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865年,一位大臣在奏折中提出:“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铜钱、火器之仍照向例设禁,其善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縻(笼络)耳。”此大臣()A.属于洋务派B.主张与外国人进行“商战”C.属于顽固派D.认识到西方国家富强的根源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所处的时间“1865年”,此时正值洋务运动期间,材料信息表明这位大臣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由此判断此大臣属于洋务派。答案:A2.旨在“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而创办的近代企业是()①江南制造总局②开平煤矿③上海发昌机器厂④广东继昌隆缫丝厂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由“自强、求富”可知是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③④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创办的企业。答案:A3.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它们()A.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都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C.都抵抗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D.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故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没有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江南制造总局属于洋务企业,不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江南制造总局是军事工业,产品不投放市场,不可能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答案:D4.1912年,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旨趣书》中说:“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上述材料说明()A.共和政体保证了国内的公平竞争B.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的产业革命C.民主共和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D.民国的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解析:材料表明,民国的建立激起了民族资本家创办实业的热情,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答案:D5.下面为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产值比较表:项目1920年产值(亿元)1936年产值(亿元)年增长率(%)官僚资本1.842.221.18民族资本2.5116.3212.41合计4.3518.54上表能够说明1920~1936年间()A.中国近代工业遭受挫折B.外商企业退出中国市场C.民族企业获得迅速发展D.民族资本多于官僚资本解析:通过表格可以看出,从1920到1936年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都有所发展,但民族工业明显比官僚资本增长快得多。所以,答案为C项。A、B两项本身并不正确,可以轻易排除。D项有一定的干扰,但材料的重点不在民族资本或官僚资本的数量上。答案:C6.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2F1的情况出现于()A.甲午战争后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C.南京国民政府前期D.人民解放战争期间解析:F2F1说明了民族资本主义面临破产的境地,结合选项可知解放战争期间。答案:D7.19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诼纷传,谓将遭雷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解析:本题通过引入人们对电灯的看法考查相关主干知识。材料没有体现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的信息,故可排除A;电灯的出现不能说明洋务运动的成功,因为洋务运动的结局是失败的,故可排除B;由“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可知上海市民一直反对使用近代科技的说法显然错误,故可排除D。材料表明,近代中国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答案:C8.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反映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是()A.粮票→股票B.大人→先生C.法币→人民币D.臣民→公民解析:建国初期,我国物资比较匮乏,为了保证城镇农副产品的供应,国家实行凭票供应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资丰富了,国家逐渐取消票证制度,同时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实行股份制企业制度,发行了股票,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A9.近代,上海《申报》曾发表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C.中西文明在碰撞中相互渗透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解析:“无数关山……夺天工”说的是电报,“两地情怀……妙邮筒”说的是电话,“火树千株……月中行”说的是街灯,“洋楼……海市诗”说的是洋楼。这些竹枝词说的是西方的物质文明。A不正确,当时的西方物质文明逐步融入中国社会,没有达到“深深融入”的程度;B在材料中没反映;C中的“相互渗透”没有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材料中对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持肯定态度,表明D项是符合题意的。答案:D10.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90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我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是在1956~1966年期间,说明1937年我国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还没有铁路交通,故排除含④的选项答案:A11.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和庞清、佟健于2010年2月16日在温哥华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中包揽冠、亚军,这是我国选手在冬奥会冰上运动中取得的最好成绩。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致电中国代表团,向他们表示祝贺。我们在第一时间看到右边的新闻图片借助的信息媒介应该是()①《新华日报》②新华网③电影④电视新闻A.①②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主要信息媒介的特点。解题时注意题干要求“第一时间看到”,报纸一般不会刊载当天新闻;电视和网络都可以进行实时报道;电影时效性更差。答案:B12.创刊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以上可看出其创办的目的是()A.娱乐大众B.报道国内外大事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解析:由材料中的上海地方“买卖常有阻滞”,而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即可看出。答案:D二、非选择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外国商人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土产的发展。——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材料二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根据当时人们主观上的理解,运用自己可以拥有的政治资源与经济条件,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因此,是不断地在应对矛盾与困境中试错,而不是根据先验的理性的蓝图设计,构成了支配人们做出现代化选择的基础。——摘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材料三对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何种趋势?(6分)(2)材料二中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是以怎样特有的方式来追求现代化的?(6分)(3)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象?(4分)(4)概括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以上深刻变化的原因和影响。(6分)解析:本题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考查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剧变。第(1)问,要看懂材料,理解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第(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维新派、革命派和知识分子等角度逐一分析;第(3)问,看清问题,结合材料分析;第(4)问,要理清思路,从宏观上去分析原因。答案:(1)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6分)(2)曾国藩、李鸿章等发起了洋务运动;康梁领导了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陈独秀、李大钊等倡导新文化运动。(6分)(3)剪发辫;更新服饰;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4分)(4)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运动及政府的推动。影响: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6分)14.(2011·山东淄博)服饰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材料二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三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请回答:(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严格规定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主要特征?(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简要归纳其理由。(4分)(3)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反映出中国民众服饰变化的什么主要趋势?从上述服饰的变化中,简要总结出中国民众在不同阶段的精神追求。(10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即可回答;第(2)问,由材料二中的“衣服独异……邦交不结”“中国宽衣博带……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看出康有为的主张及原因;第(3)问,从款式、颜色等角度回答变化趋势。近代时期的服饰的特点是近代中国人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反映,新时期的服饰是人们追求时尚、个性的反映。答案:(1)严格的等级制度。(4分)(2)思想主张:主张易服。理由: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4分)(3)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精神追求:从图一到图二反映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民族独立;从图三到图四反映的是追求个性、文明、和谐和时尚。(10分)
本文标题:考前30天之备战2012高考历史高考预测专题08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52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