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考前30天之备战2012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专题01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建设
【2012考纲解读】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认识2.中国古代赋税、土地制度的演变及认识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3.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改革看中央集权的强化4.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基本矛盾【易错点点睛】易错点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认识1.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A.西域都护B.行中书省C.宣政院D.理藩院【错误解答】A、C、D【错解分析】考生史实不清,记忆混乱。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西域都护是两汉时期在西域设置的管理机构;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设置的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理藩院是清在中央设置的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此类问题应分开朝代,对比记忆,防止混淆。【正确解答】B2.与商鞅变法中的“废分封,行县制”措施最相似的是()A.三省六部制的实行B.科举制的实行C.废除丞相D.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错误解答】A、B、C【错解分析】学生缺乏对历史内容的分析与比较能力。商鞅采取的措施的目的是削弱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从北宋开始,宋太祖采取措施,削弱地方节度使的军权,“制钱谷”削弱地方财政,使这一矛盾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复习的时候适当关注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比较,有利于对知识的系统掌握。【正确解答】D3.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管制是()A.内阁B.军机处C.三司D.枢密院【错误解答】B、C、D【错解分析】考生基础史实掌握不牢,对重要机构的演变缺乏体系化的梳理。朱元璋取消丞相后,事无不统,过于繁忙。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若干人,协助皇帝审阅奏章,处理政务。到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作为皇帝与六部之间的办事处,沟通六部,协理政事。内阁的设置,是取消丞相后加强皇权的又一重要措施。军机处是清为加强皇权设立的机构,三司是明在地方设立的机构,枢密院是宋时的机构。【正确解答】A4.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错误解答】审题不清,答题不全。【错解分析】考生基础史实掌握不牢,记忆混乱,张冠李戴,对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及影响认识不到位。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衰过程中,伴随着两种基本矛盾的斗争,其中之一就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不同朝代的表现有所差别,但随着君权的日益加强,相权必将日益削弱,最终在明朝被废除。同时也表明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正确解答】(1)史实: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2)总体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3)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特别提醒】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关键在于掌握历代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并准确把握每项措施的针对性,弄清它是要解决哪类问题。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演变轨迹,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阶段特征,掌握其根本特点及这一制度所包含的几对基本矛盾,并辩证、客观、公正地予以评价。【变式训练】1中央集权制度是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策法令,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的行政制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这一制度的实质也是中央集权制B.商鞅变法时就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所以说我国的中央集权制产生于战国时期C.秦朝全面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期D.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中央集权制1.B解析:中央集权制是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没有独立性,对这一制度应一分为二地评价。资本主义同样有中央集权制,注意区分中央集权与专制独裁。2明清时期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这是因为()①它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②它导致人们对世界的无知③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④它起不到安定社会的作用A.①②③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A解析:④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到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在安定社会方面的作用并不亚于此前。说封建制度衰落,是就历史趋势和潮流而言的。3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对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C.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D.健全了财政制度3.A解析:注意题目的要求是在“政治”方面所起的作用。4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完善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依据D.结束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4.C解析:秦汉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董仲舒的思想正是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是其最大的进步性。5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是指()①继承和推广了分封制度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B解析:注意理解行省制度的影响及与分封制的区别。易错点2中国古代赋税、土地制度的演变及认识l卷)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目的是()A.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C.增加地主的租税收入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错误解答】B、C【错解分析】一种原因是有些考生对初税亩实施的背景和实施的主体缺乏明确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实施初税亩的是奴隶制性质的鲁国,它不可能去为了增加地主的收入而改革,只能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而改革。另一种原因是考生把主观目的和客观后果混为一谈,所以误选B、C项。2.卷)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反映出唐朝的社会现实是()A.均田制不再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B.由于土地兼并,政府的财政收人大大减少C.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D.政府完全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错误解答】A、D【错解分析】学生缺乏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和认知能力。