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社区管理模式案例研究Byoverper目录一、理论基础研究二、国外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三、国内社区演变历程及现状四、国内社区建设与管理Byoverper一、理论基础研究一、理论基础研究1、社区产生背景:欧洲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国家为应付当时工业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对原有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制度进行了改革,越来越多地体现调动社区居民积极性、增进社区福利的基本精神。至此,便出现了一系列制度和运动,动员社区成员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尤其是农业国家)面临着贫困、疾病、失业、经济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赖政府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运用社区民间资源、发展社区自助力量的构想应运而生。1765—1832年,德国先后实行了汉堡福利制度和爱尔伯福利制度,鼓励社区成员参加本社区的社会福利工作,试图以此倡导社区内部成员自我服务、志愿服务。这一进程演变到20世纪初左右,在英、法等欧洲国家和美国,出现了一场更具广泛性的“睦邻运动”和“社区福利中心”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充分利用社区人力物力资源,培养社区成员的自治精神和互助精神,动员社区成员齐心协力,在本社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联合国成立之初的1948年,提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须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的方针,并采取实际步骤援助以社区为单位的社会发展。1951年,以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通过的390D号议案为标志,“社区发展运动”的倡议正式发出。该议案的主要设想是通过在各基层地方建立社区福利中心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后来制定的更为行之有效的“社区发展计划”指出要以乡村社区为单位,由政府有关机构同社区内的民间团体、合作组织、互助组织等通力合作,发动全体居民自发地投身于社区建设事业。1952年联联合国正式成立了“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小组”,来具体负责试行推广世界各地的社区发展活动。1957年,联合国开始研究社区发展计划在发达国家的应用,试图通过社区发展解决后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一、理论基础研究2、概念:社区的概念表述有许多种,社会学、地理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都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1936年美国学者帕克对社区进行了如下的定义,一是指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聚集;二是在该地域内的人口具有不同程度的归属感;三是社区中的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依赖性。综上所述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一般所说的社区大多指居住社区,这是由于居住所形成的社会交往较为稳定,地域归属感也较为浓厚,所以社区多数时候与居住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居民居民居民居民居民公共配套行政服务企业组织社区单元服务中心二、国外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二、国外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1、美国模式社区划分以“街”划分(不同于中国街道),社区里的具体事务商议和发展项目的安排都“街”中的社区董事会举行社区听政会来进行讨论、管理、自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1)社区服务方面包括对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照顾,对学前儿童提供保育,对在校儿童组织夏令营,为失业者提供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并进行家庭企业咨询,为无家可归者、单亲家庭提供住房支持,为妇女儿童提供保护服务,为低收入个人或家庭提供资助,帮助移民或难民迅速融入本地社会、实现本地化。(2)社区文化主要是利用社区内的各种文化设施组织开展文艺、教育、科普、体育、娱乐等活动。(3)社区治安有利于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商业投资。二、国外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管理方式——共享型自治(1)政府依法管理一是制定法律,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尤其是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非营利组织;三是增加财政支出,包括增加社会福利支出、退伍军人福利和服务支出等。(2)社会全面参与政府除了管理一些属于政府福利范围的社会事务外,绝大多数的社会问题,都是由活跃于社区中的各类组织以及绝大多数以义工为身份的普通市民积极参解决的。政府制定项目和计划,通过一些优惠政策,提倡和鼓励个人、企业、学校等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比如公共汽车公司就有一个免费为老人机构出行提供车辆和驾驶员的为老服务项目。而各类机构也与社会保持高度密切联系(他们称作“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利用社区中的资源网络,通过他们,想方设法为服务对象争取到更多廉价的甚至无偿的服务。(3)资金多方筹集一是通过财政渠道筹集,主要由政府承担;二是通过收费渠道,主要通过企业化运作的营利机构,他们不享受政府的补贴,其资金则全部来自于对服务对象的收费;三是捐款渠道,主要由个人或企业捐赠,募捐的形式主要包括将机构的设施与社区其他单位共享以收取场地费、制作特制的礼品进行义卖、通过自身的名气与企业进行联谊活动以及加强宣传力度等。(4)分工日臻完善通过长期的市场运作,各类组织确定了自己不同的服务对象和发展方向,而且分工协作,协调发展,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布局。二、国外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2、新加坡模式社区划分新加坡社区组织是以选区为基础,社区组织的活动范围以选区为基本单位,形成了由邻里组团中心、邻里中心、新镇中心和区域中心等构成的多层次的社区网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1)邻里组团:设有儿童游乐场、便利店等(2)邻里中心:根据居住人口的数量,一般建有一幢建筑面积5000-10000平方米的综合楼,内设有商场、银行、邮政、诊疗所等(3)新镇中心:配套公共设施集中在镇中心及其周围,主要有学校、图书馆、邮政、体育场馆、游泳中心、医院、宗教设施、公园、交通转换站等(4)区域中心:新加坡全国的五大社区,每个区域都设置一个区域中心,设有各种大型商业、图书馆、公园等服务设施,都市型工业项目也穿插其中每一个社区包含若干新镇中心,16-18个选区(邻里中心),负责大约80万户居民。一个新镇中心含有5-8个邻里中心,约4万-10万户住户。其中每个邻里中心一般包含6-7个邻里组团,约6000-12000个住户。一个邻里组团中心,一般由4-8幢组屋组成,约1000-2000个住户。二、国外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管理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在新加坡的社区治理中,政府始终都处于主导地位,直接对社区进行管理。