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网络环境下有关德育问题的研究
《络环境下有关德育问题的研究》阶段性报告一、课题的界定教师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网络为载体,以教学过程为渠道,将认知与能力的培养与道德情感的渗透、品格素养的渗透和行为规范的渗透等多种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育人功能,正确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树立崇尚科学、求实创新的品质。二、问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等人的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为我们的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非常有价值的心理学依据。学校的道德教育应深刻领会和把握其重要的核心内涵,借鉴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重视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倡导以关心为基点的情感教育,努力使学校道德教育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社会通过包括舆论和教育在内的各渠道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年轻一代的过程,也是学生在群体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变主动地去掌握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教育者要想要更好的完成道德教育任务,就应当了解这个过程并探索其中的心理规律,然后才有可能酌性采取合理的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前进。教者也只有正确认识网络,正确对待网络,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健康地成长。三、课题研究的目标: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网络德育模式。探讨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工作的新问题、新特点、新理念、新对策开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探索网络德育教育的方法、手段,探究网络德育的规律,构建网络德育的理论体系,初步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网络德育方式。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网络德育打破了传统的强化灌输教育模式,以其开放性和主体性等优势为德育工作的管理和德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德育资源。网络德育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方式,网络德育的模式也要不断创新,充分发挥网络德育的优势,拓展网络德育的空间。1.网格模式。网络具有沟通互动功能。网络改变了人际沟通的模式,使人际沟通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每一个点均可以对应不同的点,实现互动,通过电子信箱、电脑查询、电子游戏、电脑网络上的小组讨论、语音信箱、语音邮递、自学辅导等建立起一个网格状的信息通道,人们可以通过网格式的信息通道展开讨论,交换意见。网格中的任一点既是信息的传播方又是信息的接收方,网格模式下的信息交换纵横交错,四通八达。2.辐射模式。辐射模式是指网络信息的传播可以通过一点迅速向全球传播,使得世界各地的用户,都能充分地接受来自四面的信息。辐射模式使得德育具有了非常强大的覆盖功能,德育的面更宽、渠道更多、手段也更先进。3.防护模式。网络德育既是一个过程、一项活动,也是一门科学,一门人文社会科学。构建一种防护模式的网络德育可以有效地预防可能发生的思想问题或意外事件,把被动地解决问题转变为主动地发现问题,预防问题,把教育工作做在前面,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提高社会效果,减少时间和精力。4.咨询模式。网络德育能够对受教育者在网上选择信息予以帮助,为受教育者提供引导、劝告、解疑等服务,当然网络德育也可以为受教育者解决心理问题提供咨询服务。这种导向和说服为网络德育发挥咨询选择功能奠定了基础,网络德育的咨询功能使受教育者有选择地接受教育,解决思想和心理存在的问题,德育更具针对性。5.环境模式。网络德育可以通过对网络媒介的管理,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旋律一致的强大德育氛围、技术氛围和市场氛围。在当前形势下,德育工作要主动走上网络,积极探索网络德育的规律性,发挥网络德育对人们行为发展的有效的引导作用。在网络日益高速发展的新世纪,德育工作要以解决网络道德失范这一工作为重点,抓住机遇迅速把德育与网络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德育网络体系,构建网络德育的新模式,保持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实效性和持久性。五、课题研究的方法1、问卷调查法:在实施之前和完成一个阶段的研究后,组织对研究对象的“综合前测”、“综合后测”以及单项测试,借此调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研究的推进达成情况。2、个案研究法:从研究对象中选择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典型标本(学生)建立个体全程发展规律档案,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3、行动研究法: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网络情感、态度,边实践,边总结,对学生的行为施加影响。六、课题研究的过程本课题的研究拟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准备阶段(2011、2——2011、7);调查分析阶段(2011、7——2011、12);实施阶段(2012、1——2012、12)七、课题研究过程阶段报告(一)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7月)1、成立课题实验研究小组,聘请研究顾问。课题研究小组成员:组长:刘芹;组员:田素凤、张丙霞、肖俊英、李泽涛等;顾问:赵明清、王志刚。课题组成员先熟悉网络中青少年学生能触及的各个方面,如网络游戏的种类、QQ世界等,认真钻研心理学理论,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研究学生沉湎与网络的原因。(1)初步进行课题的方案的设计,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借鉴好的经验,力争有发展、有突破。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以及网上调查等方法,我们发现,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他们从网吧和网络里获得的主要益处是获取知识,亦即学习;不到二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网吧和网络可以给他们带来交友的好处;有三分之二的人认为因上网导致的犯罪问题越来越严重了。总之,网络有害信息淡化学校德育的教育、引导功能,使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认识紊乱,误导学生形成消极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纵自我,追求低级庸俗的感官刺激,诱发学生不良习气和违法行为,消减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有的学生因接受这些有害信息后,产生了真实体验的动机,甚至误入歧途;学生痴迷网络,荒废学业,身心健康受到摧残,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总之,网络给人们提供了尽情表达的空间,但网上运行的信息是公开的和共享的,上网的人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有不同的政治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难免有制造大量网络垃圾和黄色信息者,而青少年学生尚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还不完全懂得取舍之道,如BBS上的一些观点就常常让学生难以辨别,进而受到毒害,为我们教育学生正确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带来了相当的难度。(2)强校园网络建设。组织精干教师在校园网上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德育网站,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学生德育活动的开展。