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三章-中国工艺美术史--周代工艺美术
第三章周代工艺美术第一节概述周人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部落,活动在陕西、甘肃一带。周代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的都城在陕西的宝鸡附近,东周以洛阳为都。周在商朝时是商王国的一个大部落,后来周文王起义,周武王推翻了商,建立了周朝。定都西安西南的镐京。制礼作乐——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天命唯新,建洛邑而制礼作乐长子居河淮,古器存殷风。康叔封卫淇,历世传尊彝,申吕屏南国,身籍宝簋铭虢guó公钟鸣鼎食,只留“唇亡齿寒”的遗训应侯金瓯玉佩,仅存湮灭千年的尊荣王臣济济,人文郁郁礼乐之邦,薪火永续。周朝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国家,实行分封制、世袭制和等级制。不但君主为世袭传位,从事各个职业的平民后代也必须继承祖先的工作,不能随意更换。《齐语》有:“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之说。根据《左传》所记,周朝的爵位等级分为:王、公、候、伯、子、男、甸、采、卫、大夫。国家制定了严格的制度来划分等级,反映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形成了《周礼》。如“天子九乘(发胜音)”这个成语就来自于周代的礼仪,意思是说天子乘九匹马拉的车。天子以下的贵族按照爵位高低,拉车的马的数量减少。还有如《礼记》记载的关于服饰的等级制:“天子龙衮,诸侯黼(发斧音),大夫黻(发福音),士玄衣纁(意为浅红色)裳。”周代的等级制充分反映在工艺美术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著作《考工记》,它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点,至今仍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依据《考工记》所著,那时的工艺制作的分工已经较为趋向专业化状态。周代的手工业很发达,主要的工匠来自于前商遗民,战国《考工记》所记周代有“六艺”分为32个工种,例如:攻木之工(木工)有七种:轮人(制造车轮和车盖)、舆人(制造车厢)、车人(制造兵车、乘车和田车)、庐人(制造兵器的柄部)、匠人(造宗庙、明堂)、弓人(造弓箭)、梓人(造簨虡—音为“笋举”,指编钟等悬挂乐器的木架)。攻金之工(金工)有六种:筑氏(作多锡的青铜器)、冶氏(作少锡的青铜器)、凫氏(发福音)(制作錞『发纯音』于等乐器)、栗氏(制作量器)、段氏(制作田器、钱、镈『发泊音』)、桃氏(制作剑)。攻皮之工(皮革工)有五种:函人(制作皮甲)、鲍人(制作兵器套和皮配件)、韗『发运音』人(制作鼓)、韦氏(制作熟皮)、裘氏(制作皮草)。设色之工(画工)有五种:画工(绘制衣服和旗帜)、缋『发绘音』工(同绘)、钟氏(染羽毛)、筐人(设色)、荒氏(湅『发练音』丝)刮磨之工(雕工)有五种:玉人(制作玉器)、楖『发击音』人(刮削木器)、雕人、矢人、罄氏。搏埴之工(陶工)有两种:陶人(制作甗yǎn、鬲等需要挖琢的器皿)、瓬人(制作簋、豆等圆器)。第二节青铜工艺西周时期的青铜工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继承商代的艺术风格。成康以后形成周代自己的特点。周代的青铜器同商代一样分为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楚大鼎,1933年寿县朱家集出土。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400千克。鼎口沿刻铭文12字,左腹下和前足跟刻铭各2字,专家解释不一,目前尚难通读。铭文起始为“铸客”二字,故此鼎称铸客大鼎,俗称楚大鼎。“铸客”是铸器者的身份,是从其他诸侯国聘请来的冶铸师傅,并非楚国本地工匠,反映出战国时期民间手工业者可以凭借自身技术,自由往来于各诸侯国之间。耳和颈部菱形几何纹采用模印技术,该技术流行于战国时期。此鼎高壮雄伟,为东周铜鼎之最,堪称楚王重器。青铜堇jīn鼎,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北京市房山区玻璃河遗址出土,首都博物馆藏一、烹饪器鼎:西周早期的鼎和商代的近似,后来鼎腹逐渐变浅,底部略平,最大直径在腹底部,到了西周后期鼎腹接近半圆形,圈底,敞口,两耳略微外张,鼎足由原来的柱形变成马蹄形。