社区内主要有三个管理组织,居民顾问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社区中心管理委员会居民顾问委员会负责协调其他两个委员会和社区内组织的工作,其居于核心地位。新加坡的居民委员会相当于我国的居民委员会,其职责在于维护本社区的治安,保护本社区的环境卫生,解决本社区的邻里纠纷等。社区中心管理委员会负责社区中心运行并制定一系列的活动计划。(1)政府设有专门的政府职能机构管理全国的社区事务,在社区里有各种形式的派出机构来管理本社区的事务。(2)社区活动的大部分经费由政府财政拨款,所以政府能够紧紧控制社区的发展方向。(3)国家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对各个社区的活动组织者进行培训,所以能够控制和统一组织者的思想。(4)政府职能部门合理规划土地的利用,严格控制土地的供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控制房价,使人们居者有其屋。虽然新加坡的社区治理模式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治理模式,由于受到西方社区自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新加坡居民愿意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社区活动,他们在社区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二、国外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3、小结国外很多国家的社区模式是以福利为主的,政府投人大量资金用于社区的建设非政府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是社区建设中的支柱力量。社区模式建设主要注重社区的自治管理,社区内部解决自己的问题通过一些非政府组织反映社区居民的意愿,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政府是一种导向管理,以提供更好的政策,稳定社会。三、国内社区演变历程及现状三、国内社区演变历程及现状1、国内社区演变历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制在单位制管理模式下,整个城市社会单位化,单位成为国家控制社会的基本单元。然而,这种模式既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竞争与效率,也无法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街居制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街居制在我国城市基层的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但是在以单位制为核心的传统城市社会管理体制下,街居制始终是单位制的一种附属物。尽管街居制在维护城市秩序、发展便民服务、发展基层经济、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转型,我国城市基层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区制为避免出现社会离散、社会疏远、社会失序、社会失控等社会发展问题2000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标志着社区制建设正式启动。2、国内社区建设现状规模从便于管理、自治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使用的角度出发,社区规模一般在1500~2500户之间为宜。(以每户3.02人计算)我国城市居住区现有人口规模及各地居住区分级控制人口规模三、国内社区演变历程及现状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从全国主要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来看,其内容主要分为行政管理类、文化娱乐类、医疗类、教育类和其他服务类。公建配建指标(1)我国单一性社区组织办公用房一般规模为195㎡,每千人建筑面积为27.8㎡。序号设施类型主要设施1行政管理类居委会、警务室、物业管理维修、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2文化娱乐类文化广场、文化活动站、文娱活动中心、妇女俱乐部、健身场所3医疗类卫生服务站、护理医院、残疾人康复园、社区矫治室、保健站、心理咨询室4教育类老年学院、幼儿园5其他服务类敬老院、就业服务社、就业指导站社区组织办公用房现有规模及各地建设标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一般项目三、国内社区演变历程及现状(2)我国普通社区室外健身场所一般规模约295㎡,千人指标为41.9㎡/千人。(3)社区服务站一般规模为300㎡,但千人指标各个城市相差较大。(4)各地社区服务中心规模大小不一,建设指标相差较大社区室外健身活动场所现有规模及各地建设指标各地社区服务站建设指标各地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指标三、国内社区演变历程及现状3、管理体制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基本上形成了“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管理体制基本框架。“二级政府”是指市、区二级政府。“三级管理”是指市、区、街道三级管理。“四级落实”是指市、区、街道、社区居委会四级组织落实。社区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在市一级设立社区管理的领导机构,在区一级建立社区管理的指导机构,在街道一级健全社区协调组织机构,在居委会层次上成立社区委员会。三、国内社区演变历程及现状四、国内社区建设与管理1、上海社区划分以现有街道行政区划为依据,在街道办事处指导下,区域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居民共同参与的、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区域建设、管理和发展的社会实体公共服务设施建设(1)社区事务服务设施实现了市、区、街道“三级连通”和社区服务信息网,热线电话网、实体服务网“三网联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2)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主要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服务的社区卫生中心、精神工疗站、红十字卫生室等。(3)社区文化活动设施涵盖社区教育、社区信息、图书、青少年活动、老年活动、健身等文化活动设施,基本形成市、区、街道(乡镇)和居(村)委会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做到步行15分钟可到达一个文化服务站点。四、国内社区建设与管理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1)重视党政组织在社区管理总的核心领导地位。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和城区管理委员会是社区管理的实际领导者和组织者。街道党工委掌握了社区最高权力,对街区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行全面领导,在辖区内享有重大事项决策权、干部任免权、党风政纪监督权、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管辖权等权限。街道办事处受区人民政府的领导,其工作重点是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街道办事处拥有部分城区规划参与权、分级管理权、综合协调权和属地管辖权。城区管理委员会是新成立的组织,由街道办事处牵头领导,派出所、房管所、工商所市容监督分队等单位组成。它是规划、协调、指导地区性城市管理事物的临时机构。(2)加强社区管理的执行力度。社区发展
本文标题:社区管理模式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73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