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建设(1978-2012)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建设(1978-2012)一、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二、我国社会建设的涵义三、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政策的脉络梳理四、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问题五、社会建设中把握的原则六、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一、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1、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与目标(1)人与自然的和谐:“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2)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与天地合德”(3)处理民族和国家关系的原则:“协和万邦”“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大同”是天下为公、路不拾遗、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一、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2、民本:社会建设的基础(1)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尚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2)民本就是要以民为天:《尚书》“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3)国家兴亡的决定力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保民、爱民、得民、息民、利民、恤民等主张一直是中国社会建设的措施。一、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3、民生:社会建设的内容(1)制民恒产,取民有度:“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有恒产者有恒心;“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2)人文化成:《易贡》“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天下”“循天道,尚人文”的人文倾向、“致中和,得其分”的中和境界以及“崇礼乐,赞化育”的美育功夫构成了中国人文精神基本内涵和风貌一、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4、礼用和贵:社会建设的途径(1)节制人的欲望:“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2)进行社会分层:“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道之大本也者”(3)整合社会力量:“礼之用,和为贵”礼治是社会建设的途径,它使人明等分、知荣辱,维系人心,从而建立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二、我国社会建设的涵义1、陆学艺认为:社会建设就是为适应国家由农业农村的传统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的转变,适应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积极的面对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各种有利于改善民生,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进步的社会行动与过程。2、郑杭生认为:社会建设就是在社会领域建立和完善对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结合和社会机制,以及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创新机制。二、我国社会建设的涵义3、洪大用认为:所谓社会建设从理论上讲,它是一项系统的、持续的社会工程,主要是指在经济增长和政府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社会治理,增进社会融合,保障社会的可持续性,从而全面提升、保障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福利水平,实现社会和谐与永续发展。三、党社会建设政策的脉络梳理(十六大—十八大)1、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说:“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2020年,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繁荣,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6个更加)。2、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相互协调,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要适时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为加快社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三、党社会建设政策的脉络梳理(十六大—十八大)3、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首次使用“社会建设”的概念。4、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重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的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三、党社会建设政策的脉络梳理(十六大—十八大)5、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明确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谁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6、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单设一节,名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三、党社会建设政策的脉络梳理(十六大—十八大)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把党的奋斗目标,由原来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7、2012年11月8日,在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并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四、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问题总体评述: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突出问题1、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提升,但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成就: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提升问题:基尼系数超过临界点;城乡之间、城乡内部、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大四、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问题2、就业方式日益多元化,但就业压力依然很大成就:农民非农业就业数量迅速增加,劳动力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开发;各种类型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促进城镇就业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部门。问题: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尚未得到全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凸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突出。四、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问题3、教育机会不断扩大,但是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问题日益突出成就:基础教育入学率稳步提高;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就学机会大幅增加。问题:城乡教育、区域教育、教育类别间的资源分配不公;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滞后。四、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问题4、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但是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成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孕产妇死亡率与婴幼儿死亡率降低。问题: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非常不均衡;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不到位,导致许多医院日益弱化自身的公益性而过度追逐私立,使“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突出,引发群众的不满意。四、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问题5、社会保障改革逐步推进,但是其防范风险的能力还不强成就: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城乡绝大多数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可以得到较好保障;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问题:社会保障各项目发展不均衡,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都存在问题;社会保障制度依然缺乏法制保障;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水平较低,制度难以落实;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运营依然存在安全风险。四、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问题6、民间组织迅速发展,但是其社会功能仍然有限成就:各类非政府非营利的民间组织获得快速发展,成为政府和经济组织之外的“第三部门”;民间社会组织数量迅速增加。问题:各类民间组织发展不均衡;组织成长的内部约束机制和外部环境不健全;发展不完善;承接政府职能等方面有待加强。7、基层社会建设不断加强,但是居民认同与自治程度依然有限成就:组织建设的加强和社区服务的内容拓展;社区建设由城市向农村扩展。问题:城乡社区建设不均衡;行政化倾向严重。四、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问题8、社会奉献显著成长,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性力量成就:慈善捐赠逐步发展;志愿服务逐步发展;社会捐赠资金逐年增长;初步形成社会捐助网络。问题: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慈善捐赠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慈善组织的专业性和公信力还不强;慈善机构数量太少;捐赠资金有限;个人捐赠所占比例低。公众对于志愿者了解不广泛;资金短缺;缺乏相关的法律认同。四、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问题9、突发公共危机应对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公共安全仍然不容乐观成就:中国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构得到充实和加强;应急管理机制逐步完善;政府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面向公众的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得到开展。问题:制度建设、机构建设的加强与我国面临的安全严峻形势不想称四、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问题10、环境保护一直受到重视,但是环境状况依然持续恶化成就: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经费投入不断增加。问题: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频繁发生;所导致的社会纠纷数量逐年上升;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损失的威胁依然严峻。五、社会建设中把握的原则总体原则:公平正义1、底线公平的观点2、以发展为手段的公正观点加大社会投资和人力投资,促进人的发展3、社会公正的观点①基本权利的保证;②机会平等;③按贡献进行分配;④一次分配后的再调剂六、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1、从社会建设主要内容方面(1)构建完整的公平正义的价值体系(2)构建一个总体性的法制规范①法律层面②法规层面③规章层面④规范性文件层面(3)积极发展社会组织(4)提高民生质量就业方面、教育方面、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六、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2、从社会建设主体方面(1)转移政府职能,建立“小政府,大社会”(2)加强民间组织和社区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3)发挥家庭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构建保护家庭的政策
本文标题: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建设(1978-201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12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