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科技引领西部畜牧产业大发展
科技引领西部畜牧产业大发展——我校畜牧兽医学科发展回望畜牧业是满足国计民生基本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畜牧业现代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优质高效畜牧业对社会长治久安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畜牧兽医学科创建于1936年,路葆清、张松荫、李秉权、李林海、郑子久、沙凤苞、崔堉溪、盛彤笙等前辈为该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近80年的发展和长期的科研积淀,学校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生物工程、动物克隆及干细胞工程、畜禽重大疫病防控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先后选育出了秦川牛、西农萨能奶山羊、关中奶山羊、关中黑猪、关中马、关中驴等优良品种,对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常规育种走向基因精准选育畜禽品种是畜牧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动物基因资源保持、传递、扩大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对促进畜牧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上世纪50年代以来,根据国家的需求,我校老一辈专家邱怀、刘荫武、董光明、卢德仁、路兴中、刘景星、张岳、马章全等,重点开展了西北地区畜禽优良地方品种和牧草资源的普查和选育工作。至九十年代初,完成了对秦川牛、关中驴、八眉猪、同羊和陕西苜蓿资源等种质的普查工作,确定了重要畜禽品种和牧草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方案,先后培育出了关中奶山羊、关中黑猪、汉中白猪、关中马和关中苜蓿等新品种,开展了黄牛肉乳改良以及西农萨能奶山羊、渭北同羊、陕西大骡子的选育工作,有力促进了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邱怀教授就带领师生研究制定了秦川牛本品种选育和导血改良技术方案并成功付诸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1982年,农业部批准学校成立了全国惟一的“黄牛研究室”。研究室围绕秦川牛选育改良这一主线,闯出了一条“点上保种选育、面上改良提高”的秦川牛改良及开发利用之路,为全国黄牛选育改良工作树立了一面旗帜。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9项,其中,“秦川牛本品种选育及导血改良效果研究”成果分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8月,农业部正式批准我校建设“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之后又获批了陕西省肉牛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陕西省现代牛业工程研究中心。在昝林森教授的带领下,中心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立足秦川牛肉用选育改良及全产业链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加强秦川牛本品种肉用定向选育的同时,还先后引进德国黄牛、安格斯牛等国外肉牛品种对秦川牛进行肉用杂交改良,现已培育秦川牛肉用新品系1个,筛选优势杂交组合5个,其早熟性、产肉性能、肉脂品质等性状明显改善。“秦宝牛”就是其中的“宠儿”,因深受消费者喜爱而登上了老百姓的餐桌。“九五”以来,农业部将秦川牛列入全国主推品种,现已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区,成为大陆供港活牛的首选品种,牛肉远销东南亚、中东等地。目前,陕西省秦川牛存栏规模超100万头,年产值20多亿,带动了100多万农户增收致富。如今,秦川牛产业已经成为全省畜牧业的特色产业和许多地方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奶山羊的选育及产业化开发是我校特色之一,刘荫武教授选育的“西农莎能奶山羊”,先后推广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对于全国奶山羊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利用“西农莎能奶山羊”与当地山羊杂交改良选育出“关中奶山羊”新品种,分别在1989年和1995荣获农业部和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刘荫武、李建文、渊锡藩等教授的长期努力下,奠定了我校奶山羊研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上世纪80年代,国家为了解决“全国婴幼儿缺奶吃的问题”,国务院根据刘荫武教授的提议,大力发展奶山羊生产。80年代初,农业部批准我校组建了全国唯一的农业部奶山羊研究室,指导全国建成了12个山羊奶制品加工厂,64个奶山羊基地县。其中,富平县在1987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奶山羊之乡”。我校则被誉为全国“培养奶山羊良种的摇篮”。进入21世纪,在曹斌云教授的带领下,我校还牵头组建了陕西省奶山羊产业技术体系、陕西省奶山羊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联盟。通过我校奶山羊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支撑,仅陕西省奶山羊存栏就达到了230万只,30年来稳居全国第一。早在60年代初期,我校路兴中教授就对甘肃泾川八眉黑猪、四川内江黑猪和巴克夏黑猪进行二元或三元杂交,经过20年的精心选种培育,培育出“关中黑猪”新品种。关中黑猪不仅是陕西省的地方良种资源猪种,还是农业部首批地理标志产品品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国外畜牧兽医学科的研究已完全突破了传统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手段进一步改进,研究层面总体上向分子水平发展。目前,畜牧业已成为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前沿和生物技术应用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分子标记、转基因等生物技术成为提高动物育种效率、推动新品种(系)培育的重要手段。近10多年来,我校陈宏、杨公社、昝林森、曹斌云、李青旺、罗军、陈玉林等专家,围绕中国主要牛、羊、猪等品种遗传改良,系统深入研究了与生长、繁殖、泌乳、肉脂品质、产毛(绒)等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的分子遗传特征,发现了几十个重要实用的分子标记,部分得到推广应用,从而加速了秦川肉牛新品系的培育、优质肉牛转基因育种,以及奶牛、奶山羊、肉(绒、毛)羊等优质高产新类群的选育扩繁,为建立牛、羊经济性状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奠定了基础。同时,在猪脂肪沉积、代谢规律、脂肪细胞增殖与诱导分化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特种经济动物、野生动物的遗传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了动物遗传多样性和分子进化规律,为动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技术基础。