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网络环境下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习惯的研究
1“网络环境下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习惯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课题摘要网络环境下“双主”的出现顺应学生思维发展需求,学生与老师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协调,师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就是在运用网络优势的前提下,学生在教师指导与支持下,借助网络上的海量资源,围绕课堂主题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网络环境下互动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培养敏捷性思维能力、深刻思维能力、整体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关键词信息技术主动学习习惯一、课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和现代化生产的飞速发展,我们已进入了知识急剧增长、技能不断更新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比占有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更有价值。因此,引导中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是中学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此外,许多课程所用教材都增加了教学方法方面的内容,却缺乏一门课程对学习方法作专门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首先要会学,然后才能善学。(二)理论基础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3)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习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2由此可知,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三)技术基础在建构主义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有一个环节相当重要,那就是情境的创设。也就是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为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提供合适的环境,必要的设备条件和多方面的信息资源。那么,在计算机应用的教学中,是否具备这一切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情境的创设已不再是难事,例如,在Windowsxp和Office2003的教学中,我们都可以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师利用局域网的服务器和因特网向学生提供各种教学资源,学生采取自主或协作的方式学习,遇到疑难问题可及时向教师请教,以求得到解决。二、研究内容(一)研究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一切实验研究工作的基础。开展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习惯,参与人员必须以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克服形式主义,扎扎实实以科学态度和方法对待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确保实验研究成果经得起科学验证。2、主体性原则。要求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智力潜力,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其规律,努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地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内在的发展潜力,努力为学生创造网络环境下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3、灵活性原则。在课题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难以预计的情况,因此在系统执行过程中,根据实施结果,随时修正课题实施方案。(二)研究的目标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网络环境下互动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1、主动学习--具体指主动预习与及时复习的习惯。目标是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3兴趣。2、主动探究--具体指主动探索和发现。目标是让学生能运用现代化信息获取手段去学习,如运用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3、勤于思考--具体指大胆设想,积极提问、敢于提问,有一定的反思和总结。目标是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能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疑问。(三)研究方法1、文献法:通过研究文献活动,全面、正确地了解、掌握所研究的问题。2、实验法:在实验的不同阶段对实验对象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行测评,将实验班级学生成绩进行横向、纵向对比。该实验在七、八年级进行,在现有各年级选出一个班为实验班,同年级的其他班作为对照班。目前,各班学生均为40~45人。3、行动法:在实验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修改和补充。4、个案法:对某一被试者进行长时间较系统的连续观察、实验,以分析研究其主动探究学习习惯的形成发展变化规律。(四)研究的阶段探索与实验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1月(前期准备)成立课题组,制定与论证课题方案,采用文献法组织课题组人员参加理论学习和培训活动,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调研,通过调查、测试、座谈等形式了解他们喜爱的学习方式以及信息素养的程度,有的放矢地制定实验计划。第二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3月(实验研讨)1、细化课题课题组结合我校各科实际情况,采用行动研究法在各学科及教育领域中确定子课题,结合各学科的特点,进行整合,为主动学习提供条件保障。2、具体实施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精美的学习网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尝试,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并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技巧。在研究中,注意收集整理研究的原始材料,进行归类分析,撰写研究论文,进行优秀论文和课件的评比。3、定期研究。