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罗宾斯《管理学》第十七章笔记领导
第十七章:领导学习目的:1.解释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差异2.概述特质理论的结论3.描述管理方格论中的两种基本领导风格4.概述菲德勒的权变模型5.解释赫赛-布兰查德的情境理论6.概述路径—目标模型7.解释何时领导不十分重要8.确认具有领袖魅力的领导者的关键特征9.对比事务型领导者与变革型领导者的不同10.解释领导风格中的性别差异第一节管理者与领导者领导者【leader】拥有管理职权的人和能够影响他人的人管理者(Managers):组织中指挥其他人活动的人管理者是被任命的,他们拥有合法的权力进行奖赏和处罚,其影响力来自于他们所在的职位所赋予的正式权力;领导者可以是被任命的,也可以是从一个群体里产生出来的,领导者可以不运用正式权力来影响他人的活动。第二节特质理论1.特质理论【traittheories】一类孤立地看待领导者与非领导者的特征差异的理论2.区分领导者与非领导者的六项特质进取心领导者表现出高努力水平,拥有较高的成就渴望他们进取心强,精力充沛,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坚持不懈,并有高度的主动精神领导愿望领导者有强烈的愿望去影响和领导别人,他们表现为乐于承担责任诚实与正直领导者通过真诚与无欺以及言行高度一致而在他们与下属之间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自信下属觉得领导者从没缺乏过自信。领导者为了使下属相信他的目标和决策的正确性,必须表现出高度的自信智慧领导者需要具备足够的智慧来收集、整理和解释大量的信息,并能够确立目标、解决问题和作出正确的决策工作相关知识有效的领导者对于公司、行业和技术事项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广博的知识能够使他们作出富有远见的决策,并能理解这种决策的意义3.单纯的的特质对解释领导来说并不充分,完全以特质为基础忽视了情境因素。第三节行为理论行为理论【behavioraltheories】识别有效的和无效的管理者的行为差别的理论一.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研究者希望确认领导者行为的独立维度,他们收集了大量下属对领导行为的描述,最后归纳为两大类:定规和关怀。1.定规【initiatingstructure】领导者定义和构造自己和下级的角色以实现组织目标。它包括试图设立工作、工作关系和目标的行为。具有高定规特点的领导者会向小组成员分配具体工作,要求员工保持一定的绩效标准,并强调工作的最后期限。2.关怀【consideration】某个人的职务关系中具有相互信任,尊重下级的意见和感情的程度。高关怀的领导者帮助下属解决个人问题,他友善而平易近人,公平对待每一个下属,并对下属的生活、健康、地位和满意度等问题十分关心。3.研究发现,高-高型领导者【high-highleader】——在定规和关怀方面都是高得分的领导者——更能使下属达到高绩效和高满意度。但是,当下属从事常规任务时,高定规的特点导致了不满。二.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密歇根大学确定领导者的行为特点以及它们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他们也将领导行为划分为两个维度:1.员工导向:员工导向的领导者被描述为重视人际关系,总是考虑下属的需要,并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他们与高群体生产率和高工作满意度相关。2.生产导向:生产导向的领导者强调工作的技术或任务事项,主要关心的是群体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把群体成员看作是达到目标的工具。三.管理方格论布莱克和莫顿二人发展了领导风格的二维观点,在关心人和关心生产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方格论。管理方格的纵轴表示管理者对员工的关心,横轴表示对生产的关心,这样的每个轴划分为9格,共有81小格,每小格代表一种管理方式,第一格代表关心程度最低,最后一格代表关心程度最高。尽管方格中有81种类型,但有五种最具代表性的类型:1.1贫乏型:领导者付出最小的努力完成工作9.1任务型:领导者只重视任务效果而不重视下属的发展和他们的士气1.9乡村俱乐部型:领导者只注重支持和关怀下属而不关心任务效率5.5中庸之道型:领导者维持足够的任务效率和令人满意的士气9.9团队型:领导者通过协调和综合工作相关活动而提高任务效率和工作士气四.行为理论总结第四节权变理论一.菲德勒的权变模型1.菲德勒权变模型【Fiedlercontingencymodel】一种领导理论,认为有效的群体取决于领导者与下级打交道的风格以及情境对领导者的影响和控制程度之间适当的匹配2.最难共事者问卷【least-preferredcoworker(LPC)questionnaire】一种度量某人是任务导向的还是关系导向的调查问卷。菲德勒的LPC问卷快乐——87654321——不快乐友善——87654321——不友善拒绝——12345678——接纳有益——87654321——无益不热情——12345678——热情紧张——12345678——轻松疏远——12345678——亲密冷漠——12345678——热心合作——87654321——不合作助人——87654321——敌意无聊——12345678——有趣好争——12345678——融洽自信——87654321——犹豫高效——87654321——低效郁闷——12345678——开朗开放——87654321——防备菲德勒相信影响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个体的基本领导风格,因此他为发现这种基本风格而设计了最不喜欢同事(LPC)调查问卷,问卷由16组对应形容词构成。作答者要先回想一下自己共过事的所有同事,并找出一个最不喜欢的同事,在16组形容词中按1-8等级对他进行评估。如果以相对积极的词汇描述最不喜欢同事(LPC得分高),则作答者很乐于与同事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关系取向型。相反,如果对最不喜欢同事看法很消极,则说明作答者可能更关注生产,就称为任务取向型。菲德勒运用LPC问卷将绝大多数作答者划分为两种领导风格,也有一小部分处于两者之间,很难勾勒。3菲德勒列出了三项权变因素以确定决定领导者与情境进行匹配:1)领导者一成员的关系。即领导者是否受到下级的喜爱、尊敬和信任,是否能吸引并使下级愿意追随他。2)职位权利。即领导者所处的职位能提供的权力和权威是否明确充分,在上级和整个组织中所得到的支持是否有力,对雇佣、解雇、纪律、晋升和增加工资的影响程度大小。3)任务结构。指工作团体要完成的任务是否明确,有无含糊不清之处,其规范和程序化程度如何。菲德勒模型利用上面三个权变变量来评估情境。