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福州区域发展空间模式
区域发展空间模式的选择在区域研究中,关于人的主动活动,常用的两个概念是区域开发和区域整治。区域开发是指对区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发掘区域资源潜力,更加有效地进行利用;区域整治主要是指对区域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其中包括治山治水、植树种草、保持水土、防风防沙、治理污染等。在努力强调可持续发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无论是区域开发,还是区域整治都无法涵盖区域发展所要求达到的全面程度。一方面在区域经济发展此起彼伏,区域格局变化日新月异,全球经济日益融为一体的今天,单靠开发本区域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实践表明充分利用本区域以外的人才、技术、资金、信息、资源等显得必不可少;另一方面人类基本权利首推生存权和发展权,尤其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来说,环境保护、区域整治虽然是谋求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但是因此而不能抹杀发展,尤其是发展效率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性。总之单纯的区域开发或区域整治有必要用涵盖面更广,意义更深入,更能体现现代区域发展特点的词汇所代替。据此笔者提出区域建设这一概念,无论从字面意义还是从内涵上来看区域建设都比区域开发,区域整治更全面、更深入。区域建设的空间模式与区域发展的空间变化规律密切相关,其最终要在地域上形成某种格局或结构。概括起来基本可分为两种,一种为集中式。这种思想源于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在区域开发的初始阶段强化核心区作用,把核心区外围地区的资源、资金、人才吸收到核心区,外围地区的发展模式和速度受核心区控制,随着核心区力量的壮大,通过其技术资金等的向外扩散延伸,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在我国这种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重点城市优先发展论,重点轴线、重点地带重点建设等方面。集中建设模式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通过重点城市和轴线的建设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显著;然而,与此同时也加速了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拉大了地区发展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全国范围和省域范围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福州作为海西建设中福建省的省会对海西发展也起到很大的作用。海峡西岸的发展是选择圈层空间模式,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和谐平安、服务全局”的基本态势,按照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要求,调整优化城市经济结构,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和凸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次中心城市为支撑、周边卫星城镇为基础的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群,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重心作用,增强服务全省的带头示范效应,推动发展壮大闽东北一翼,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促进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紧密对接,向内陆腹地纵深推进,实现互动联动、共同发展。壮大省会中心城市。坚持高标准要求、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加快实施“一城两翼双轴线”城市群发展战略,适时合理调整区划,推动中心城市“东扩南进,沿江向海”跨越式、组团式发展,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筑临江向海、山水相间的沿江滨海现代化城市新格局,增强省会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功能。在福州空间发展方面应做到:一,做大中心城。由中心城区(鼓晋台和南台岛)和马尾长安、上街大学新区、甘蔗荆溪、峡南、琅岐、长乐吴航、长乐滨海等组团组成建设用地350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和居住区。二,发展南北翼。南翼经济区,由福清的中心城区、元洪投资区(海口城头)、江阴工业集中区(江阴渔溪)、龙田高山、镜洋东张等组团组成,规划用地面积达200平方公里,人口175万人,充分利用丰富的港口资源条件,发展港口工业及其它临港重工业,建设成为福州市乃至全省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产业基地。北翼经济区,由环罗源湾地区的主要城镇、工业区及罗源、连江县城组成,规划用地面积15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人,重点发展环罗源湾区域,建成为福州港的重要港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临港工业基地。三,繁荣双轴线。沿海发展轴,北起罗源湾,经可门、大官坂、长安、琅岐、国际机场、滨海新城、元洪投资区到江阴港区,通过建设沿海大通道把这些功能区联为一体,使之快速形成滨海经济走廊。沿江发展轴,以福州中心城为起点,以闽江、乌龙江为依托,向西可拓展至甘蔗、竹岐、向东发展至长安、琅岐和机场周边区域,重点发展闽江南岸,并与北岸形成南北岸相呼应、亮丽的沿江城市发展轴。参考文献:[1]论构建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当代财经》[2]欧盟区域政策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启示《东北亚论坛》[3]中国区域发展的竞争性与不平衡性趋势分析《宁夏社会科学》
本文标题:福州区域发展空间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83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