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经济学第6-9章(离线作业)
第六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名词解释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国民生产净值:指一个国家的全部国民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净值。一般以市场价格计算。它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个人收入:指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年得到的全部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营利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开支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二、简答题1、简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4)研究的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在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假设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前提下如何充分利用。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2、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能否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加以区别?不能。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这包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这包面粉为家庭主妇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是面包店卖给消费者,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面包在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时,它还属于中间产品。3.、能否说某公司生产的汽车多卖掉一些时比少卖掉一些时GDP增加要多些?该公司对GDP创造的作用表现是看它在某年生产了多少汽车,而不是卖掉了多少汽车。多卖掉一些汽车还是小卖掉一些汽车,只会使村后投资多一些还是少一些,而不会使得GDP发生变化。4、假如某人不出租他的房子而是自己使用,这部分房租算不算GDP?算。因为这里虽没有发生市场交换活动,但自己住自己的房子时房子也提供了效用,因而被看做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创造了价值。他的房子如果不自己住而租借出去也可以收到房租,这部分房租也应计入GDP。总之,不管房子是自己住还是出租,这部分房租都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由于房子主人确实没有自己给自己支付房租,因此政府应通过估算该住房可得租金(如果在市场上出租)而把这种自由住房租金包括在GDP中。5、在下列两项中每一项所发生的情况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有什么区别(a)一个企业为经理买一辆小汽车以及这个企业给这位经理发一笔额外报酬让他自己买一辆小汽车。(b)你决定买本国产品消费而不是买进口货消费。(a)这个企业为经理买这辆小汽车要作为投资计入GDP,而这个企业给这位经理发一笔额外报酬让他自己买这辆小汽车在国民收入核算中要作为消费计入GDP。(b)假若一个消费者买本国生产的轿车消费,则该购买支出要计入GDP,若购买进口轿车消费,则该消费支出要作为进口从GDP中扣除。6、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可算是投资,但在经济上不能称之为投资?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们买了债券或股票,是一种产权转换活动,因而不属于经济意义上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入GDP。当公司从人们手中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金再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时,才是投资活动。7、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因为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失业救济金发放则是因为人们失去了工作从而丧失了取得收入的机会才给予救济。政府转移支出和政府购买虽都属政府支出,但前者不计入GDP而后者计入GDP,因为后者发生了实在的交换活动。比方说,政府给公立学校教师发薪水是因为教师提供了教育工作的服务。三、计算题1、某经济社会在某时期发生了一下活动:(1)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工资给矿工开采了50万磅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2)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造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a.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b.每个生产阶段生产了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c.在生产活动中赚的的工资、利润共计分别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a.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b.开矿阶段生产10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万美元-10万美元=30万美元,两个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c.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7.5+5=12.5万美元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10-7.5)+(30-5)=27.5万美元用收入法计得的GDP为12.5+27.5=40万美元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2、假定某经济有A、B、C三厂商,A厂商年产5000,卖给B、C和消费者,其中B买200,C买2000,其余2800卖给消费者。B年产500,直接卖给消费者。C年产6000,其中3000由A购买,其余由消费者买。(1)假定投入在生产都用光,计算价值增加。(2)计算GDP为多少。(3)如果只有C有500折旧,计算国民收入。(1)A的价值增加为5000-3000=2000B的价值增加为500-200=300C的价值增加为6000-2000=4000合计价值增加为2000+300+4000=6300(2)最终产品价值为2800+300+3000=6300。式中2800、500、3000分别为A、B、C卖给消费者的最终产品。(3)国民收入为6300-500=58003、某国某年有如下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消费支出90亿美元,投资支出60亿美元,政府转移支出5亿美元,政府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30亿美元,工资收入100亿美元,租金收入30亿美元,利息收入10亿美元,利润收入30亿美元,所得税30亿美元,进口额70亿美元,出口额60亿美元,求(1)用收入法计算GDP式多少?(2)用支出法计算GDP式多少?(1)用收入法计算GDP:GDP=工资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利润=100+10+30+30=170亿美元(2)用支出法计算GDP:GDP=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90+60+30+(60-70)=170亿美元用收入法和支出法得出的GDP是一样的。4、设一经济社会生产六种产品,它们在1990年和1992年的产量和价格分别如下表所示,试计算:(1)1990年和1992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1990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1.5*25+7.5*50+6*40+5*30+2*60=922.51992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1.6*30+8*60+7*50+5.5*35+2.5*70=1245.5(2)如果以1990年作为基年,则1992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多少?1992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1.5*30+7.5*60+6*50+5*35+2*70=1110(3)计算1990-199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1992年价格比1990年价格上升了多少?产品1990年产量1990年价格(美元)1992年产量1992年价格(美元)A251.50301.60B507.50608.00C406.00507.00D305.00355.50E602.00702.501990-199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为1245.5/1110=112.2%可见1992年价格比1990价格上升了12.2%5、根据下列统计资料(见下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及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单位:亿美元净投资125净出口15储蓄25资本折旧50政府转移支付120企业间接税75政府购买200社会保险金130个人消费支出500公司未分配利润100公司所得税50个人所得税80(1)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500+(125+50)+200+15=890亿美元(2)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折旧=890-50=840亿美元(3)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840-75=765亿美元(4)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政府转移支付=765-100-50-130+120=605亿美元(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605-80=525亿美元。第七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简单凯恩斯模型一、名词解释消费函数: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与收入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水平。储蓄函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随收入的变化而同方向变化,即:收入增加,储蓄也增加;收入减少,储蓄也减少。但二者之间并不按同一比例变动。投资乘数:在有效需求不足,社会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被利用的情况下,投入一笔投资可以带来数倍于这笔投资的国民收入的增加,因而投资乘数理论是关于投资变化和国民收入变化关系的理论。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比例。政府购买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转移支付乘数: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者对于某一或某一类产品,消费额的变化与消费者收入变化的比值。自主消费:指总消费中由于外生变量决定的那部分支出。引致消费:指消费中由内生变量所引起的消费。平均储蓄倾向(APS):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边际储蓄倾向(MPS):是用来测度收入增加引起储蓄增加的程度的一个概念,即居民边际储蓄倾向指居民收入每变动一单位时的居民储蓄的变动额。自主储蓄:根据各个银行自身的情况自主吸收居民存款的方式。引致储蓄:指居民在储蓄中由外生变量引发的引导性存款的方式。总投资:是指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与流动资产投资之和。重置投资: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净投资:是指为增加资本存量而进行的投资支出,即实际资本的净增加,包括建筑、设备与存货的净增加。资本的边际效率: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投资函数:是指投资和利率之间的关系。自主投资:是指不受国民收入水平或消费水平等经济情况影响和限制的投资。引致投资:是指有经济中的内生变量
本文标题:经济学第6-9章(离线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61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