鬲:在西周前期比较少见。西周后期的鬲变得较宽。其中刖足奴铜鬲是周代的精品。甗yǎn:西周时期的甗口微敞,腰间有铜篦bì,其他的没有多少变化。二、食器簋:西周时期的簋与商代相比变化较大。西周早期的簋增加了双耳,有的还在耳的下部装饰耳垂。西周晚期的簋除了有双耳以外还增加了盖,有的还在圈足上增加了三足,我们称为“圈三足式”。豆:陶豆的历史很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中就有了,青铜豆在西周才出现,它的造型是浅盘粗柄,是用来盛菹醢等调味品的(菹,发“租”音,意为腌菜。醢,发“海”音,意为肉酱)簠(发“斧”音):是西周才有的食器,出现在西周后期。浅腹,呈矩形,侧面看呈菱形,它是用来盛稻粱的。稻粱在周是珍贵的食物,使用簠来盛稻粱,是以区别其他的食物。1、豆2、豆闭簋,高15.1cm,宽32.5cm,重5.06kg。簋弇口,圆鼓腹,圈足,腹两侧有兽首衔环耳.器身自上而下满饰平行的瓦棱纹。簋内底铸铭文9行92字:唯王二月既生霸辰在戊寅,王格于师戏大室。邢伯入佑豆闭,王呼内史册命豆闭。王曰:“闭,赐汝戠衣、鑾、旂。用乃祖考事,俞邦君马弓矢。”闭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用作朕文考叔宝簋,用赐寿万年,永宝用于宗室。铭文大意:在周王二月上半月的戊寅日,王到达师戏的宗庙大厅,邢伯进来作豆闭的佑者,王呼内史宣布对豆闭的册命。王的册命辞说:“闭,赐你玄色的上衣、环形的围裙、还有车上的銮铃和旗帜。继续你祖父和父亲的工作,管理友俞邦君的司马和弓矢。”豆闭拜,叩头。为答谢和宣扬天子这一重大、显赫和美好的册命,豆闭做了纪念死去的父亲叔的宝簋,祈望他能赐给万年长寿,使这件簋能永远在祖庙中供放。这篇铭文较完整地记录了一次任命官员的典礼过程。“善叔”铜盨xǔ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作精美,出土时色泽光亮,通体基本无锈,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少见的精品。这件盨器型、纹饰、大小均相同。器身椭方形,弇口,垂腹,兽首耳有螺角;盖可卸置,盖上两组不相连接的翼形纽;矩形圈足外侈,前后两侧有弧门形缺口,沿部饰带状重环纹,由中线分左右,器、盖中部饰瓦纹,盖顶饰夔龙纹,其中心兽目突起,扉棱饰云纹,圈足饰垂鳞纹,器底有斜网格纹。通高20.4厘米,口长16.5-23厘米,腹深9.3厘米,盖深5.6厘米。这件盨器、盖对铭,共4行33字(含重文2字),自右自左为:兽(单)(叔)奂父(作)孟姞旅盨用(盛)(稻)(穛)需(糯)(梁)加(嘉)宾用有飤则迈(万)人(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兽,在金文中写法同单,应是西周诸侯国名或氏族名西周晚期散氏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青铜器周中晚期诸侯国之间围绕土地分配问题发生的一场公案,十分有意思。铭文上说,关中畿jī内的、散二国,边界相连,人屡次侵犯散国的边界,掠夺土地和财物。散人向周王告状,后来在周王的调解下,人不得已,同意以田园二区作为对散人的赔偿,并且发誓将田交付散人后,永不毁约,否则就照田价付罚金,并通知其他各国与人断绝交往。这场官司中还具体规定了这两块赔田的区域、疆界,并由两国共同派官吏勘定后交接。周王还派一个叫仲农的史正(官名)到场作证,仲农完成使命后,遂将新界地图交与人,并留下左券。在这种情况下,散人鉴于人平素的行为,仍是不放心,怕他们毁约,于是就把这场官司的全过程及人的誓约铸在铜盘上,作为永久的证据,以防不测。这场有趣的官司,不知事后人践约了没有,重要的是被后人看出了历史的破绽———你周王室不是实行井田制吗?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吗?那么为什么现在可以实行有条件的转让了呢?这说明西周晚期井田制度的动摇及其王室权力的削弱,是整个社会制度开始动摇的重要信号。这就是今天看散氏盘的历史价值所在,十分难能可贵。据后来的学者们考证,散氏盘为周厉王时物。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又进一步考证,国疆界相当于现在陕西及武功一带,散国的疆界相当于大散关、大散岭以东陈仓一带,散氏盘的出土地点当在散国地界之内。散氏盘于乾隆中叶出土,为江南一位收藏家购得,长期存放在扬州。著名学者阮元考证后,将其定名为“散氏盘”,“散氏盘”遂名扬天下。当时的拓本价格已十分高昂,官府中达官贵人及外国人一直垂涎不止。