4)______________,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5)盖将自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6)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在风中长大朱以撒①说风,可以从我小时候居住的环境追溯过来。这个滨海小城,走几步就可以看到逐排推动的雪浪花;而城市的另一面,则是终年绿意披拂的高山。这个小城的古典气味,就在海风和山风的冲兑下回旋,漾来漾去。②小城人家安然地度着夏日,每人一把蒲扇,指掌轻轻收住扇把,左右摇动。一个没有任何降温设备的居家生活,从夏日里探到了它的朴素和简单,同时充满了对于气候轮转的乐于接受,还有婉约的调整,调整到稍稍适应即可,用一把充满草香的蒲扇。这与如今终日在写字楼内,空调的制动使整座大楼冷飕飕不同,白领可以在夏日穿着笔挺的西服,却不知,一个人不感受夏日之炎热,是辜负了这个时节固有的赏赐。③总是在晚饭的时候,借助夕阳的余晖品尝,每一口饭和菜,都充满芳香。一盏忽忽悠悠的煤油灯摆上了桌,火舌温柔、委婉,昏黄暗淡,却可以照见一家老小。在摇曳的火舌下,厨房里是母亲熟练运动着的双手,碗碟正在被涮洗,暗中反射着寒光。没有电灯通明的老宅,简陋中透着温馨,是一种干稻草堆那般的温暖。④有一些人注定要离乡背井,到更广阔的空间接受风雨的扑打。我从风中的山野来到这个省会城市,已经二十六岁,又高又瘦如风中之丝。城市是乡村的怪胎,许多的空旷越来越紧密地被高层建筑挤占,似乎不占尽空间就不足以称城市。一座高大的建筑就是一面挡风的盾牌,盾牌多了,激荡的风难以穿越。城市闷热起来,蒲扇已经消失,电器降温设备在炎炎夏日的居室里制造着非自然的情调。有时也能巧遇故旧,当我放弃大路钻入小巷,风突然旋转而至,皮肤准确地判断它来自高空或者原野。即使城市生活久了,皮肤的感觉依旧,像一小节细微的芒刺拂动,有一点幸福的异样。⑤台风是这个城市最大的威胁。当我们看到台风时,已经是这股力量穿行过后留下的破坏痕迹了——楼房倒塌,桥梁倾圮,林木拔起,船只颠覆。装点城市的无数大型广告,妖冶的美女花容失色,断成几节,只余一只煽情的眼。每一次台风过去,城市惊魂未定。对于大自然而言,只不过是它一次急促的呼吸罢了。⑥曾经有一出戏代表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它的名字叫《战台风》。当几百万知青躬耕于大野,对于自然的力量不寒而栗时,这出戏的出现,增添了人们不自量力的胆魄,面对台风、暴雨、山洪、泥石流,以血肉之躯去抵挡的人不在少数。⑦然而,自然界永远是一幅广阔高迥的相貌,深含超人的力量。人类无法拒绝风,无法改变风的走向,人的自尊自信受到了风的挑战。人在长大,除了肉身的伸张之外,更重要的标志是人的思维摆脱了愚昧,走上了正常的轨迹。我注意到,面对破坏力强大的风,人们已经从迎战转为躲避,避其锋芒、尖锐,不再侈谈人定胜天这类空话。渔船靠港、学校放假,举村迁移,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觉醒和进步——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加紧要,人在大自然自然面前低头,并不是人类的羞耻。⑧在风中,我们长大。(选自《十月》,有删节)11.文章第③节描写了家庭生活温馨的一幕,请分析其表达特色。(4分)12.文章第⑥节写《战台风》这出戏,有何作用?(6分)13.文章题目“在风中长大”中“长大”的内涵有哪些?(4分)14.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予以探究。(6分)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史铁生的坦荡辞世是一个示范王一方2010年12月30日傍晚,史铁生静静地躺在朝阳医院急诊区的手推板床上,呼吸微弱,命悬一线。那天下午,他突发脑溢血。旋即被送至离家不远的朝阳医院。晚上九点多,临床教授凌锋闻讯赶来,轻轻翻开史铁生的眼皮,发现瞳孔已经渐渐放大。环顾四周,一片纷乱。于是,凌锋迅速联络,将史铁生转到宣武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作为有丰富颅脑外科急救经验的临床教授,她将预后告知了史夫人陈希米。没有太多的解释,陈希米告诉凌锋,放弃一切介入性的急救举措。她平静地签署了停止治疗的知情同意书。陈希米说,这不是她即兴的决定,而是史铁生生前郑重的预嘱。根据我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的程序安排,凌锋联系了协调华北地区器官捐献的天津红十字会,陈希米郑重地签署了捐献肝脏和角膜的文件——“铁生讲过,把能用的器官都捐了。”那时,铁生的呼吸越来越微弱,然而,他硬是坚持到天津红十字会取器官的大夫赶到,才舒缓地呼出最后一口气,以便让每一个捐献的脏器都处在血液正常灌注状态。凌锋大夫不由得感慨:铁生真坚强。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所有在场的医护人员在安魂曲中向铁生鞠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9个小时后,铁生的肝脏、角膜在两个新的生命体中开始工作,铁生的生命依然在延续。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教授是一位肝脏外科专家,也是国内著名的器官移植专家,他深知由于活体器官供给的匮乏,贻误了一大批完全可以通过移植手术重新获得生命活力的病友。所以,他十分动情地说:“史铁生23岁就下肢瘫痪坐到了轮椅上,无法像我们一样站起来生活,但是,他的死让他高高地站了起来,而且站到了中国人的道德高坡上。”在医疗技术尤其是急救技术登峰造极,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死亡就是关机时间,就是停电时间,而金钱加心肺复苏术、人工心肺机、肠外营养可以让植物人延续生命若干年,这种插满管子的生命延续不仅充满着痛苦,使得生命缺乏尊严和质量,而且大量消耗社会资财。据统计,人们一生中的医疗花费,八成用在死前一个月的救治中,最终依然是充满痛苦、无奈地离去。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死亡的方式吗?我以为,史铁生的死是一个示范。我们完全可以像他那样踏上生命的归程。(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5.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史铁生坦荡辞世的具体体现。(6分)16.文中划线部分引用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教授对史铁生的评价,有何作用?(6分)17.“史铁生的死是一个示范”,这句话有何深刻内涵?(6分)七、作文(70分)18.请以“简单”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语文II(附加题)(总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19.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本文标题:苏锡常镇四市2011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80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