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经济学理论动态讲座一、发展在研究与使用上的特点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三、发展的经济指标四、发展学派五、发展观六、科学发展的内容与战略七、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八、第二次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思考题1、发展在研究与使用上有哪些特点?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哪些区别?3、发展的经济指标有哪些?4、有哪些发展学派?5、简述发展观的类型。6、试述科学发展的内容与战略。7、试述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一、发展的在研究与使用上的特点•(一)含义上的多层性•1、发展的宽层含义•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即实现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2、中层含义•中层含义的发展是指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3、窄层含义窄层含义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的变迁。(二)解说上的多样性对于发展,经济家者们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诸多研究,形成了众多学派,经济学派对发展的解释出现了多样性。1、要素学派2、模型学派3、结构学派4、创新学派5、阶段学派6、未来学派(三)使用上的中性•在当前,发展在使用上是一个中性概念,它可以分为:从理念上有科学发展与不科学发展;对国民福利上分为有益发展与无益发展;在体位上有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从发展趋势上分为可持续发展与不可持续发展。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主要是:(1)经济增长是经济数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是经济质量的改变。(2)经济增长侧重于经济数量的扩张,经济发展侧重于经济结构的改善。(3)经济增长着眼于经济的短期变化,而经济发展着眼于经济的长期变化。(4)经济增长属于战术目标,经济发展属于战略目标。(5)高增长下存在着有增长无发展情况是:①从投入与产出比较经济学上是无效益或零效益的情况下的经济增长;②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上是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③从福利经济学上是人民不能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经济增长;④从发展经济学上是社会经济结构没有改善甚至恶化的经济增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6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的有增长而无发展的五种情况•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growth,出现严重失业的经济增长)•无声的增长(voicelessgrowth,失去民主和自由的经济增长)•无情的增长(ruthlessgrowth贫困和收入分配严重不公的经济增长)•无根的增长(rootlessgrowth,毁灭文化,降低了人们生活质量的经济增长)•无未来的增长(futurelessgrowth,造成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增长)三、发展的经济指标•(一)GDP的缺陷•(1)在忽视经济公平和秩序的社会里,GDP衡量不出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和公平程度;(2)GDP衡量不出政治和文化文明进步的程度;(3)在科学技术没有发展的情况下,GDP增长是与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4)GDP衡量不出人们的幸福程度;(5)GDP完全衡量不出司法的公平水平;(6)衡量不出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廉洁程度。(二)绿色GDP(GGDP)绿色GDP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自然资源耗费和治理环境污染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得到绿色GDP(GGDP)。绿色GDP通常少于GDP:GGDP<GDP。(三)社会SGDPGGDP扣除社会成本(如各种事故、寻租、福利损失等)等于SGDP(社会GDP)。(四)人力资源PGDP•人力资源PGDP是指对所辖区内人力资源存量、增量和质的开发(重在内在因素,即人的心理和行为),量的开发(重在外在因素,即开发人力与物力合理配置所构成的比率)。(五)MDPMDP(国内发展指数国内发展指数,MeasureofDomesticProgress的缩写)是由GDP扣除自然资源耗费成本、环境破坏成本等于GGDP(绿色GDP),GGDP扣除社会成本(如各种事故、寻租、福利损失等)等于SGDP(社会),SGDP加上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于MDP。四、发展学派•九大学派:(1)萨伊、马歇尔、丹尼森等人的要素学派与模型学派(哈罗德、索洛、罗宾逊等人);(2)创新学派(国家创新Freeman1987、Pr0tre1990、Edquist1997,制度创新Fogel1964、North1968,技术创新Arrow1962、Griliches1979、Mohnen1996,管理创新Schumpeter1912、Chandler1977);(3)结构学派(Clark1940、Lewis1954、Kuznets1971、Todaro1969、Duffy1997、Galorand2000、Prescott2002);(4)福利学派(Beveridge1942、ASen1970、1982、Rawls1971);(5)可持续发展学派(Boulding1966、Barbie1985、WCED,1987、WRI1993Gertler1997、Ernest2003);(6)社会综合发展学派(UN1983);(7)阶段学派(Rostow1960、Porte1990);(8)知识经济学派(Romer1986、Lucas1988、Galbrainth1996、Stewart1997);(9)未来学派(Toffler1980、Naisbitt1982)。五、发展观•(一)发展观概念•发展观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价值观念。•(二)发展观的类型•1、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了经济总量增长的发展观•即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发展观: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发展观•(1)增长中的要素研究;(2)经济增长模型的实证研究;(3)认为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可以实现经济发展。2、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观(1)经济结构完善的增长观。①在产业结构方面主要有澳大利亚学者克拉克(1940)、日本学者赤松(1960)、美国学者库兹涅茨(1971)等人提出产业结构演变规律;②在区域或地区结构上,主要有刘易斯(1954)、拉尼斯-费景汉(1961)、托达罗(1969)等人提出二元结构模型;③在收入分配结构上,主要有恩格尔系数、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收入阶层结构划分等。④钱纳里、罗斯托等人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的结构变迁理论。