①形式多样的栏目设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家乡巨变:进入这个栏目,就可以领略到商河的发展变化,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我们的祖国,并会立志为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模拟实验:针对某一德育主题,设计虚拟校园、社区、家庭,让学生进入其中活动,活动者在不同道德观念支配下的不同行为反应将导致不同的行为结果,如“毒品的危害”、“竞争与合作”、“知法守法”、“道德警戒线”等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尝试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仿真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去感受某种做人的道理,把德育工作与社会实践结合了起来。校长热线:校长是学校德育的第一责任人,通过校长亲自抓德育,带动学校全员参与德育工作;通过校长热线可以实现与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沟通。主动接受社会对学校办学的监督和支持。教师频道:为教师依法从教、规范从教、特别是班主任的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开展德育工作的新渠道。学生频道: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选择、学会判明是非,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创设展现个性、倾诉心声的环境;让学生通过班级主页增强对班集体的认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家长频道:为家长提供教育基本规律的指导,让家长更便捷更全面地了解学校的工作,倾听家长地进言,接受家长对学校办学的监督,争取家长配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心灵之约:探索德育心理化的新方法。由于网上心理咨询活动是间接进行的,避免了某些话题因面对面的尴尬而难以启齿的现象,便于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通过提供网上心理健康指导和心理测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还有我的校园、时事之窗、德育动态、学校信箱、世界之窗、知识竞赛、时事追踪、自我测试等等。并与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扩展德育资源,如与:中国中小学教育、中国人权网、血铸中华、民族魂、中国基础教育网、人民时政、人民时评、三个代表学习基地、公民道德建设基地、全民健心网、中国素质教育网、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科学教育网、湖北教师教育网、中小学德育资源网、中国环境保护网、班主任俱乐部、政工之窗、红色网站、网络与管理等网站链接,充分运用互联网上的德育资源,体现学校德育的新观念和现代气息。学生通过访问德育网站,就可以直接学习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并且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生由原来被动地不得不学变为主动地要求学习,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净化了心灵,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报效祖国的决心,达到了德育工作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还可以通过自我测试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监控,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②建立班级网页,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在校园网上学生自己动手建立班级网页,通过发挥集体协作的精神,集中集体的智慧来增强集体意识。各班级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动态,灵活地设置栏目,如班级展示、德育目标、学习园地、知识窗、团员之友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而且通过班级网页评比,又能增强竞争意识。在制作中不断地扬长避短,使内容更丰富、页面更新颖,不但能使访问者耳目一新,更能使制作者在技术上得到很大提高。③建立个人网页,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网页。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实际和掌握的计算机技术,建立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网页。可以设立德育档案、学习体会、生活信条、理想风帆等栏目,在网上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学生通过访问个人网页,在比较学习中能够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通过开展学生个人网页的评比活动,使网页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网页内容更加丰富,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又增强了他们的审美能力。这种德育工作形式,把抽象的理论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材料,把空洞的说教变成了精彩的画面,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容易接受教育,并对教育内容做出反应。网上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学生从纯粹的受教育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从被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成为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他们在研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体验到德育工作的快乐。他们在创造中学习,使自己不断成熟,感受到进步的喜悦。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使学生感到德育是一种享受,从而增强了参与的热情,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3)利用家长学校,共同培育网络德育平台。通过调研,我们了解76的学生能够在家里上网登陆学校网站,我们认识到这是拓展家长学校的重要途径。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教育,在学校与家长、家长之间、家长与学生、家长与社会等各方面进行互动,形成教育合力,这正好是发挥网络的最大优势的有效手段。(4)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方案、理论培训,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网络德育活动和传统德育活动各自的利弊。课题负责人搜集整理撰写论文材料,并拟定论文的雏形,开展阶段性成果汇报,聘请专家指导,整理集结论。并在校内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接受专家评审,完善总结。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挑战,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未来的网络德育前景非常乐观,提高网络德育实效性的途径还有待进一步开拓,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首要的是转变观念,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针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德育应敞开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经受信息大潮的冲击和“洗礼”,从而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从认知式德育向践行式德育转化,重践行而达知行统一,这是青少年远离不良信息
本文标题:网络环境下有关德育问题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27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