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礼学系列课程之二吉礼
礼学系列课程之二——吉礼的基本知识(1)礼学系列课程之二——吉礼的基本知识(1)作者:殘石散人(李冠云)整理者:姚近复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九月年八日己丑耶稣2015年11月9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五礼”中的“吉礼”。《礼记•祭统》上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凡礼,皆因于祭。祭祀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传统礼典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个“祀”指的就是祭祀,“戎”,是说军事。所以说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古籍记载,尧曾命舜修五礼,舜命伯夷典三礼,周官大宗伯掌“天神地祇人鬼之礼”。祭礼,是以祭祀天神、地祗、人鬼三元系列之神为内容的祭祀之礼。古人祭祀为求得吉祥,故而称作吉礼。吉礼,不但是祭祀之礼,更是五礼之冠和五礼的核心,这也可见人们对吉礼之重视。《周礼》上说“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祇”。最主要的吉礼我们根据课时的顺序大体分为如下几类:1、祀天之礼:圜丘祀天、祀日月星辰司中司命、封禅(封为祭天,禅乃祭地,暂时划归此处)、雩祭等;2、祭地之礼:方丘祭地、社稷之祀、四望山川、祀四方百物等;3、宗庙之祭:古天子宗庙祭祀、后世出现的士庶祠庙祭祀、以及父祖之祭、先师之祭;4、其他之祭。——(当然,这个划分法仅仅是为了叙说简单而已,因为这一不是全部,二更不合乎礼制,这个要注意下)我们争取今天说完前两类。在讲祭天之前,我们先说一件和祭天有关的题外话:【非时而祭、违礼乖典】前几日,台湾有人搞了一次所谓的“祭天”,在其他兄弟群看到有讨论其“礼”者。这种事有什么好讨论的呢?呵呵。单说一点,他们的时间和主体都是错的,——还有什么讨论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事能叫做“礼”吗?在传统文化概念里,人从始死到下葬叫做“奠”;虞祭之后,才叫做“祭”。朱子《仪礼经传集解》说“自葬以前,皆谓之奠。其礼甚简,盖哀不能文……自虞以后,方谓之祭”。所以,“定时而祭为祭,非时而祭称奠”。唐贾公彦曰:“非时而祭曰奠,以其不立尸”。虽然在整个丧礼中有祭、奠之别,但是在丧礼之“卒哭”之后——也就是“百日卒哭”——就已经属于“吉祭”了。所以,《礼记•檀弓下》说:“卒哭曰成事,是日也,以吉祭易丧祭”。这是说,非时而祭,并不是“祭”,而是“奠”。“奠”,则是凶礼才有的。而祭呢?何谓“祭”?如前所说,“凡礼,皆因于祭。”凡是祭祀,几乎都属于吉礼(当然,丧礼中的“虞祭”除外)。和前几天台湾的那个所谓的“祭天”一样,国内现在的祭孔也称得上是乱象纷纷。《孝经•广要道章》一言以蔽之定义“礼”:“礼者,敬而已矣。”孝经的注疏也说“敬者,礼之本也。”礼的核心和本原第一就是一个“敬”字,无敬则不成礼。《礼记•曲礼》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毋不敬”,孔颖达疏说“毋不敬者,人君行礼无有不敬,行五礼皆须敬也。”传统的“五礼”——吉、凶、军、宾、嘉,无一不是以敬畏、恭敬、谦卑为出发点。到了朱子则更认为“毋不敬”点明了礼的本原,统领《曲礼》全篇。这种“非时而祭”满天飞的乱象,不但失去了最基本的“敬、诚”,更是对神灵的严重亵渎。祭祀的要义在敬诚、在守礼,而不在于大肆喧嚣铺张的所谓“庆典”。因此《左传•定公十年》上说“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周书》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而在《论语》中孔子也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都点明了祭祀的本意和必要基础。——试问,当这种庄严神圣的仪式被其他外来的东西所利用、所玷污的时候,又叫做什么?《礼记•祭统》云:“祭则观其敬而时也。”所谓“时”,即是指祭祀的次数既不能“数”,也不能“疏”,应该恰到好处。正如《礼记•祭义》所说:“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而如何才能做到不烦、不忘呢?这就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度”。而这个“度”,圣人制礼作乐彰彰在兹、礼法礼志彰彰在兹,何劳好事者多此一举?这难道是有人所谓的“因革”吗?什么才叫“因革”?因者,因袭也;革者,变革也。“礼时为大,但必协诸义”。——礼,从来不是一成不变、因循守旧的,而是可以调整的。但,前提是你必须要“协诸义”!