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事业的发展1.铁路(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不久被拆除。(2)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3)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奠定。(4)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南、西北地区的沟通。(5)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公路(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2)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较快发展。(3)20世纪90年代以后,家用汽车不断增多。3.水运(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2)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3)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4)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4.航空(1)中国航空事业开始: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2)民航业起步:1920年,北京至天津航线的开通。(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问题导思】1.近代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交通带来了什么影响?答案:一方面,便利了西方国家侵略(倾销商品、掠夺资源、军事侵略),控制中国。另一方面,推动了中国交通近代化,有利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冲击传统思想观念。►预习检测1.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A)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二、通讯工具的变迁1.发展概况(1)电报: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在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2)电话:①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②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③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2.影响(1)信息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2)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问题导思】2.21世纪初,我国通讯事业得到高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什么?答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交流的需要;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以及国家的政策等。►预习检测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可以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不包括的是(D)A.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B.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沟通C.加强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D.促使人们纷纷涌向大城市居住解析: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加强了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交流,而人们涌向大城市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基础达标1.铁路在中国开始出现于(B)A.明末B.晚清C.民国时期D.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2.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强垄断局面的交通行业是(D)A.航空运输B.铁路运输C.公路运输D.轮船运输3.观察下图,据此判断它传入中国最早是在(D)A.葡萄牙侵占澳门时期B.鸦片战争时期C.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D.甲午战争之后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题干图片是汽车,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D项正确。4.“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天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叹的是(D)A.航空运输业B.铁路运输业C.轮船运输业D.电报电话业5.2011年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1864—1949》系列原创策划。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1920年年度事件的是(D)A.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B.中国出现首个电报机房C.无线电台开始引入中国D.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6.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D)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③大大增强了同世界的联系④促进了人们生活的多姿多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发生了巨变,加快了现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轮船招商局创办之后,依靠政府的支持,于1877年以220万两白银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产业,船只由12艘增至30余艘,实力大增。外国的轮船公司于是联合起来以削减运价来挤压招商局。李鸿章利用政治资源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外国轮船公司不得不与上海轮船招商局达成协议,协同价格。上海轮船招商局转危为安,使中国的航运业力压外国公司,第一次在对外国公司的商战中占得上风。材料二20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保守大臣“完了!这东西要多起来,我就没生意啰,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可就没着没落了!”——黄包车夫“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啊!要是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开明人士(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分析汽车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要抓住材料一中的第一句话和轮船招商局自身的属性——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直接根据课本知识即可回答。第(2)问要抓住材料二中保守大臣、黄包车夫、开明人士这三种不同阶层的人对汽车的不同看法来谈汽车传入中国的影响。答案:(1)原因:依靠清政府的支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意义: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交通的局面。(2)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冲击了传统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有利于改变中国交通落后的面貌,从而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素能提升1.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解析正确的是(C)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2.袁昶《乱中日记残稿》:“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D)A.阻碍当地经济发展B.利于反抗外国侵略C.促进社会经济转型D.改变传统就业结构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能力。材料说明由于铁路修筑使四万人失业,从而说明传统就业格局被打破,故D项正确。3.在1896年至1911年间,中国新建铁路9002余公里,其资本构成见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B)①中国交通运输完成近代化②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③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④政府禁止民间资本参与铁路修筑A.①③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图表解读能力。题干信息反映的只是铁路建设的情况,①错误;从图片中投资铁路的比重可知②③正确;从图片中官商合办所占比重可以得出民间资本参与了铁路修筑,④错误,故B项符合题意。4.1883年两广总督张树声上奏称:“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中国驿递文报,羽檄交驰,人马俱敝,迟速之数,霄壤悬殊。”材料中空格处应为(A)A.电报B.电话C.轮船D.飞机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依据材料可以对比出西方各国的军事信息传递远胜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此时传递信息的应该是电报,故A项正确。5.下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文教科书的一页插图,从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A.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在中国运用B.采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此教科书由中华民国组织发行D.新式通讯工具在中国广泛使用解析:由图中人物外表特征可判断这一时期应是清末,而手拿电话进行通信,可以判断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开始应用,故A项正确。6.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D)A.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B.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C.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D.新式交通冲击着传统男尊女卑观念解析:“……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体现了新式交通冲击着传统男尊女卑观念,故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B、C项在材料中未能体现。7.交通工具的变化,是国人对历史变迁的一种记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材料二“造出争气车,献给毛主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当第一辆凤凰轿车驶进中南海时,周恩来总理坐上去绕着中南海兜了一圈,下车后语重心长地说:“还是水平问题啊!”材料三城市公共交通遇到了一种尴尬,……改革开放初期,非机动车(除了自行车和残疾人用车外)曾一度从城市的马路上消失。曾几何时,……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也涌到城市找工作,……慢慢地发展为机动三轮车满大街跑,人力三轮车也卷土重来。——据《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以材料二汽车制造业为例,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的生产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3)材料三中的“尴尬”指什么?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解析:本题以近现代中国交通发展为主线,考查材料信息概括、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紧扣“清末民国”时间段,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新式交通发展和旧的交通工具仍然存在的原因。第(2)问的第一小问紧扣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汽车产业的状况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发展经济的史实来回答。第(3)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概括“尴尬”所在,第二小问主要结合材料三概括分析。答案:(1)外因:工业革命的影响;外国侵略者通过特权和不平等条约迫使新式交通建设的兴起和发展(列强的入侵)。内因:洋务运动的带动;民国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思想观念守旧。(2)状况是基础差,底子薄,技术落后。措施: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向苏联学习;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3)尴尬指非机动车(人力三轮车)从消失到重现(或人力三轮车卷土重来)。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了剩余劳动力,涌到城市寻找工作;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下岗职工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马车铁路光绪三年(1877),开平矿务局呈请修造唐胥铁路,几经周折,直到光绪六年(1880),方准动工。唐胥铁路自唐山煤井到胥各庄,全长9公里。然而,唐胥铁路建成后,老佛爷因为火车的轰天巨响震及皇帝陵园,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所以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
本文标题: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36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