每周一次课题组集中进行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研究,交流探讨实4际问题。第三阶段:2008年4月~2008年5月(完善发展)经过前一阶段的初步研究,对研究过程进行了认真提炼,完善课题方案,将子课题实验理论系统化,操作规范化,形成各学科网络环境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注意经验积累,撰写有价值的文章,同时继续进行课例和课件、网页的评比。第四阶段:2008年5月~2008年7月(总结分析)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形成了利用信息资源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的研究的基本经验,以教学实例、课题报告、专题网站、网页、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成长经历作为成果汇报形式,并推广应用。(五)研究的条件1、教育局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为课题的研究铺设了“平台”。2、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3、课题组成员均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研究能力强,教育观念新,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三、研究成果特色通过实验我们总结出了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提纲指导自学法、随堂实验法、擂台比赛法、观察调整法。此外,我们还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风趣精彩的教学语言等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循序渐进,要从基本学习习惯入手。通过实验我们总结出了帮助学生学习的十种方法——预习的方法、听课的方法、阅读的方法、作业的方法、复习的方法、笔记的方法、应试的方法、检索的方法、见习的方法和实习的方法。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不仅是高效学习的需要,而且也是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需要。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总结出了十种培养的能力——认识能力、适应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通过这些能力培养,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各科教学质量的目的。四、研究效果5(一)课题促进了学生的发展。1.学生能力的发展。①学生对网络环境学习兴趣与意识的调查我们每个年级中选出100人进行调查。表一前测、中测、后测结果对比项目前测选项人数百分比中测选项人数百分比后测选项人数百分比对课外知识感兴趣51385.5%53989.8%57195.1%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电脑49883%53388.9%58998%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电脑46978.16%57796.1%58497.2%喜欢上网49877.17%53388.9%56994.83%上网目的玩游戏23639.33%35959.5%37762.8%主动探究学习10918.17%30250.33%49382.11%完成作业14123.5%26644.4%29449%上网聊天11419%8414%9716%在前测中学生喜欢上网的77.17%,喜欢电脑这一学习方式的83%,利用电脑主动学习的18.17%,完成作业的23.5%,通过前测我们了解到学生虽然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如何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工具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却存在模糊认识。在调查中学生喜欢上网的人数由原来的77.17%上升到94.83%,喜欢电脑这一学习方式的由原来的78.16%上升到88.9%,利用电脑主动学习的由原来的18.17%上升到82.11%。②阅读、写作综合能力的调查为了了解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习惯的效果,对七年级网络实验班与非网络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调查。表二阅读统计检验结果阅读能力检验阅读成绩统计8578.6222.152.4014972.6021.581.77试验班10分数NMeanStd.DeviationStd.ErrorMean6阅读能力检测阅读成绩检验.167.6832.035232.0436.032.96.1911.862.020171.125.0456.032.98.1411.91EqualvariancesassumedEqualvariancesnotassumed分数FSig.Levene'sTestforEqualityofVariancestdfSig.(2-tailed)MeanDifferenceStd.ErrorDifferenceLowerUpper95%ConfidenceIntervaloftheDifferencet-testforEqualityofMeans从阅读能力的t检验结果来看,网络班和非网络班存在显著性差异,网络班的阅读能力明显好于非网络班。表三写作统计检验结果写作统计结果8085.5911.541.2915066.1918.661.5280281.73131.6314.72150182.14112.549.19试验班1010分数字数NMeanStd.DeviationStd.ErrorMean试验班和非试验班写作统计检验12.440.0018.475228.00019.412.2914.8923.929.722223.018.00019.412.0015.4723.343.824.0526.019228.00099.5916.5466.99132.185.740141.217.00099.5917.3565.29133.88EqualvariancesassumedEqualvariancesnotassumedEqualvariancesassumedEqualvariancesnotassumed分数字数FSig.Levene'sTestforEqualityofVariancestdfSig.(2-tailed)MeanDifferenceStd.ErrorDifferenceLowerUpper95%ConfidenceIntervaloftheDifferencet-testforEqualityofMeans统计结果分析:我们从中发现,网络班阅读能力平均是78.62,非网络班阅读能力平均是72.6,表面上看差距好像并不特别明显,但在写作的统计中我们看到网络班写作能力平均时:85.59,平均字数是281,非网络班写作能力平均为66.19,平均字数是182。从数据的统计分析,网络班的综合能力明显好于非网络班。③问题能力的研究调查为了对课题做进一步的探索,我们对学生利用网络善于质疑的习惯进行了研究。以下是八年级网络班与非网络班在30分钟内针对同一篇文章的问题能力的调查统计:表四问题能力统计检验结果(横向对比)7实验班善于提问题会提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数量)(数量)(数量)网络班45人550个475个364个非网络班45人442个221个159个以下是网络班、非网络班在30分钟内针对同一篇文章的问题能力的调查统计:表五问题能力
本文标题:网络环境下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习惯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28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