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部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部讲义绪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线索和重点第一大部分:旧民主主义革命第一专题: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二专题: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三专题:辛亥革命第二大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第四专题: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五专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六专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七专题: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第三大部分:社会主义革命第八专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第四大部分:社会主义建设第九专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十专题: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专题: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如何?一、中国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二、中国封建社会特点:(一)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二)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三)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四)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三、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四、清朝中叶以后封建社会危机表现: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削弱了清政府统治能力。2、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造成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流民增加。地租剥削、赋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3、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整个社会万马齐喑。4、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兵无所事事,不劳而获;绿营军纪荡然,不堪一击。5、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与世隔绝。2.鸦片战争前世界状况如何?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二、工业革命迅速发展。三、寻求新殖民地,向外发动新的侵略战争,把目标瞄向中国。3.西方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的?一、军事侵略:(一)发动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1.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2.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3.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中法新约》。4.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马关条约》。5.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二)侵占中国领土: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2.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3.1894年中葡《友好通商条约》: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4.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俄国割占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5.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俄国割占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6.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俄国割占中国西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7.1881年中俄《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俄国割占7万平方公里领土。8.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后由于俄、德、法干涉,清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三)勒索巨额赔款: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广州赎城费600万元。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3.甲午战争后:向日本赔款2亿两,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威海卫日军守备费150万两,合计23150万两。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向各国赔款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共9.82亿两,还有各地赔款2000万两。(四)屠杀中国人民:1.甲午战争中: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2.1900年俄国入侵东北时: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五)抢劫中国财富,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迹: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二、政治控制:(一)控制中国内政:《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驻京公使成了清政府太上皇。(二)操纵中国外交: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三)享有领事裁判权:1.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英国获得在华领事裁判权。2.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扩大了领事裁判权,各国援例而行。(四)把持中国海关:海关总税务司成了清朝中央政府的最高顾问,英国人赫德掌握中国海关大权40余年。(五)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斗争:1.天平天国运动期间: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军。2.义和团运动期间:要求清政府撤换镇压义和团不力的山东巡抚毓贤,改派袁世凯为山东巡抚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3.在《辛丑条约》中:列强强迫清政府做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他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六)扶植、收买代理人:1.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通过妥协派琦善、耆英、伊里布等对清政府施压。2.18613.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者与西方列强勾结在一起。4.《辛丑条约》签订前,慈禧太后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列强对中国推行“保全”政策,清政府成了洋人朝廷。三、经济掠夺:(一)控制中国通商口岸。1.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2.1858年《天津条约》:开放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3.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4.1895年《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5.陆路方面:开放伊犁和喀什噶尔为通商口岸。(二)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三)对华倾销商品。(四)对华资本输出:1895年《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五)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1.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2.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还赔款。3.在中国设立银行,成为对华输出资本的枢纽。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又称英国东方银行)成为在中国开办的第一家银行。4.控制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5.给中国农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四、文化渗透:(一)宗教渗透和侵略:1.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出任英军占领浙江定海时的“民政官”,参与中英《南京条约》起草和谈判。2.1860年中法订立《北京条约》时:担任翻译和文件起草的法国传教士孟振生在中文本中擅自加上法文本没有的“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建造自便”字句。(二)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1.教会在中国创办较早的外文期刊有:《中国丛报》和《北华捷报》(后改名《字林西报》)。2.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是:英国人李提摩太创办的广学会,发行《万国公报》。(三)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19世纪末叶帝国主义者炮制了所谓“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4.为什么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封建社会,而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中国的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为国家政权形式上仍然存在,而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三、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一方面,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农业经济日益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并成为其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而是一个半封建社会。四、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一)从社会性质变化来看:中国由原来的封建国家逐渐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二)从主要矛盾转换来看,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变成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三)从革命性质来看,中国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5.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一、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二、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四、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争斗和间接统治之中,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外国列强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六、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极端贫困化。在外国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6.中国近代社会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动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变化:(一)因镇压太平天国由军功擢升的官僚地主,在兼并土地和剥削农民方面与过去地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二)民国时代大小军阀利用武力占有土地。(三)一部分地主开始投资于新式工商业,成为资本家。(四)大部分地主仍依靠地租剥削为生,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二、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变化:(一)由于土地兼并严重,不少自耕农民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二)破产或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后备军。(三)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但由于阶级局限性,不能单凭自身力量求得解放,更不能把反帝反封建斗争引向胜利。三、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一)来源: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二)构成: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三)民族资产阶级特点:1.分为上层和中下层两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大都拥有规模较大的企业,经济力量比较雄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系比较密切;中下层所办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较少,经营状况远不如上层所办的企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联系较少,且矛盾较大。2.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1)革命性: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2)妥协性(动摇性或不彻底性):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四、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一)中国工人阶级的很大一部分比中国资产阶级的年龄和资格更老一些,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也更广大一些。1.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在广州、上海等地经营近代工商业,其中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2.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洋务企业中又产生一批产业工人。3.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再次扩充。(二)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1.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又毫无政治权利,革命性最强。2.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从地区上讲主要集中于上海、广州、武汉、天津等大城市,从行业上讲主要集中于纺织、面粉、采矿、铁路等行业,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3.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的,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7.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是什么?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一)两对矛盾:1.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2.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二)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1
本文标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部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18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