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社会工作师2016新教材综合能力知识点及考点
社会工作基本概念:1、社会工作务对象层面的目标:①解救危难;②缓解困难;③激发潜能,④促进发展。2、社会工作社会层面的目标:①解决社会问题;②促进社会公正。3、社会工作文化层面的目标:①.弘扬人道主;②促进社会团结。4、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①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②恢复弱化的功;③促进人的发展;④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5、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①维持社会秩序;②建构社会资本;③促进社会和谐;④推动社会进步6、助人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提供物质帮助、思想开导、精神鼓励、心灵陪伴等都是助人活动常见的形式7、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关系:活动方式不同、专业技术能力不同、处理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社会约束不同。8、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直接角色(服务提供者、治疗者、支持者、使能者、倡导者、关系协调者)、间接角色(行政管理者、资源筹措者、政策影响者、研究者)9、矫正社会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对罪犯、有犯罪危险的违法人员、吸毒人员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修正其行为模式以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服务10、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提供物质性的服务,协助家庭生活有序运转;提供法律及心理援助,增强家庭的应变能力;开展教育与培训,提高家庭整体素质;连接资源搭建网络,促进家庭增权与发展等社会工作伦理:1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一)保护服务对象的权益;(二)促进专业的健康发;(三)促进社会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四)维护社会正义12、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专业价值观:1.服务大众;2.践行社会公正;3•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4•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5•待人真诚和守信;6•注重能力培养和再学习13、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1、以人为本,回应需要;2、接纳和尊重;3、个别化和非评判;4、注重和谐,促进发展;5、平等待人,注重民主参与;6、权利与责任并重;7、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14、在操作层面,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原则:接纳、非评判、个别化、保密、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15、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1、服务对象利益优先、2、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3、约束和鼓励并重、4、系统性和权威性。16、1、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承诺/负责、自我决定、知情同意、能力、文化敏感性与多样性、隐私和保密性等)2、对同事的伦理责任(尊重、保密性、合作、利益冲突与争议的处置、咨询、教育与培训、服务转介)3、对服务机构的伦理责任(搞好关系、非批判、促改进)4、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专业精神、专业能力、专业服务、专业知识拓展等)5、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注重专业的品性、加强评估和研究)6、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促进社会福利发展、促进公共参与、在公共危机情形下提供介入与救助措施、减少不平等反对歧视和促进社会正义)17、建立和发展伦理守则,是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基本目标。18、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难题(伦理困境):1、保密问题;2、人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问题;3、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的矛盾;4、个人利益满足与职业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5、自我决定问题。19、伦理难题的基本原则:1、保护生命原则;2、差别平等原则;3、自由自主原则;4、最小伤害原则;5、生命质量原则;6、隐私保密原则;7、真诚原则20、伦理守则的基本内容:服务、社会正义、人的尊严和价值、从业关系的重要性、正直、能力。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21、人类需要的类型:按需要的起源与性质分(生物性需要、社会性需要)需要指向的对象(物质需要、精神需要)需要产生的方式(原发性需要、继发性需要)22、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生存的需要(低级)、关系的需要、成长的需要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的需要理论(新增):基本需要(低级需要)、中介需要(高级需要)23、马斯洛认为,只有基本满足了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高级需要出现之后,低级需要仍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ERG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它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降而求其次。另外,该理论还认为,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24、同辈群体的特点:1、平等性;2、开放性;3、认同性;4、独特性。社会环境的特点:1、多样性,2、复杂性,3、层次性,4、稳定性25、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26、埃里克森特别强调青少年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认为这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环节。27、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感知运动期(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期(2〜7岁)、具体运算期(7〜12岁)和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在前运算阶段,儿童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可作出推论;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28、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0-9(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9-15(好孩子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1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的伦理准则阶段)。29、划分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常用标准有个人主观体验、统计学标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行为适应性标准。(1)统计学标准。大多数人相似或一致的行为在统计学上被认为是正常的,如果偏离统计上的正常值则会被认为是偏差行为。