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不能维持是赋税制度变化的根源,实行两税法的目的是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不是均田制不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正确解答】B3.以下关于“一条鞭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②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③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④有利于农业的商品化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错误解答】A【错解分析】学生缺乏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认知能力。“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古代赋税改革的典型代表,体现了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也是明清经济的“亮点”,复习的时候要全面掌握。【正确解答】B4.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唐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是()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B.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C.对农民剥削程度的降低D.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错误解答】A【错解分析】租庸调制和两税法都属于赋税制度,属于国家经济制度的内容,其本质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A、B两项是实施的目的,C项表述不符合两税法的实际效果。【正确解答】D【特别提醒】解答本类题目时,必须对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土地制度的相关知识,如背景、内容、作用等有明确的认识,注意比较其异同点,并严格区分其主观目的和客观后果的不同,结合中国封建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阶段特征去认识评价古代的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的相关问题。【变式训练】1促使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A.先进经济形态的影响B.汉族地主的建议C.民族融合的趋势D.巩固统治的需要1.A解析:北魏均田制从本质上讲是受汉族先进农耕文明的影响,是对汉农耕文明的吸收和创新。2下列对两税法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①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②只征收土地税③正式取消了人头税④农民负担有所减轻⑤对官僚地主的利益有所触动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④2.C解析:②错在“只”字上;正式取消人头税是清朝的摊丁入亩。3从唐朝租庸调制到北宋募役法实现了()A.代役税从实物到货币的转变B.赋税标准从人丁到田亩的转变C.农民负担由重到轻的转变D.对商品经济发展由阻碍到促进的转变3.A解析:解题关键是明确租庸调制与募役法的内涵。“租、庸、调”三者征收的都是实物(谷物和绢布),而募役法对不愿服役的人征收的是货币。4我国古代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在()A.租庸调制实施后B.两税法实施后C.一条鞭法实施后D.摊丁入亩实施后4.B解析:解题关键是明确各赋税制度的内容及影响。“租庸调制”仍是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一条鞭法”侧重于农民人身依附的放松,而“摊丁人亩”是废除“人头税”,不是开始。5唐朝实行两税法的目的是()A.增加政府收入B.打击藩镇割据C.限制土地兼并D.缓和阶级矛盾5.A解析:结合两税法实施的背景思考本题。易错点3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社会根源是()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大力推动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错误解答】C【正确解答】B2.商鞅虽死,然“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变法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B.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C.变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D.变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错误解答】C【错解分析】评价变法的标准不是看推行变法者的命运如何。而是看变法是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改革,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发展潮流。【正确解答】A3.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相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错误解答】B【错解分析】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作用认识不清,把握不准。由“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可知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四个措施中,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都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而采取的措施,而将兵法很明显是军事措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积弱”的问题。解答这类题目,须抓住几个关键要素,即古代变法和改革的原因和背景、措施、作用。掌握了这几点,就能明了变法的目的,就能比较其异同点,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在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掌握变法的实质和影响。【变式训练】1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A.重农抑商,奖励耕战B.实行连坐法C.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D.废分封,行县制1.C解析:题目要求的是“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措施。“奖励军功和按军功授爵”使得原来靠世袭获得爵位的旧贵族不能得到爵位。2下列改革中,导致社会制度更迭的是()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庆历新政D.张居正改革2.B解析:商鞅变法促进了新的封建制度的形成。3宋神宗死后王安石变法的法令被废除,最主要的原因是()A.用人不当危害了百姓利益B.保守派势力增长并上台执政C.有些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D.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3.D解析:本题易错项是A项,尽管“用人不当危害百姓”也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但决定法令存废的主要是当权者,故D项是最主要的原因。4王安石变法的最主要目的是()A.抑制土地的兼并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提高军队战斗力D.优化人才选拔方式4.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和再现。北宋中期,国家已积贫积弱,财政尤其困难,故王安石以理财为中心。5北宋初期为强化中央集权作了一系列改革。宋太祖在位期间,其政治举措最突出的特点是()A.加强皇权削弱相权B.剥夺朝中大将的兵权C全方位削弱地方权力D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5.C解析: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和主要措施去分析。【难点突破】1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改革看中央集权的强化1.下列关于察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一种自上而下
本文标题:考前30天之备战2012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专题01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51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