而这种胡来、这种闹剧,“因袭”了什么?遍查历代礼典礼志,可有如此?古人制定的祭祀日期,其内涵和原因又是什么?在《后汉书•陈王列传》中,记录了东汉名臣陈蕃怒斥那个所谓的孝子赵宣可资一阅——“蕃大怒曰:‘圣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肖企及。且祭不欲数,以其易黩故也。’”(这个故事很著名,是一个虚伪的“孝子”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看。)【东汉山东青州人。东汉的时候强调以孝治天下,奖励有孝行的人。山东青州就出了一个孝子赵宣。他在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不够,还干脆就住在墓道里了,而且一住就是二十多年,他因此而名闻天下。后来青州新上任了一个刺史陈蕃,慕名前来拜访,却发现他有5个不到20岁的儿女。陈蕃登时勃然大怒,说你在墓道里都干了些什么?于是立即剥夺了州郡给赵宣的各种荣誉称号,宣布其罪状,并把他囚禁起来,赵宣因此就成了天下的笑柄。(整理者插】)那么历史上是否必须都要在固定的时间去祭祀呢?回答是“不一定”。例如单纯作为对先师孔子的祭祀来说,就有两种情况就不是在固定的时间:一是帝王的“遣官致祭”,也就是说当国家层面有重大事件发生、或帝王为了彰显尊崇先师而又无法亲自成行时,专门派员代表致祭;另一种就是孔氏宗子的“告庙造访”。这是孔氏宗子因故远出归来后而到家庙造访、或有重大事件发生时告知祖先的一种家祭活动。这也是儒家“出必告,反必面”的一种具体形式。请注意这个告庙造访是只有孔氏宗子、也就是衍圣公才能具备此资格的。——这两种不在固定(或规定)时间内的祭祀,其主体一为帝王,二是孔氏宗子。他人均无此资格,历史传承、由来已久。无论是遣官致祭、还是孔氏宗子的告庙造访,今天打着祭祀旗号所谓“祭祀”的人,几人具备?像前段时间台湾的所谓“祭天”、更有甚者,还有今年国内某地文庙在9.28那天竟然出现了一幕释奠礼和射礼同时举行的这些闹剧!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孔子当年为什么要感喟“礼崩乐坏”?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春秋二百余年“弒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失,皆失其本已。”夫子目睹此乱局,才痛心疾首曰:“鸟兽不可与同群”。礼,有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内涵之别,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礼法和礼义”,也是太史公所说的“失其本已”的“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上说:“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礼法显露于外,容易做、容易学;礼义隐藏乎内,完全本乎内心,而不易为人察觉。《荀子》有《礼论》篇,论礼最为详备,有心者察焉。“察其所失,皆失其本已”。失去这个最基本的内涵,这种所谓的“祭祀”,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又叫做什么呢?想必各位自己会作出判断。——同时希望诸君不要步其后尘,对于文明要保持一颗最基本的敬畏之心。在下也借此【郑重声明:凡有此举者,不得说在此学礼!】因为这非但是在亵渎神灵、更是为害高贵的中华礼乐文明!实在叫人窒息!《礼记•祭统》云:“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祭祀的仪节、以及祭品与衣冠等等,皆统于心,故心为祭祀之本。否则,没有诚敬,则祭为虚礼,更失去了祭祀的本来意义和目的。“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唯贤者能备,能备然后能祭。”“祭者,教之本也已。”吉礼的本来目的,就是教育后人。祭祀,就是一种示范社会和后人的一种特殊仪式。这是先民们在制定祭祀之礼时的原始出发点和本源。唯有贤者的祭祀,神灵才会“受其福”。反之呢?呵呵,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在上周一的礼学课我们曾说过,韩愈在解释孔子作春秋时说,孔子实则是以“礼”,来“严夷夏之防”的。“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之大旨,主要就是给后人展示了一个礼与非礼、文明与野蛮、正当与僣伪的态度(或标准)。中原(华夏)诸侯为夷狄所化,原有的先进文明丧失,乃至于率兽食人,则是夷狄,就再无资格参与中原诸侯的盟会和统驭疆垂;反之,夷狄若向慕华夏(中原)文化,渐至于与中原诸侯无异,则就是华夏。——此种文化论,乃吾国文化之要义、春秋之大旨。后世程子踵武前人之说,发微大义:“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程子以禽兽、夷狄、华夏为三大层级,以有礼无礼、文明野蛮加以区分,至为精辟,深谙《春秋》之神髓。