后来藏家又将其翻砂复制两件,其中一件卖给了日本人,真器仍在扬州。嘉庆十五年(1810年)冬,当时的两江总督阿毓宝从一个盐商手里购得此盘,作为嘉庆皇帝50生辰的礼品,入贡紫禁城。散氏盘入驻皇宫之后,一直被闲置于深宫,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诸朝,因宫中贡品实在太多,又加上管理不善,后来竟无人知道它的下落,以至于传出此盘已毁于圆明园大火的说法,遂宣告“失踪”。直到1924年3月,逊清内务府为核查养心殿的陈设,才意外地发现了它!起初还以为是赝品,后以旧拓本相对照,方知确属真品无疑。溥仪知道此事后,立即令人拓出50份,分赠臣属。后来溥仪被赶出皇宫,此盘与其他文物一起归故宫博物院珍藏;1949年解放前夕,被携往台湾三、酒器周代吸收了商亡国的教训,实行禁酒法令,因此商代精美的酒器在周代日渐衰落。周的酒器大概有五种。爵:周前期有爵,造型与商代一样,到了后期逐渐消失。斝(发“甲”音):在周代数量不多的酒器。觚(发“姑”音):西周前期的造型与商代相同,到了后期演变为一种接近杯子的造型。觯(发“至”音)、卣(发“又”音):在周早期有,晚期消失。壶:在周代的造型变化较多。西周早期,壶体瘦长,有贯耳。西周中期的壶流行圈顶式盖,这种盖拿下来可以当杯子使用,耳多为活环耳。晚期壶上的装饰纹样立体感增强,出现浅浮雕的效果。角为饮酒器。上有盖,盖顶有脊,脊的中部有桥形钮。器口呈橄榄形,颈部收敛,腹壁微鼓。一侧有首状,圜底,三棱锥状足。盖与器身饰以雷纹衬底的饕餮纹与蕉叶。盖内与器身壁对铭12字:“晨肇贮用作父宝尊彝册”。由于青铜角流行的时间短,仅见于商末周初,出土器物较小,加之这件父乙角铭文清晰,制作工艺、纹饰均佳,显代得弥足珍贵。四、水器匜(发“移”音):是周代新发明的器型,为注水器,圆腹有流,后有柄,四足。一般被塑造为动物形。它和盘经常配套使用,用它淋水洗手,流下的水用盘盛。虢季子白盘(高39.5厘米,口长137.2厘米,口宽82.7厘米,传陕西省宝鸡市虢川司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周,长方形,直口,圆角,深腹下敛,平底,四曲尺形足。四壁各有两个兽首衔环耳。口沿下饰窃曲纹一周,腹部饰环带纹。此盘形制巨大,造型端庄雄浑,方圆结合,与纹饰结构一致,十分和谐。通体的八个兽首衔环耳铸造精致,增强了造型的凝重感。盘内底有铭文8行111字,记载虢季子白受王命征伐猃狁(即匈奴),获胜得厚赏,因作此盘以为纪念。铭文保存了珍贵的史料,可与《诗经》相印证,也是杰出的西周金文书法作品。此盘为已发现最大的青铜盘,其用途不同于一般盛水用盘,作盛水、盛冰、沐浴之用。曾仲游父壶规格:高63cm,1966年,湖北省京山县郑家河水库出土。春秋早期时的盛酒或盛水器。壶颈长,壶肩有两个伏兽衔环,体型扁方。有盖,盖上有高耸的莲瓣形装饰。此器盖内与壶口内壁均有铭文12字,为曾仲游父作器。《曾中游父方壶》造型美观大方,文饰尊贵华丽,在国际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被誉为青铜器“十大国宝”之一。原文物现藏国家博物馆。五、乐器周代崇尚礼,周人认为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听好的音乐能够让人平和、善良,心中不起杂念,所以周代的青铜乐器得到很大的发展。周人以乐为礼,一切吉凶、宾、嘉、军礼都要遵循礼乐制度,这是一种等级制度的表现,是统治者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但不论怎样,礼乐在中国的文化发展上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钟:是由商人拿在手里的钲(发“争”音)演变而来的,在周时悬挂起来,成为我们现在见到的编钟。挂钟的架子称为“虡”。一个单独的大挂钟称为“特钟”。钟的形式是上部有柄,称为甬;柄旁边有挂纽,称为干;钟身的乳钉突起很长,叫做枚;钟的下端边缘呈向内弯曲的弧线。铙náo钲(zheng)、錞于(chunyu)、句鑃(goudiao)、镈(bo)2006年汝城出土的西周有枚铜铙,铙是古代的敲击乐器。钟,打击乐器,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斜挂的钟叫甬钟,直悬的钟叫纽钟。绝大多数的钟在敲击正鼓和侧鼓时可发出两个不同的音频,称为双音钟。多枚钟合为一组的称作编钟,其大小依次排列,每相邻两钟的音频存
本文标题:第三章-中国工艺美术史--周代工艺美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35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