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体化、分阶段、多层次”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体系包括了三层次,分别为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和巩固理论知识的专业基础实验层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实验层次,以及依托产学研,全面提升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实验层次。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的全面更新,使实验过程和实验内容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规范。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简介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软件工程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同时,产业界则重点关注毕业生能否迅速融入业界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本科培养阶段兼顾这两方面的要求,是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国软件工程教育在经历了“计算机科学教育+职业教育”的初期探索后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南京大学系统深入地研究了软件工程教育,着力建设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该教学成果获得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一、有效融合国际规范与产业需求的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该教学成果创新性地“有效融合”国际专业教育规范与产业界现实需求,“一体化”设计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工作内容为:⑴融合国际规范和产业需求的一体化学科教育知识体系。以国际主流专业教育规范为基础,结合对软件产业的分析研究,编制学科教育知识体系,为课程体系、工程能力训练体系和质量体系的设计提供工作基础。⑵兼顾专业基础与应用需求的一体化课程设置方案。以软件工程学科整体架构和基本方法为主线,基于知识点分解,率先构建并实施了符合国际规范、兼顾专业基础和产业需求的全新课程体系,并在具体课程设计中充份体现专业基础与实用技能相结合的宗旨。⑶实验、实训、实习一体化的工程能力训练体系。以知识体系为线索,一体化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案,整体规划、分阶段组织实施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实训和实习,并引入创新型实践教学方法,在知名软件企业设立实习基地,形成完善的工程能力训练体系。⑷教学实施过程和质量保障过程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教学管理中引入软件工程中的过程管理方法,借助信息化手段,以知识点为基本管理要素,动态监控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形成了系统、规范、可度量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⑸国际规范、产业需求、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保障体系有效互动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基于国际规范和产业需求,整体规划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工程能力训练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有效互动,从而形成一体化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二、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该教学成果基于学科教育知识体系,精心设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统一部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工程能力训练体系的实施,并借助于数字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其实施质量。具体实施如下:⑴工作基础:学科教育知识体系。有效融合国际规范和产业需求的学科教育知识体系是课程体系、工程能力训练体系和质量体系的工作基础。⑵工作保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课程教学支持系统和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共同构成的数字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的工作保障。⑶专业基础课程:软件工程初级课程与数学课程。5门软件工程初级课程和2门软件数学课程涵盖了从事软件工程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硬件、软件、工程、职业和数学基础知识。⑷专业核心课程:计算学科中级课程与软件工程高级课程。4门计算学科中级课程教授硬件与系统软件领域的知识,6门软件工程高级课程教授软件工程各专门化领域的知识。⑸专业选修课程:面向软件系统与应用的选修课程。基于CCSE推荐的软件系统与应用领域,结合本地区人才需求和本校办学特色,设计一组可动态增删的选修课程模块。⑹工程能力训练:与课程体系相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部署课程实验、专设实践课程、实训课程和实习,构成一体化设计、循序展开的工程能力训练体系。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简介南京大学秉承“基础理论教学与工程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着力建设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其构建与实施经历了两个阶段。2002-2006年,独立设置“两个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和四门实践技能训练课程”,构成“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2006年至今,进一步有效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构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实训、实习”一体化设计的“软件工程专业工程能力训练体系”。该教学成果获得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入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一、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软件工程专业开办伊始,首要任务是解决高校传统软件教育中的工程化实践教学问题。为此,南京大学独立设置了“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其主要内容如下:⑴一个教学理念。确立“基础理论教学与工程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把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作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之一,全面均衡地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⑵两个培养阶段。把工程化实践能力的教学划分为教学阶段和实习阶段。在传统课程教学中引入工程能力训练环节,设置4门阶梯状的工程实践学分课程。独立设置24周全时制实习,在真实环境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⑶三项保障措施。实践适合国际化、工程性软件人才培养的创新教学方法;进行工程性人才素质评价和工程性教学体系的企业评价;以工程理念指导工程性实践教学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探索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方法。⑷四门实践课程。创新性设置程序设计、软件工程、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台等4门阶梯状、体系化的实践课程,针对性培养软件工程人才所应具备的个人开发能力、团队开发能力、系统研发能力和设备应用能力。