在动物生殖生理与调控方面,建立了猪、牛、羊生殖细胞冷冻保存和绵羊、山羊超数排卵、胚胎移植技术体系,建立了用PCR鉴定牛、羊、猪、小鼠等各种动物胚胎性别的方法,建立了转基因动物和基因工程药物研究技术体系,有力推动了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从满足供给迈向绿色养殖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开始由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转变。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由以前的简单满足供给转化为追求质量安全,畜牧业生产向绿色健康养殖时代迈进。为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我校畜牧兽医科学研究立足国际研究前沿,开展畜禽健康养殖及重大疫病致病机理研究,在饲料营养学、免疫学、病理学及遗传物质基础上,揭示了动物营养调控、疫病发生的分子机理,在动物遗传改良与新品种选育、动物营养调控与健康养殖、动物克隆及干细胞工程、生物毒素与中毒病、神经生物学、畜禽重大疫病防控等领域为保障老百姓享有安全的畜禽产品提供了科技支撑,有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引领了陕西及其西北地区畜牧产业发展迈向绿色健康养殖新时代。1992年,“农业部家畜生殖内分泌与胚胎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成立(2012年整合我校动科、动医两个学院相关技术力量后,经农业部批准更名为“农业部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率先将RIA技术应用于家畜生殖激素测定,阐明牛、羊生殖生理和某些生殖疾病的生殖激素变化规律及其机理;揭示了小鼠和山羊早期胚胎基因表达、山羊胚胎细胞致密化和极化规律及囊胚形成的分子调控机理,开展了山羊妊娠期子宫局部细胞因子网络的调节等生殖免疫学研究。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农业部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已形成一支整体水平高、梯队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已取得“体细胞克隆山羊”、“心肌样细胞团”、“人工组织工程化动物角膜”等一批国际先进成果。如,2000年6月,张涌教授成功克隆出世界首批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元元”和“阳阳”;2001年,窦忠英教授在实验室从干细胞体外分化得到心脏跳动样细胞团。疾病问题是畜牧业生产中的核心问题,严重影响着畜禽产品的安全。为解决这个核心问题,我校张涌教授等从抗病转基因家畜培育,周恩民、童德文教授等从畜禽重大疫病发病机制与防控,杨增岐、萧飒等从高效新型疫苗和生物制剂,王华岩从动物干细胞,张彦明、张德礼、于三科等从公共卫生与畜禽产品安全,王建华、靳亚平等从临床疾病防治,张小莺、欧阳五庆、李引乾、宋晓平等从新兽药研发等领域入手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张涌教授带领的畜禽重大临床疾病防治与抗病生物工程团队,建立和推广了牛羊胚胎规模化生产技术、良种奶牛性控胚胎生产技术、牛羊体细胞高效克隆技术,推动了胚胎工程的产业化;建立了动物iPS干细胞、胰腺干细胞系、角膜缘干细胞系和工程化人造皮肤技术;创立了牛羊抗病转基因技术体系,创制抗乳腺炎、抗结核病等一批牛羊育种新材料,提升了我国牛羊种质创新和抗病育种水平。在畜禽重大疫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上,我校建立了区分猪瘟强毒感染与兔化弱毒疫苗免疫和区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强毒株及弱毒株的RT-PCR鉴别诊断方法,区分新城疫强、弱毒株RT-PCR结合限制性内切酶鉴别诊断方法;建立了牛结核病、猪支原体肺炎和兔波氏杆菌病的PCR诊断方法;研究制定了羊干酪性淋巴结炎诊断技术标准(NY/T908—2004)。2006年以来,在新兽药研发领域已研制出多种液体纳米材料、高分子纳米材料和金属纳米材料,在纳米兽药研究方面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5项,已获得授权7项,在国内新兽药研究方面形成一定优势和特色,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疫苗预防接种是控制畜禽疫病的关键和核心技术。我校对猪瘟、猪蓝耳病、禽戊型肝炎、新城疫等病毒的致病机理进行了研究,研制出猪圆环、传染性法氏囊、猪蓝耳病、乙型脑炎、猪瘟等病毒亚单位疫苗;建立了猪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新城疫、猪蓝耳病快速鉴别检测方法。开展了疯草主要毒素——苦马豆素人工疫苗及其免疫原性研究、微生物降解以及合成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为动物疯草中毒病的防治奠定了基础。利用生态系统控制工程和“解毒丸”预防家畜疯草中毒的综合防治技术,在内蒙古、西藏、青海等地广泛使用。猪蓝耳病是危害世界养猪业的头号传染病,我校“后稷学者”特聘教授周恩民率领团队将猪蓝耳病病毒致病的分子和抗病基因研究提升至国际前沿地位。他所带领的团队发现和鉴定出了一个新型猪蓝耳病病毒的细胞受体及相应的受体阻断抑制剂,建立了猪蓝耳病反向遗传操作平台,构建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感染性克隆并以此开发基因工程疫苗。在畜禽新型疫苗研究领域,我校用建立的猪血管内皮细胞系研究成功了猪瘟基因工程细胞苗;研制成功了猪瘟病毒E0和E2基因共表达的鸡痘病毒活载体疫苗和腺病毒活载体疫苗;研制成功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细胞苗和不同外膜蛋白型禽大肠杆菌融合菌株工程菌苗。依托自身科研优势,我校起草并参与制定国家和陕西省畜禽高效养殖和重大疫病防治、动物克隆、转基因和干细胞等动物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战略和指南百余次;参与制定了国家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参与编制了国家兽药使用规范及使用指南,多次为进口美国和加拿大畜禽品种提供评估标准,保障了老百姓的餐桌安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老百姓对畜禽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保证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畜产品营养品质和质量安全、改善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国家对畜牧兽医学科的重大战略需求。作为西部地区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排头兵,我校将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优势,满足国家需要和人民需求,在畜禽优良品种选育、饲料资源开发与动物营养调控、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等领域继续突破,大力提升畜禽养殖效率,不断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倡导绿色健康养殖新潮流,用科技继续引领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畜牧产业大发展。
本文标题:科技引领西部畜牧产业大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99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