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神经病学(自动保存的)
神经病学的定义: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神经病学涉及疾病分为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前者主管分析综合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并作出反应;后者主管传导神经冲动。神经病学的特性:疾病的复杂性(通常按照先定向诊断,看其是否属于神经疾病;在进行定位诊断,即症状的发生源自何解剖部位;最后为定性诊断,找出发生疾病的原因。)症状的广泛性;诊断的依赖性;疾病的严重性;疾病的难治性。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症状,按其表现分为:缺损症状: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刺激症状: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严重急性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大脑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和边缘叶。按功能分为优势半球和非优势半球。(优势半球为在语言、逻辑思维、分析综合及计算功能等方面占优势的半球,多位于左侧)额叶主要功能区包括:皮质运动区、运动前区、皮质侧视中枢、书写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额叶前部。顶叶按功能分为:皮质感觉区、运用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顶叶病变主要产生皮质性感觉障碍、失用和失认。额叶按功能区分为:感觉性语言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额叶前部、颞叶内侧面内囊依前后顺序分为皮质脊髓束(支配上肢者靠前,支配下肢者靠后)、丘脑至中央后回的丘脑皮质束(丘脑中央辐射)其后为听辐射、颞桥束、丘脑后辐射和视辐射。“三偏”综合症: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基底神经节:也叫基底核,位于大脑白质深部,其主要由尾状核、豆状核、屛状核、杏仁核组成脑干上与间脑下与脊髓相连,包括中脑、脑桥、延髓。内部结构有神经核、上下行传导束和网状结构。中脑有第Ⅲ对脑神经核团(动眼神经核和动眼神经副核)第Ⅳ对脑神经核团(滑车神经核)脑桥有第Ⅴ(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Ⅵ(展神经核)、Ⅶ(面神经核、上泌涎核、孤束核)、Ⅷ(前庭神经核、窝神经核)对脑神经的核团延髓有第Ⅸ(下泌涎核、疑核、孤束核)、Ⅹ(迷走神经背核、疑核、孤束核)、ⅩⅠ(疑核、副神经核)、ⅩⅡ(舌下神经核)对脑神经核团。脑干传导束包括:深浅感觉传导束、锥体束、锥体外通路及内侧纵束。脑干病变大都出现交叉性瘫痪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病变: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延髓中腹侧损害:出现延髓内侧综合征。脑桥腹外侧部损害:出现脑桥腹外侧综合征。脑桥腹内侧部损害:出现脑桥腹内测综合征。脑桥背外侧部损害:出现脑桥被盖下部综合征。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出现闭锁综合征。一侧中脑大脑脚脚底损害:出现大脑脚综合征。中脑被盖腹内侧部损害:出现红核综合征。小脑分为三个主叶:绒球小结叶、前叶和后叶。小脑的功能:维持机体平衡,控制姿势和步态,调节肌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准确性。小脑的传出纤维在传导过程中有两次交叉,对躯体活动发挥同侧协调作用,并有躯体各部位的代表区:小脑半球为四肢代表区;其上半部分代表上肢;下半部分代表下肢;蚓部则是躯干代表区。脊髓呈微扁圆柱体,位于椎管内,为脑干向下延续部分。脊髓发出31对脊神经分布到四肢和躯干。脊髓分为31个节段:8个颈节(C1-C8)12个胸节(T1-T12)5个腰节(L1-L5)5个骶节(S1-S5)1个尾节(Co)每个节段有两对神经根。脊髓损害临床表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反射异常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C8-T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产生Horner征。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脑的动脉分为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前者供应大脑皮质及深面髓质,后者供应基底核、内囊和间脑。颈内动脉:来自颈总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前三分之二和部分间脑。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三分之一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大脑动脉环(Willis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端、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连通形成,使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颈内动脉主干受累出现:患侧单眼一过性黑曚;患侧Hoener征;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出现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受累出现体象障碍;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脑神经:12对。第1、2对脑神经属于大脑和间脑组成部分;第3—12对脑神经与脑干相连。其中3、4对脑神经核在中脑;第5、6、7、8对脑神经核在脑桥;第9、10、11、12对脑神经核在延髓。脑神经按功能分:运动性神经(3、4、6、11、12对)感觉性神经(1、2、8对)混合型神经(5、7、9、10)12对脑神经除面神经核下部及舌下神经核只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外,其余脑神经运动核均受双侧支配。嗅神经病变不引起嗅觉丧失,因左右两侧有较多联络纤维。但嗅中枢刺激性病变可引发幻嗅。视觉传导通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l级神经元为视网膜的双极细胞,其周围支与形成视觉感受器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形成突触,中枢支与节细胞形成突触。第2级神经元是节细胞,其轴突在视神经盘(乳头)处集合向后穿巩膜形成视神经。视神经向后经视神经管入颅腔,形成视交叉后,延为视束。