是故,程子曰:“春秋之法极谨严者,华夷之辨尤切切也!”——学习儒学、礼学,我希望诸君能够首先记住这一点。这是一个最原则和最基本的问题!尤其重要。当然,这些话,现在是得罪人的。无奈。扯远了,以下正式谈吉礼的“祀天之礼”:在介绍圜丘祀天之前,先来看两个概念——“郊社”和“郊望”:【郊社】郊,是冬至到南郊外祭天。社,夏至到北郊外祭地。郊社指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左传·襄公七年》:“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郊社,亦称为“郊祀”。【郊望】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的典礼。也就是古帝王祭天与日月星辰山川之礼。郊,即“祀上帝于郊也。望谓望山川而祭之也。”《礼记˙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是说的夏至。但是其后文又说“郊之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三国时著名经学家王肃解释说这是冬至日。冬至日在夏历的十一月,正好是周历的正月。关于这个话题,古人有些争论。郊祭的月份由于历法的不同而不同,其日期却是多用“辛”日。——“郊社”和“郊望”这两个词汇其实说了几种不同的祭祀。“郊”,指的就是祭天地。古天子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郊”谓大祀,“祀”为群祀。郊祀祭天是中国古代国家宗教的中心,帝王通过绝地天通,获得沟通神圣世界与世俗国家的独占权,以之作为王权合法性的基础和终极来源。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古代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祭天,诸侯只能祭其封国境内的名山大川。然而鲁国却也有过郊祭!《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鲁郊何以非礼?天子祭天,诸侯祭土。”但是《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却说:“于是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据此,有人说孔子批评“礼崩乐坏,是指的鲁国王室的僭越礼制。这一点,历代的经学大师们也有所争论。但有一点却是不存在争议的,就是孔子批评那个著名的季氏举行的旅祭(祭泰山)。——这一点要区别清楚。(一)祀天之礼1、圜丘祀天中国传统礼制简单来说一般有大祀、中祀、小祀之别。祭天大祀,古来有之,且历来都是位居第一,历代帝王也均把祭祀天地列为头等大事。根据古文献的记载,早在虞舜、夏禹时就已有祭天的典礼,称之为“类”。如:《书•尧典下》上有“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诗•大雅•皇矣》上也有“是类是禡,是致是附。”的说法。《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禋祀祀昊天上帝”。昊天上帝是华夏先民信仰体系里最为尊贵、最有威权的主宰神,人间的帝王只能是上天之子。孔子说:“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因此,祀天之礼是古代最为隆重和最为庄严的典礼,而没有之一。《周礼•春官•大司乐》说:“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祭天之坛称圜丘,其象征天圜。《易经》“说卦”云:“乾为天,为圜。”《说文解字》上说:“圜者,天体也。”其注称:“体者,道体,非形体也”。“昊天上帝”是华夏先民话语中自然和下国的主宰,拥有至高无上的尊贵。到了周代,周王是作为天帝之子的身份在人间统治万民的,所以称为“天子”。周天子也要象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祀天就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东汉著名经学家何休注云:“郊者,所以祭天也。天子所祭,莫重于郊。”“圜丘祀天”和“方丘祭地”,因都在郊外举行,故而又称为“郊祀”。在《周礼》中也有记载,祀天用的圜丘应建于国都南郊,于每年冬至日在此举行祀天大典,因为行礼在郊外,故谓之“郊”。圜丘坛专门用于祭天,台上不建房屋,对空而祭,此曰“露祭”。在《朱子语类》中,“朱子曰:‘故者祭天于环丘,扫地而行事,器用陶匏,牲用犊,其礼极简。圣人之意,以为未足以尽其意之委曲,故于季秋之月
本文标题:礼学系列课程之二吉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57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