⑸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基于“一个教学理念、两个培养阶段、三项保障措施和四门实践课程”,建立了一个创新型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并进行了有效实践。二、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工程能力训练体系在“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工作基础上,南京大学继续秉承工程教育理念,遵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的原则,整体规划实验、实训和实习,逐次展开培养过程,建立了有效融合在“软件工程专业整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工程能力训练体系。该体系以软件工程方法为指导,以验证性实验(小规模结构化程序设计实验、中规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小型软件系统开发过程设计模拟)、设计性实验(团队级综合软件工程课程实践、与应用相结合的团队级软件工程课程实践)、实训与技能课程、实习等阶段为主线,以特定软件工程方法系列实验和特定软件系统/技术系列实验为两翼,以前沿技术和学生创新为补充,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化实践能力。其中:⑴验证性实验:通过在课程中精心设计的验证性实验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于特定理论知识点的理解程度;⑵设计性实验:通过设计性实验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操作能力;⑶实训:通过与企业共同设计实施的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工程能力;⑷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体验业界氛围和一线开发人员的工作环境,锻炼其工程能力;⑸一体化设计:通过整体化规划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实训和实习,逐次展开工程能力培养过程,建立有效的工程能力训练体系。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简介软件工程管理中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没有高质量的开发过程,就没有高质量的软件。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与软件产品的质量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因此教育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过程的质量。南京大学创新性地将软件工程中的过程管理方法引入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管理,从设计教学过程开始就充分考虑质量保障目标、方法和措施,并在教学实施的每个环节之中动态地进行质量跟踪和监控,通过不断提高教学过程的质量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度建设和用于实现质量保障体系的教学支持与教学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一、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是: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教学质量保障框架,规范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做法是:建立健全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建设教学支持与教学管理数字化平台。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总体结构包括上下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总体结构的上半部分给出了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制度建设和硬件保证要求。具体包括:(1)课程体系质量保障系统;(2)课程质量保障系统;(3)学生学习管理保障系统;(4)实践教学保障系统;(5)学生创新能力保障系统。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总体结构的下半部分给出了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支持与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该平台有效实现了教学实施过程和质量保障过程的统一管理,能够有效支持知识体系制订、课程体系制订、课程与关联课程设计、课程授课和实践教学等活动。具体包括:(1)知识体系管理及制定过程控制系统;(2)课程与课程体系设计及相关过程控制系统;(3)教学支持系统,课程授课过程控制系统;(4)选课管理系统;(5)论文管理系统;(6)实训管理系统,实训教学过程控制系统;(7)学生创新项目支持系统。二、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信息化支撑平台在国际规范、产业需求、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含实践教学)互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一项教学工程,教学质量管理依据“工程化组织、项目化管理、过程化控制、数字化平台、多方位评估、定期性修订”等六项基本原则,由总体组和各专业方向的项目组进行实施。具体过程是:⑴总体组负责把国际专业规范交由企业评价,然后通过知识体系平台输入知识体系(稳定部分);⑵总体组借助知识体系平台和课程设计平台自顶向下分解知识体系(稳定部分)为17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和8个专业方向模块的教学要求,项目组进一步吸收产业界需求形成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内容;⑶项目组通过知识体系平台和课程设计平台自顶向下分解专业方向模块教学要求,并进一步吸收产业界需求形成专业方向/技能/实训课程教学内容;⑷总体组借助知识体系平台自底向上汇编并审定知识体系(变化部分),并通过课程设计平台审定专业方向/技能/实训课程;⑸教师与学生通过教学/实践支持平台进行教学活动;⑹总体组邀请企业评价知识体系(变动部分),并将结果反馈项目组。另外,知识体系、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支持等三大平台均支持过程化管理,多方位评估与定期化修改成为体例。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核心课程简介本科核心课程体系规划和核心课程建设是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软件工程专业有别于计算学科其他专业的关键所在。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CCSE等国际专业教育规范的指导下,着力进行教学改革,有效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程》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计算系统基础》和《计算与软件工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一、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成该课程体系的创新点在于以软件工程学科整体架构和基本方法为主线,兼顾专业基础和产业需求,一体化设计核心课程体系。具体工作内容为:⑴设计了创新性专业入门课程——计算系统基础。以系统级认识和程序设计双优先为思路,基于玩具系统,系统讲授从门电路、机器语言、汇编、I/O例程、语言处理,到应用程序的计算建立过程,并介绍结构化程序设计知识。⑵构造了创新性专业基础课程——计算与软件工程。融合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和职业基础知识教学于一体,既有效实践CCSE的偏软件工程初级课程设置方案,又创新性融合CCSE非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⑶构建了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群。《计算系统基础》、《计算与软件工程》和《数据结构与算法》覆盖最基本的软硬件知识、软件工程知识和职业素质知识,它们与《离散数学》、《统计与经验方法》构成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最小闭包,形成了创新型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群。⑷部署了基于系统的计算学科中级
本文标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0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