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第15课戊戌变法定稿
命为志存。——朱熹1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班级:高二()班姓名:_________主编教师审核教师授课班级年班课时3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年月日课程标准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而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背景和条件,维新派的政治主张、百日维新的内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等基本史实。2.重点分析、理解戊戌变法运动出现的历史根源及救亡图存的奋斗目标;分析理解康有为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高超策略和所暴露出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知识链接必修一《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二《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必修三《西学东渐》【课前预习案】1.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1.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教师复备和学生笔记命为志存。——朱熹22.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概括他们思想主张。90年代后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其代表人物有哪些?总结其主要主张、思想特点;代表并概括他们主张的共同点。维新派宣传其思想的方式有哪些?3.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走向政治实践的标志是哪个历史事件?维新派施政纲领是什么?百日维新开始和失败的标志分别是什么?命为志存。——朱熹34.总结戊戌变法的目的和过程:目的:过程(只写标志事件、时间即可):(1)兴起:(2)发展:(3)高潮:(4)失败:5.总结改革内容:(完成以下表格)除旧布新进步局限政治经济军事命为志存。——朱熹4文教结合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5.总结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局限性、教训。知识网络我的收获命为志存。——朱熹5【课堂探究】1.关于变法背景: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议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及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2.关于变法的主张和败因材料一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梦蕉亭杂记》材料四自台湾事后(即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态,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五大借洋教,以举庶政。——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命为志存。——朱熹6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材料二、三,分析维新变法中的失误之处。(3)指出材料四、五所反映的维新派对待农民起义和帝国主义的态度。(4)根据材料一、四、五,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局限性。【知识拓展】1.19世纪中后期的改革要将其置于工业化的背景下分析,看其对本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19世纪中期以后,欧美国家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对于处于农业文明阶段的大多数亚非拉国家来说,面临的不仅是武力侵略,还有工业文明的冲击。向西方学习,进行变革,实现社会转型成为其唯一的出路。(2)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3)阿里改革是一场地主阶级为了挽救统治而进行的自救自强运动,并未涉及旧的生产关系,是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但客观上推进了国家的近代化。(4)日本的明治维新,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的国家。(5)中国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不但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而且是一场爱国就亡运动,同时也是一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力图摆脱封建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2.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1)相同点:命为志存。——朱熹7①背景:两国都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并且得到发展。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激化。②性质:都通过最高统治着颁布诏书加以实施;都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③内容:注重学习西方;发展教育;振兴工业。(2)不同点:社会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②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领导力量:①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②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政策措施:①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国际环境:①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②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课后小测】1.这部史书(右图)描述的战争反映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的大大加深,有人认为,这场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这场战争后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命为志存。——朱熹8D.发展商业和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2.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该组织最有可能是A.兴中会B.保国会C.强学会D.同盟会3.促使清朝统治集团分化和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是A.民族危机加深B.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争夺统治权D.康有为的宣传4.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A.爱国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B.光绪皇帝和部分清政府的官员C.开明地主阶级和爱国知识分子D.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阶级5.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A.强学会的成立B.《中外纪闻》创办C.“公车上书”D.保国会成立6.1895年,康有为联合18省1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运动,提出设“议郎”一职,“议郎”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备皇帝顾问。这表明资产阶级①模仿西方议会政治②希望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③改革内政、外交④拥护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斗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7.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8.康有为向光绪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9.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10.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命为志存。——朱熹911.“(7月9日)……命各部院堂官督司员将该衙门则例删改……(8月2日)……命各省督府整饬吏治,考核属员。……(8月30日)……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湖北、广东、云南三巡抚,河南总督,及京外大小冗员。”上述所引是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的片段,该事件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戊戌政变D.辛亥革命12.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13.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下官小吏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14.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是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宣统帝15.1898年6月,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上折奏事足矣。”这段话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A.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拉拢B.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斗争策略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16.有人用“观念转变,黄金万两”来解释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下列哪项最符合这种解释A.沉重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有力地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
本文标题:第15课戊戌变法定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3677 .html