(2)区分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发展观。①经济增长是经济数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是经济质量的改变。②经济增长侧重于经济数量的扩张,经济发展侧重于经济结构的改善。③经济增长着眼于经济的短期变化,而经济发展着眼于经济的长期变化。④经济增长属于战术目标,经济发展属于战略目标。⑤高增长下存在着有增长无发展情况是(3)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所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问题,以公平为原则的社会经济发展观。1980年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有增长极限论、环境承载力论、环境价值论、经济发展与自然协同论等理论观点。(4)循环经济”发展观。“循环经济”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弃物”,而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原则是资源利用上五R原则(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生、再开发)发展循环经济的多种模式:①大循环(三次产业间循环)、中循环(三次产业内部企业链上的循环)、小循环模式(企业内部物料的循环);②工业园区模式,其方式是把不同的企业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链,使得一家企业的四废(废物、废气、废热、废水、废渣)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③社会模式,要求国民树立垃圾为有用资源意识、开发垃圾成为再生资源技术、国家构筑多层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体系。3、福利经济学的增进公众福利的发展观(1)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认为:经济福利增长有两个标准:一是国民收入总量及其增长。在收入分配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福利与国民收入总量及其增长呈相同方向变化。二是国民收入公平分配。庇古提出增进经济福利的措施主要是:①他主张要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以使国民收入值最大。②增加必要的货币补贴,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使劳动者的患病、残疾、失业和养老能得到适当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③向收入高的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向低收入劳动者增加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以实现收入的均等化,从而增加普遍的福利效果。④实行普遍养老金制度,或按最低收入,进行普遍补贴的制度,通过有效的收入转移支付实现社会公平。(2)民主社会主义认为:①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不应该看作是统治者的“恩惠”,而是公民应当享有的权利;②社会中的贫困阶层的贫困现象有许多是社会因素造成的,因此,社会对贫困现象和贫困人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③福利国家制度不是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而是以机会均等为原则的平等分配制度;④平等的分配制度即弥补了自由竞争的缺陷,也使得社会既保持自由竞争带来的活力;⑤福利程度必须既能在一定水平上维护社会福利,又必须考虑不影响本国的效率。(3)收入革命与共享经济理论。①1952年《纽约时报》编辑鲍特尔发表文章,第一次提出了收入革命这一概念,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如库兹涅茨,丁伯根,加尔布雷斯,卡米勒,达格穆等都城对收入革命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西方一些国家正在进行一场收入革命,即,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收入分配倾向于均等化,劳动收入所占的份额相对增加,而资本收入所占的份额相对减少。②共享经济是继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魏茨曼提出分享经济理论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对此进行了丰富和发展。(4)收入分配差距预警线。在国际上,衡量收入差距的业警戒线理论主要有五个:6%的失业率业警戒线;基尼系数0.4的个人或家庭收入差别警戒线;人均GDP800美元1.7倍的城乡收入差别警戒线;30%的中产阶级收入阶层结构警戒线(在收入阶层中中产阶级不能低于30%);80%的社会成员社会保障率警戒线(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率不能低于80%)。(5)福利国家发展观。福利国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①目标是保障充分就业、社会福利全民化、社会正义和人道主义、公平分配;②政策实施上,由国家主办全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安全网(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人口的100%,实现了全民保障目标;社会保障开支数一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20%);③福利国家主要有以下三类:以美国为代表的效率型福利国家、以英国为代表的社会保障国家、③以北欧一些国家(瑞典、挪威、丹麦)为代表的全面社会福利国家。4、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发展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斯认为,资本积累、科技进步、要素增加这是经济增长本身,经济增长的唯一原因是制度创新。(1)在理论研究上由过去的以结构研究为主转向以制度研究为主。(2)将寻租理论引入研究经济发展问题。寻租理论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塔洛克、克鲁格、波纳斯等人提出,但引入研究经济发展中的寻租理论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并提出了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寻租理论及其发展形式——直接非生产性活动理论。分析寻租问题的模式主要有克鲁克的“竞争性寻租模式”和杜根的“寻租成本总量模式”等。5、新经济增长学派的发展观(1)创立了一批以人力资本及内生技术为基础的内生性新经济增长模型。有代表性的模型是:罗默的“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普雷斯科特—鲍易德的“动态联合体资本模型”;杨小凯—波兰德的“劳动分工演进增长模型”;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型”等。(2)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新的划分理论。由于主导部门与非主导部门的相互作用与转化,人类社会的发展可划分为低收入阶段(以农业为主导产业)、温饱阶段(以轻工业为主导)、小康阶段(以公共交通及廉价住房等为主导产业)、中等富裕阶段(以小汽车和高级住房等为主导产业)、高富裕阶段(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等。(3)提出了农村
本文标题:经济学动态讲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61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