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外侧膝状体内,它们发出的轴突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终止于大脑距状沟周围的枕叶皮质(视区)。还有少数纤维经上丘臂终止于上丘和顶盖前区。视觉传导通路损伤表现:临床表现是视网膜和视神经受损可引起单侧或双侧视神经麻痹;视交叉受损多引起双颞侧偏盲;视束病变多引起两眼对侧视野的偏盲(同向性偏盲)动眼、滑车、展神经共同支配眼外肌,管理眼球运动,合称眼球运动神经,其中动眼神经还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动眼神经:支配眼肌的主要运动神经,包括运动纤维和副交感纤维。动眼神经起自中脑上丘的动眼神经核。三叉神经:混合性神经,含有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神经纤维。感觉神经司面部、面部及头颈部感觉,运动神经支配咀嚼肌运动。三叉神经脊束核为最长脑神经核,从脑桥至第二颈髓后角。面神经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病灶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瘫痪: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微下垂,上部面肌(额肌核眼轮匝肌)不受累,皱眉、皱额、闭眼动作均无障碍。面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同侧面肌瘫痪,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睑闭合无力,用力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贝尔(bell)征。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鉴别(见书P42)前庭蜗神经:位听神经,特殊躯体感觉性神经,由蜗神经和前庭神经组成。迷走神经是行程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的脑神经。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鉴别(见书P46)副神经:为运动神经,由延髓支和脊髓支组成,分别包括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和躯体运动纤维。周围神经:指脊髓及脑干软脑膜以外所有神经结构,即除嗅、视神经以外所有脑神经和脊神经。分布于体表、骨、关节的为躯体神经;分布于内脏、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的为内脏神经。内脏传出神经又称为自主神经。按其功能和形态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感觉:作用于各个感受器的各种形式的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分为特殊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一般感觉(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脊神经节段皮肤分布(见书P58)深反射:刺激肌腱、骨膜的本体感受器所引起的肌肉迅速收缩反应,也称腱反射或肌肉牵张反射。浅反射:刺激皮肤、黏膜、角膜引起的肌肉快速收缩反应。深反射增强:正常情况下,运动中枢对深反射的反射弧有抑制作用,当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损害而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损害水平以下腱反射弧失去来自上运动神经元下行抑制作用而出现释放症状,表现为腱反射增强或扩散现象。深反射亢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害重要体征。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意识障碍、认知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平衡障碍。意识:指个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感知能力。意识障碍包括觉醒度下降和意识内容变化。嗜睡:表现为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叫醒;醒后可勉强配合检查和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患者又继续入睡。昏睡:患者处于沉睡状态,正常外界刺激不能使其觉醒,需经高声呼唤或其他较强烈刺激方可唤醒,对言语反应能力尚未完全丧失,可做含糊、简单而又不完全答话,停止刺激后又很快入睡。昏迷: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昏迷又分为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意识模糊:表现为注意力减退,情感反应淡漠,定向力障碍,活动减少,语言缺乏连贯性,对外界刺激可有反应,但低于正常水平。计算障碍是优势半球顶叶特别是角回损伤的表现。失语:指在神志清楚,意识正常,发音和构音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病变导致的言语交流能力障碍。失认:指患者无视觉、听觉、躯体感觉障碍,在意识正常情况下,不能辨认以往熟悉的事物。失认分为视觉失认、听觉失认、触觉失认。体象障碍病变多位于非优势半球顶叶。晕厥:由于大脑半球和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的伴有姿势张力丧失的发作性意识丧失。眩晕: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或起伏感觉。视觉障碍:由视觉感受器至枕叶皮质中枢之间的任何部位损伤所致,可分为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瘫痪:指个体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可分为神经源性、神经肌肉接头性及肌源性。瘫痪的分类(见书P81)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比较(见书P82)神经源性肌萎缩:指神经肌肉接头之前的神经结构病变所引起的肌萎缩。抑制性症状:感觉径路破坏时功能受到抑制,出现感觉减退或丧失。分离性感觉障碍:在意识清醒情况下,某部位出现某种感觉障碍而该部位其他感觉保存者。皮质感觉丧失:患者深浅感觉正常,但无视觉参加的情况下,对刺激部位,物体形状,重量等不能辨别者。共济运动:指在前庭、脊髓、小脑和锥体外系共同参与下完成运动的协调和平衡。小脑共济运动包括:姿势和步态异常、随意运动协调障碍、言语障碍、眼球运动障碍、肌张力减低。步态异常(见书P85-P86)
本文标题:神经病学(自动保存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79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