(2)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如果个人的行为符合当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该行为就是正常的,否则就被视为是有偏差的行为。(3)行为适应性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就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或功能的缺陷使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带来不适,则被认为行为产生偏差。(4)个人主观体验。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某种行为正常还是偏差的判断。当然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察者有不同评定行为的标准。(1)个案工作与个案管理的区别社会工作理论:30、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根据内容分为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把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实证主义(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代理论。31、实证主义理论是一套判断知识有效性的规则。实证主义者相信,只有从我们自己的经验或观察中找到的东西才能称为知识。任何一般观念都必须有客观存在与之相对应。观念、判必须是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验证是正确的,才能称为真理。价值与知识无关,科学是价值中立的。而在方法论方面,实证主义主张探索世界形成知识的方法是唯一的,即只有经过人们的感官获得并经过实践验证的知识才是可信的。在方法上,实证主义强调实验法的普适性,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测量的,而且只有通过定量测量得来的知识才是可信的。实证主义理论的一个缺陷在于它关注了人与社会的共同本质,却忽视了其差异性和独特性。特别是在对人的看法上,只强调了人的客观性一面,而忽视了人的主观性一面。32、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所谓知识其实只是人类用象征性的观念、词语对现实进行的表述。符号、语言从来没有脱离它的主体而独立存在。知识是权力(power)的反映。沃•威尔士总结了后现代主义的5个特征:第一,后现代是人们看待世界的观念发生根本变化的时代,其标志是机械论世界观已经陷入了不可克服的危机;第二,后现代是一个告别了整体和统一性的时代;第三,后现代是一个彻底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普遍基本观念的时代;第四,后现代的基本经验是完全不同的知识形态、生活设计、思维和行为方式;第五,反对任何统一化的企图33、弗洛伊德主要观点:第一,人的心灵是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构成,潜意识是非理性的。第二,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当人格失调时,治疗的焦点应放在自我的强化上。第三,将人的性心理发展作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基础,将其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器期。人的问题源于内在的精神冲突。34、精神分析理论的实务原则:1)个别化原则(强调每个人的早期经验都是不同的)、2)强调要与受助人签订治疗协议、3)要为受助人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4)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5)要倾听和感受受助人的想法要给予支持接纳和理解。35、精神分析治疗过程分三个部分:治疗情境的建立、治疗关系的建立、治疗性对话(实质阶段,包括三个内容: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诠释过程)36、认知行为理论主要观点:*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直接影响个体的行动。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其主要包括问题解决、归因和认知治疗原则3个方面。所谓问题解决是增强个体界定问题、行动目标、规划及评估不同行动策略的认知能力,达到能够在不同情况下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行动目标。所谓归因是指个人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的解释。所谓认知治疗原则,指的是修正一些认知上的错误假定,包括过度概括、选择性认知或归因、过度责任或个人肇因假定、自我认错或顶罪、灾难化思考、两极化思考等37、认知行为理论界定对服务对象问题看法的原则:1)服务对象的问题是学习得到的,也可以通过学习改变;2)解决这些问题既要通过行为训练修正行为,也要通过调整个人的认知来促进行为的改变;3)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独特性是正确界定和评估受助人问题的前题。38、关于助人目标的原则:1)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它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2)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3)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39、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认知理论的原则:1)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2)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3)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40、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1)确定评估重点(即服务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为)、2)专业关系(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关系)的建立、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包括教育者和陪伴者)41、教育者和陪伴者的任务:(1)澄清内在沟通,(2)向服务对象解释认知行为模式的运作,(3)布置家庭作业题,(4)帮助服务对象实现经验学习,(5)尝试使用逆向操作,(6)是运用动态思考和存在的深思42、认知行为理论服务的步骤:1)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2)要求服务对象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3)探索其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4)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5)检验服务对象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43、系统理论中,平克斯和米纳罕将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环境分为:非正式的或原生的系统(家庭)、正式系统(社区组织)、社会系统(学校)。社会工作者角色,在微观层面(媒介者、治疗者、教育者、调整者),中观层面(倡导者、行动者、协调者、监督者);在宏观层面(倡导者、计划者)。44、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可以由以下核心概念来阐释:(2)生命周期(Recourse):指的是用时间线(timelines)方法重现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社会结构和生活事件的意义。(2)人际关联:指的是个人拥有与他人联结而建立关系的能力。这种关联能力的发展始于亲子间照顾关系的建立,并由此在未来生命周期中发展出各种互惠的照顾关系。(3)胜任能力:指的是通过个人与环境间的成功交流经验,建立个人有效掌控环境的能力。胜任能力包括自我效能感、建立有效人际关系的能力、信心信
本文标题:社会工作师2016新教材综合能力知识点及考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63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