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概论1、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其三大方法论是地层学、类型学和年代学,考古学的工作流程是收集资料(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室内整理、编写报告。田野考古学就是以科学的方法在野外实地考察挖掘、收集实物资料,从事考古活动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野外调查、田野发掘、室内整理和编写发掘报告。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的基础,没有田野考古,考古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田野考古学对中国歷史的贡献巨大,使中国的信史上推至夏代、商代。2、遗迹: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窑藏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的活动痕迹等。其中遗址又可细分为城堡、宫殿、村址、居址、作坊址等;防卫性的设施如壕沟、栅栏、边塞烽燧、长城等也属此类。3、遗物: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遗物的分类方法较多,按其材质可分为石器、陶器、骨角器、金属器、玉石器等;按用途分则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随葬品等。一种遗物之下则可按类型学方法分为若干型式。4、考古学的工作流程:收集资料(即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室内整理——编写报告考古发掘报告经过室内整理分析,对遗址、遗迹、遗物的文化面貌有了初步的了解,编写出报告予以揭示。考古报告内容分为三部分:(1)序论。包含位置、地理环境、古今地理沿革、发掘历史、发掘单位、人员等。(2)正文。文化层堆积情况、遗迹、遗物描绘。(3)结论。文化遗存的年代、文化性质、分期、发掘收获和尚需解决的问题。5、考古发掘的具体方法是什么?一般发掘方法有两种,正方形的叫探方:一般取每边长5米的正方形,进行发掘,相邻两方之间要留0.5~1米的隔梁,直到发掘完成后再挖掉,是最常用的方法,优点较多;长方形的叫探沟:挖一条狭长的沟,从沟壁的垂直断面上,可以观察较长的文化层,也就是遗址的地层剖面,适合时间很短的试掘。发掘类型可分为居住址的发掘和墓葬的发掘两类。居住址的发掘,一般要采取开探方(或探沟)的方法,以利对各种现象的控制和记录,并可留出剖面,以观察文化层的堆积。发掘墓葬的坟丘部分,要用“四分法”或“条分法”,其原理与发掘居住址时开探方或探沟相似。发掘墓室时,则要仔细清理葬具、尸骨、随葬品和它们的痕迹。不论发掘何种遗迹,都不能放过任何细微的迹象;如夯土中的杵痕、坑壁上的锹迹、房屋中的柱穴、道路上的车辙、田地中的脚印之类,都要一一清理出来。6、考古学是如何断代的?断代法有5种:(1)根据文字。如果出土物中带有文字纪年、题记、铭文、墓志铭、甚至文献资料,就据此断代。(2)地层研究结果。由已知年代的地层(里面含有可以肯定年代的遗物)来推断其他层次的年代。(3)利用地质结构或古生物学来断代。有关动物、花粉的知识等,如更新世的黄土层。(4)利用类型学的研究结果,确定“文化序列”中的早晚。(5)利用自然科学方法断代。如放射性碳14(14C)测定法、热释光测年法、古地磁断代法、树木年轮校正法、穆斯波尔普法等。7、自然科学测年(断代)法(1)、放射性碳素(14C)断代: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一般的使用范围在5万年以内。1949年开始应用于考古年代的测定。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科学家利比。(2)、古地磁断代:地球磁场的变化有时会发展到磁性倒转。根据科学方法测定的地磁倒转年代表,可以测定各个层位的地质年代。建立300万年以来的地层年表,古地磁法还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段。(3)、热释光断代:利用绝缘结晶固体的热释光现象来进行断代的。测定出陶器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对比周围土壤的辐射强度和宇宙射线强度,定出自然辐射年剂量,即可计算出陶器的烧制年代。不如放射性碳素断带精确,但鉴定陶器的真伪则比较快速有效。(4)、树木年轮断代:利用树木年轮的生长规律来进行断代的技术,这是目前最精确的断代方法。还可用于校正碳-14年代。利用现存古树年轮宽窄等各方面资料,建立起本地区的主年轮序列,只要对照即可明确年代。20世纪初由A·E·道格拉斯建立,最长时间可上溯到一万年前后。(5)、铀系法断代:利用铀系钍系子体放射性在样品中的不平衡性测定年代的技术总称,是建立在第四纪年代学和对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断代的一种有效手段。由于化学平衡的存在,镤231的断代范围5000-15万年;钍230的断代范围1万-40万年。