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十五”成就与“十一五’’规划1.(陕西省2006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科综合)材料三:据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中国经济总量由世界第七位上升到第六位。国家统计局长李德水表示,要客观看待这种变化,不要盲目乐观,虽然数据总量有所增长,但人均GDP水平世界位次变化不大。(11分)(6)请你从唯物论角度分析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客观看待这种变化,不要盲目乐观”。(11分)材料四:通过这次经济普查,进一步摸清了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家底”,全面掌握了反映重大国情国力的大量基础信息;初步建立了全国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普查结果反映出我国国内生产总量(GDP)和三大产业结构有较大变化。(9分)(7)请你从经济学角度谈谈我国这次经济普查的重大意义都有哪些?2.(西安八校2006届高三年级文科综合试题)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来自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时,另一组经济数据却在连年下降——近5年我国居民最新消费率持续走低。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接近20个百分点。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民正在变得越来越不敢花钱,这个看似矛盾的经济现象耐人寻味。材料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来说,人均拥有的存款超过1万元。但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也在不断上升,目前达到0.447,明显高于国际上收入贫富差距0.4的警戒线。这表明,不断递增的财富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百姓的。(1)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目前我国居民储蓄持续保持走高的原因。(10分)(2)结合所学政治常识说明我国政府解决上述严重社会问题的措施及意义。(3)上述材料体现哪些哲学道理?(10分)3.(重庆万州区高三诊断文综)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这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实践产生重大影响。从工作的着力点层面看,有11个关键词值得注意,“区域协调”是其中的关键词之一。(7)《建议》指出,落实区域发展,必须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试用所学哲学原理,分析必须促进“中部崛起”。(10分)(8)运用政党的有关理论,分析中央必须促进“中部崛起”。(10分)继续开展先进性教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4.(福州市2006年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试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国务院起草的“十一五”规划提出指导性意见。《建议》强调,“十一五’规划的制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将此前的“计划”改为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规划”。此前,中共中央广泛征求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意见,并专门召开会议听取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代表意见。在2006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草案)进行了审议;列席全国人大会议的全体政协委员也提出了修改和完善的建议。最后全国人大代表经过表决,通过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制定实施发展规划的必要性。(12分)(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十一五”规划制定的过程,如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12分)(3)简要说明国家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应该怎样做到实事求是。(8分)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全面发展5.(陕西省2006年高三教学质量文科综合检测(二))材料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06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指出,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要善于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促进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材料二: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6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加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1)请你运用历史唯物论原理分析说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什么要在2006年经济工作中提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12分)(2)请从政治学角度说明怎样才能“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促进和谐,维护社会稳定”?(10分)(3)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说明我们怎样做,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10分)6.(2006年浙江省宁波中学高三文科综合模拟考试)据统计我国的弱势群体大约有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爱弱势群体,让弱势群体公平参与社会发展、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关爱弱势群体,必须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和谐与否,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程度是一个重要标准。(1)简述“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爱弱势群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现的经济学道理。(10分)(2)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社会和谐与否,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程度是一个重要标准”的理由。(10分)(3)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爱弱势群体”的哲学依据。(12分)7.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中央投资293亿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投资14亿元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安排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4亿元,安排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补助资金10亿元。2006年的一号文件指出,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2006年的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一号文件还指出,2006年开始,全部免征农业税。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6年中央财政仅用于“三农”的支出就达到3397亿元。(8)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党和国家为什么实行上述惠农、助农政策?(10)(9)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哲理谈谈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10分)北京市崇文区2006年高三文科综合能力统一测试(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重大战略举措。材料一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扩大。材料二今年全国取消农业税;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原来的800元调整为1600元。(1)图7反映了什么问题?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关系是怎样的?(2分)(2)结合材料二,说明税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9分)材料三目前,中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从世界范围看,这是社会矛盾凸显期。未来五年,中国正处于这一时期。“十一五”规划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渐调整到效率与公平并重,将缩小贫富差距等问题提高到更高的战略高度,以使更多人享受改革成果。(3)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十一五”规划其思路调整的必然性。(8分)材料四今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4)结合材料四,从政治常识角度运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说明公民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有的正确态度。(9分)9.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称:不公平的体制会造成经济代价。不公平的体制倾向于保护政治上有权有势和富人的利益,而往往损害到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效率。如果中间和较贫困的群体不能发挥他们的才能,社会就丧失了创新和投资的机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生活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谈谈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以及分配公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关注“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0.(北京市西城区2005—2006高三年级12月抽样测试文科综合能力试卷)材料一2004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决定,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6月国务院《粮食流通条例》规定粮价主要由市场供求形成。国家一揽子支农政策调动了市场机制,多达302亿元的直接补贴和税收减免,帮助价络信号直接而准确地传递给农民。当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同比增加4000万亩,粮食市场价格上扬给农民带来的毛收入增长约达2000亿元。材料二中国科学家培育的超级稻平均亩产700—800公斤,单产增加15%左右。超级稻不仅产量高,而且米质好,节水耐旱,少施化肥,基本上不用打农药。尽管去年我国粮食生产开始恢复性增长,但要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必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国家设立超级稻推广项目。(1)结合材料一,分析粮食市场化改革对农民增收所起的作用。(11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哲学常识分析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意义。(8分)(3)2004年和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直接带有资金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都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连续体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特点。运用政治常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大力扶持农业发展。(12分)11.(西南师大附中高2006级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材料四:2005年9月13日《重庆市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护和服务管理办法》正式实施;9月14日,在重庆市进城务工农民服务管理工作会议上,市长王鸿举呼吁,要消除歧视,把农民工当作亲兄弟姐妹,用爱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王鸿举还说“棒棒”的称呼也是一种歧视,建议市民改掉这个称呼。——摘自《中国青年报》(4)据材料四,简述农民进城就业对城乡的影响。(20分)12.(湖南省06届八校联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材料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如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决定2006年将全面取消农业税。材料四: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21日正式公布。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近3年来第3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从增加农民收入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们可以看出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越来越清晰的思路。(7)运用经济常识知识,结合材料三说明财政和税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12分)(8)材料四主要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8分)13.(2006年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1)从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角度,说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0分)(2)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11分)(3)运用发展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的哲学依据。(9分)14.(2006年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当前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
本文标题:经济生活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69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