领导者与成员关系或好或差,任务结构或高或低,职位权力或强或弱,三项权变变量总和起来,便得到八种不同的情境或类型,每个领导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4.菲德勒模型指出,当个体的LPC分数与三项权变因素的评估分数相匹配时,则会达到最佳的领导效果。他得出结论:任务取向的领导者在非常有利的情境和非常不利的情境下工作得更好。也就是说,当面对I、11、Ill、Vll、Vlll类型的情境时,任务取向的领导者干得更好;而关系取向的领导者则在中度有利的情境,即IV、V、VI类型的情境中干得更好。5.菲德勒认为领导风格是与生俱来的——你不可能改变你的风格去适应变化的情境。因此提高领导者的有效性实际上只有两条途径:你可以替换领导者以适应环境;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6.菲德勒模型的效用已经得到大量研究的验证,虽然在模型的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LPC量表的分数不稳定,权变变量的确定比较困难等,但是菲德勒模型在实践中还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二.赫赛-布兰查德的情境理论1.情境领导理论【situationalleadershipthey】一种集中于追随者的成熟程度的权变领导理论2.成熟度【maturity】人们承担起指导自己的行为的能力和意愿。它包括两项要素:1)工作成熟度:包括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工作成熟度高的下属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经验丰富,能够不需要他人指导而独立完成工作任务。2)心理成熟度:指一个人做某事的意愿和动机。心理成熟度高的下属自信心强,工作积极主动。他们不需要太多的外部激励,而主要靠内部动机的激励。3.领导行为的两个维度与菲德勒的分析方法基本相同: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他们认为每一个维度都有低有高,从而组合成以下4种具体的领导风格:1)指示(高任务—低关系)。领导者定义角色,告诉下属该干什么,怎么干以及何时去干2)推销(高任务—高关系)。领导者同时提供指导性的行为与支持性的行为3)参与(低任务—高关系)。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的角色是提供便利条件与沟通4)授权(低任务—低关系)。领导者提供极少的指导或支持。4.情境领导模式针对员工在特定工作下将员工的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M1“没能力,没意愿并不安”;第二阶段为M2“没能力,有意愿或自信”;第三阶段为M3“有能力,没意愿或不安”;第四阶段为M4“有能力,有意愿并自信”。相对于员工的四个不同阶段,领导应采取四种不同的领导风格。当员工在第一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指示式”来引导并指示员工;当员工在第二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推销式”来解释工作从而劝服员工;而当员工在第三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参与式”来激励员工并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如果员工到了第四阶段,领导者则要采取“授权式”来将工作交付给员工,领导者只需作监控和考察的工作。三.路径—目标理论1.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相一致。“路径—目标”的概念来自于这种信念,即有效领导者通过明确指明实现工作目标的途径来帮助下属,并为下属清理各项障碍和危险,从而使下属的这一履行更为容易。2.按照路径—目标理论,领导者的行为被下属接受的程度,取决于下属是将这种行为视为获得满足的即时源泉,还是作为未来获得满足的手段。领导者行为的激励作用在于:1)它使下属的需要满足与有效的工作绩效联系在一起2)它提供了有效的工作绩效所必须的辅导、指导、支持和奖励3.豪斯确定了四种领导行为:1)指导型领导(DirectiveLeadership):领导者对下属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说明,包括对他们有什么希望,如何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时间限制等等。2)支持型领导(SupportiveLeadership):领导者对下属的态度是友好的、可接近的,他们关注下属的福利和需要,平等地对待下属,尊重下属的地位,能够对下属表现出充分的关心和理解,在部下有需要时能够真诚帮助。3)参与型领导(ParticipativeLeadership):领导者邀请下属一起参与决策。参与性领导者能同下属一道进行工作探讨,征求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将他们的建议融入到团体或组织将要执行的那些决策中去4)成就取向型领导(Achievement-OrientedLeadership):领导者鼓励下属将工作做到尽量高的水平。这种领导者为下属制定的工作标准很高,寻求工作的不断改进。成就导向性领导者还非常信任下属有能力制定并完成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在现实中究竟采用哪种领导方式,要根据部下特性、环境变量、领导活动结果的不同因素,以权变观念求得同领导方式的恰当配合。4.路径—目标理论提出了两类情境作为领导行为与结果之间关系的中间变量,它们是下属控制范围之外的环境(任务结构、正式权力系统以及工作群体),以及下属个性特点中的一部分(控制点、经验和感知能力)。要想使下属的产出最多,环境因素决定了作为补充所要求的领导行为类型,而下属个性特点决定了对环境和领导者行为作出何种解释。1)相比具有高度结构化和安排完好的任务来说,任务不明或压力过大时,指导型领导导致了更高的满意度2)当下属执行结构化任务时,支持型领导导致了员工高绩效和满意度3)对知觉能力强或经验丰富的下属,指导性领导可能被视为多余4)组织中的正式权力关系越明确、越官僚化,领导者越应表现出支持行为,降低指导行为。5)控制点为内部的下属,对指导型风格更为满意6)当任务结构不清时,成就导向型领导将会提高下属的努力水平,从而达到高绩效的预期。结论:当领导者弥补了员工或工作环境方面的不足时,则会对员工的绩效和满意度起到积极的影响;当环境结构与领导者行为相比重复多余或领导者行为与下属特点不一致时,效果均不佳。四.领导者参与模型(197
本文标题:罗宾斯《管理学》第十七章笔记领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35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