8、放射性碳素(14C)测定法这是一种用碳同位素或核子技术测定古代遗址中有机物年代的方法,从而为全世界的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时代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年代标尺。14C测年的样品范围是有机物质,如木炭、木头、贝壳、骨骼、泥煤和其他有机质,以及碳酸盐类的泥灰、石灰、生硝等理论上都可作为测年标本;测年的大致范围是距今300万到4、5万年,所需样品一般为l一10克。14C测年技术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利比(1908一1980)首先发现的,因此获得了196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它的原理是:由于宇宙射线的轰击,高层空间中存在着14C,由于受氧化成二氧化碳,广泛地分布在大气层中,其中绝大部分被吸收在海水之中,一小部分则混合在空气中,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为养料,动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生存,因此所有生物体内都含有碳-14。通过新陈代谢使有机体中的14C含量和大气中的14C达到平衡,当动植物死去后,其体内新陈代谢停止,体内所含的14C就会以固定的速率发生衰变,大约5700年为一个半衰期,也就是说,每过5700年,有机体中14C减少一半。因此,只要测出一个死亡的有机体中的14C残存含量,就可以计算出它死亡的时间。14C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考古学,几乎引起了考古学的一场革命,它使考古学家广泛地获得古代遗存的绝对年代成为可能。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是年代的精确度,14C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一般都存在一定误差;第二是地球上各地的碳分布并不是绝对平衡的,使得这种误差在各地不一定相同,从而使不同地区的年代数据的可比性发生问题,在大约万年以内,可以通过树木年轮断代进行校正;第三是有些特殊的样品年代偏差较大,比如石灰岩地区尤其是这一地区的淡水贝壳类样品的年代误差较大;第四是对用于进行测年的样品的出土环境要具体分析,比如有的样品可能发生污染,有的用于测年的木头可能已经死去多年才被埋进了古代遗址,从而使年代的相关性发生问题,等等。然而,无论如何,14C测年仍然是到目前为止使用最广泛、最有效的测年方法。第二章旧石器时代考古9、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开始阶段,指人来开始使用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出现之前的历史时期,大约从300万年前开始,直到公元前1万年结束。10、打制石器的制作方法有直接打制法和间接打制法等。直接打制法主要有四种碰砧法、摔击法、锤击法、砸击法。间接打制法是一种进步的打制方法,是用带尖的木棒和骨棒作为中介物来打制石器。11、根据刃、尖部的形状,按照用途对打制石器进行初步分类,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球和雕刻器。12、砍砸器:也叫万能手斧。用石片、石核或砾石打制而成,这类石器个体大而重,一般是石核石器,较粗重的有刃器。有单面砍砸器、双面砍砸器和盘状砍砸器。从旧石器时代初期就制造这种石器,它可以用来敲砸坚果、挖掘块根或剥兽皮。13、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主要有早期的巫山人、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遗址;中期主要有大荔人、丁村人、许家窑人遗址;晚期主要有峙峪人、下川人、许昌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其中还有位于河北阳原著名的泥河湾盆地的泥河湾遗址群,泥河湾盆地还是国际标定的第四纪地层代表地点。14、河北阳原泥河湾遗址群的成因、特点和概况泥河湾遗址位于河北阳原县东部桑干河上游的泥河湾盆地,东西长80余公里,南北宽约27公里。在200多万年前,这里是一个较大的湖泊,湖泊的周围,是古动物的世界。后来,湖水干枯,湖底裸露,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干枯的“古湖平原”分化成了丘陵、台地、盆地,泥河湾盆地就是其中之一。那时,盆地周围的山林密布,气候温暖潮湿,野生动物繁盛,同时也是远古人类理想的生活场所。泥河湾盆地是国际标定的第四纪地层代表地点,其研究价值可与世界公认的人类起源地——东非埃塞俄比亚的奥杜维峡谷相媲美,素被公认为中国和其他大陆进行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没有年代断层,几乎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部过程,因而这里成为“世界天然博物馆”。经过考古发掘,发现有各个时期人类文化遗存130多处,出土了数万件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主要遗址有200万年前的马圈沟遗址、160万年小长梁遗址、136万年前的葡萄园、广梁遗址、100万年的有东谷坨等遗址,以及各个时代的遗址总共达130多处,在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25处距今100万年以上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存中,泥河湾遗址群就占了21处。河北省考古工作者把泥河湾遗址称为“旧石器考古的圣地”。15、丁村文化遗址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位于山西襄汾县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发掘年代:1954年,为了解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遗址中出土有属早期智人阶段的丁村人牙齿化石,以及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突出特征的文化遗物。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早期。发现旧石器地点11处,动物化石地点3处。这里第四纪地层出露良好,发现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伴生的动物化石。人类化石丁村人化石包括3枚牙齿,应属同一个体。从磨损程度估计,为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丁村人是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人类。它虽与晚期智人阶段的河套人接近,但出土层位较早,所以将它归入早期智人阶段。文化遗物在丁村各地点发现石制品2005件,主要原料约95%为角页岩,余为燧石、石灰岩。以石片和石核为多,具有加工痕迹的石器只占6.6%,说明可能是当时的石器制作场。石器分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两类,以后者为主。有砍砸器、尖状器和刮削器。多半用碰砧法和摔砸法产生,具有宽大于长、石片角大(多在111°~130°之间)、打击点不集中、半锥体大且常常双生等特点;一定数量的石片是用石锤直接打制的。在一些石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修理台面的痕迹,是一种比较进步的技术。砍砸器分石片砍砸器与石核砍砸器,石片砍砸器大部分是一面打击的,并且刃部较薄。厚尖状器用大石片制成,又分成较厚的三棱大尖状器和较薄的鹤嘴形尖状器两种。三棱大尖状器是丁村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器物,由于是在丁村首次发现的,所以又称为“丁村尖状器”。小尖状器都是用较薄的石片制成的,有的刃缘打制得相当平齐,反映了较高的工艺水平。丁村的文化遗物既具有其他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共同特点,如以石片石器为主等,又具有独特的打制技术和石器类型。丁村文化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两大传统之一,既“吅-丁村系”的代表,与西侯度文化、蓝田文化和吅游幕却嬖谧琶芮械脑戳鞴叵怠动物化石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28种,含较多的华北黄土期种属,如野驴、普氏野马、加拿大马鹿(又称赤鹿)、河套大角鹿和原始牛等,同时也含有几种中更新世北京人时代的动物,如梅氏犀和葛氏梅花鹿。大部分为生活在森林和山林之中的种类,代表温暖湿润的气候。从砂砾层中还采集到鲤、青鱼、鲩、鲿、鲇等鱼类化石和大量软体动物介壳化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种大型丽蚌壳,这种动物现在只分布在气候温暖湿润的长江以南地区和汉水流域。这些情况表明,丁村人时期的丁村一带气候相当温暖,汾河的水势相当大。附近的山上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河旁平地上草木茂盛,各种动物成群地出没于森林、草地和河边。丁村人生活在汾河两岸。在河滩上就地取材制作石器,在树林里采集可供食用的植物,利用石球等工具进行狩猎。16、许昌人发现于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县灵井镇。出土有人类化石、打制石器、骨器和动物化石3万余件。2007年12月17日,在9号探方深5米处,发现一块较完整的古人类头顶骨和顶骨、枕骨、颞骨的断片共计16块,复原后可成为一较完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其特征眉脊较突、前额低平、枕突隆起、骨壁较厚,现场整体提取,送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馆进行了室内清理。经研究认为: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距今约8万—10万年,被命名为“许昌人”。是我国第四纪晚更新世早期地层中首次经过
本文标题: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54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